前言:
這是一座彈丸小島,也是二戰時期整個太平洋戰場上最為血腥的「絞肉機」。 而這場戰役也是二戰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為數不多的「高光時刻」,同時也是美軍一腳踹開日本「絕對國防圈」的標誌性戰役。 可是在絕對優勢下,美軍的傷亡人數居然超過了日軍。
這座彈丸小島的名字叫硫磺島,因為島上布滿了火山噴發後留下的硫磺,所以叫做硫磺島。這座小島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一旦失去硫磺島就意味著日本全境都將在美軍轟炸機的直接打擊範圍內。 這樣一座面積僅22平方千米的小島,雙方在這裏居然共有超5萬人傷亡。
硫磺島戰役背景
當時的日本已經是強弩之末,海軍已經被美國的艦隊轟成了殘廢,日軍海陸兩軍的空中部隊也被美國的P51「野馬」戰鬥機打得幾乎「團滅」。 當時日本只有海陸兩軍,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空軍,所以美軍完全可以繞過硫磺島,圍而不打,主力直接開拔日本本土,但是美軍並沒有這樣做。
1944年美軍徹底占領塞班島後,美軍的B29轟炸機就可以直接轟炸日本本土了,但是 礙於航程問題,B29只能攜帶約三分之一的彈藥量對日本進行轟炸 ,而日軍航空兵的殘余零式戰鬥機也會對B29進行攔截。更何況每次美軍轟炸機出動, 硫磺島就會給日本本土發出預警,這導致美軍的每次轟炸幾乎都是空手而歸。
為了能夠直接對日本本土造成淪陷性打擊,美軍不得不拔掉這顆「釘子」。 這樣既可以保證轟炸效果,也可以牢牢控制日本的家門口,同時受損戰機也可以在硫磺島緊急迫降,最大限度地減少珍貴的飛行員與航空工程師的傷亡。
基於這樣的背景,1945年2月19日,硫磺島戰役正式打響。
雙方兵力
在本次戰鬥中,美軍派出了讓全世界都大為震驚的「滅國艦隊」,共有約400艘各型號軍艦以及大大小小500艘登陸艇。 除了「滅國艦隊」以外,還有2000余架各型號飛機參與到戰鬥中,地面則是由6萬名海軍陸戰隊隊員擔任進攻任務,參戰總人數達11萬人。
日軍方面共有約2萬人,軍艦一艘沒有,30架各型號飛機,以及一些坦克,這些坦克中還有許多是有機械故障,卻沒有配件來進行修繕的。除了這些日軍僅剩的武器裝備就是一些火炮、防空炮了。
值得一提的是,日軍把這座小島改成了要塞,挖空了島上最高的「折缽山」和「元山」。 而二戰時期日軍遺留下的兩座山的暗道,到現在還沒有被探索完畢,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日軍「遺物」被發現。
戰前準備
兵力差距如此之大,日軍憑什麽重創美軍?答案就是守島日軍的指揮官栗林忠道,他並不是一位傳統意義上的日本軍官,他瞧不上日本的軍國主義和「三光政策」。 他在美國交流學習的時候就知道日本和美國必有一戰,也知道日本一定打不過美國,但他是一位軍人,必須服從命令。
栗林忠道曾經在美日開戰前以交流軍官的身份前往美國學習, 當時日本和美國的關系尚可,在美國他見識到了美國軍事實力的恐怖之處,這也為後來硫磺島戰役中日軍對美軍造成的重大打擊埋下了伏筆。
開始的時候日軍高層要求栗林忠道在灘頭布下重兵阻止美軍登陸,但遭到了栗林忠道的反對。 第一是因為硫磺島沒有被硫磺覆蓋的地區土質松軟,不適合用來構築防禦工事,第二是因為在美軍數千門艦炮的火力攻擊下,不會有任何生物能在硫磺島灘頭存活下來。
於是栗林忠道下達了放棄灘頭防禦的命令。他將所有日軍都部署在了折缽山和元山,讓這些士兵挖隧道,修隱蔽式碉堡,最後兩座山幾乎被挖空了。 除了隧道,還有坦克,二戰時期日軍的坦克裝甲十分薄弱,某些部位甚至能夠被美軍的重機槍打穿,所以栗林忠道將所有的坦克當成固定炮台使用。
而美軍先是用軍艦圍困了硫磺島,然後再派出戰鬥機和轟炸機空襲日軍大本營,當戰機們回到基地後,美軍的各型號軍艦同時對硫磺島進行炮轟,連續炮擊了三天。 按理說這樣的炮擊日軍將會死傷無數,但是事實並非這樣,三天的炮擊並沒有對日軍造成什麽實質性的打擊。
硫磺島絞肉機
當美軍認為硫磺島已經沒有活物的時候,便派出了海軍陸戰隊以及許多坦克進行登陸, 美軍很順利地建設了灘頭前進基地,因為他們沒有遭到任何抵抗。
正當先頭坦克和步兵們沿著沙灘逐步搜尋至硫磺島腹地時,日軍突然發動攻擊,給美軍帶來了重大傷亡,大量的坦克瞬間被毀。 栗林忠道的戰術就是,放美軍上灘頭,然後利用交叉火力以及高低交錯的火力點直接無死角地打擊美軍,事實證明栗林忠道這招確實奏效了。
一時間美軍傷亡慘重,在灘頭的部隊不敢前進,已經登上沙灘的美國大兵由於沒有掩體,只能抱頭鼠竄,成為了日軍的活靶子。 美國艦隊的炮火支援也無法奏效,因為日軍都躲在被挖空的山裏進行射擊,僅有少量暴露在外的日軍火力點被拔除。
美國海軍陸戰隊第4師見別無他法,只能硬著頭皮往上頂, 即使身邊的隊友倒地也不能進行救助,否則就是兩個人一起死。 直到操縱噴火器的士兵逼近地堡並在隊友的掩護下開火射擊,美軍才逐步突破了日軍的第一道防線,而美軍的坦克也得以爬上灘頭。
就在雙方士兵進行拉鋸戰時,栗林忠道收到了一則壞訊息,武器彈藥不足。 確實,由於美軍早就開始圍困硫磺島,日軍的物資補給基本送不上來,武器彈藥更是少之又少。 於是栗林忠道下達了一道命令,那就是「不許自殺」。
二戰日軍的「傳統」就是,在戰敗時即使是自殺也不要被俘虜,如果因為自己的失誤導致了戰事的失敗,那也要「以死謝罪」進行剖腹。栗林忠道十分反感這樣的做法, 因為他認為這是一種逃避責任的表現,既然做的不好,那就要進行彌補,而不是就這樣死去。
可是不知道是通訊原因還是軍官抗命,元山的日本守軍軍官還是集體自殺了。 這也導致了元山的士兵群龍無首,在隧道裏被美國噴火兵和手持散彈槍的尖兵打得抱頭鼠竄,而被噴火槍命中的日本兵來回亂跑就會把火引到其他日本兵身上,因此元山陣地很快失守了。
殘余日軍拎著為數不多的武器彈藥跑回折缽山陣地,途中還遭到了美軍的攔截,又損失了不少人。 最終美軍開始對折缽山發起總攻,美日雙方就每一條坑道展開爭鬥,甚至展開了白刃戰,洞內雙方士兵的屍體使得後續人員無從下腳。 於是美軍換了打法,直接往洞裏扔燃燒彈、倒汽油,大兵們在洞口守著被熏得受不了的日軍竄出來然後給予其致命一擊。
栗林忠道帶頭發動「萬歲沖鋒」
在戰役中日軍曾經嘗試對美軍發起反撲,由栗林忠道親內建頭進攻,但是遭到了美軍重機槍的火力壓制,栗林忠道負傷, 其余日本兵大多數被擊斃,只有包括栗林忠道在內的少數日軍逃回了折缽山。
最終折缽山也失守,美國宣布硫磺島戰役美軍勝利。其實這時還有殘余日軍在元山與折缽山的掩體內活動, 而栗林忠道和剩下的日軍主力則是被困在一個面積約2100平方米的狹小區域。3月25日晚栗林忠道派人設法通知了其余日軍進行反攻的計劃,3月26日淩晨,栗林忠道再次帶隊出發。
本次夜襲給美軍帶來了重大傷亡,但同時日軍的殘余部隊也大多被消滅。 日軍本次出擊共有350人,光美軍陣地前的日軍屍體就有250具左右。 栗林忠道在再次負傷,徹底喪失戰鬥力後選擇了剖腹自盡。
一位參加了硫磺島戰役的美國老兵回憶道:「在栗林忠道死後,我們偶爾還能聽見山體發生異響,我問一位老兵那是什麽聲音,老兵回答說那是殘余日軍在用手雷自殺。」
小結:
在硫磺島戰役中美軍共傷亡28686人,其中陣亡6821人,日軍有1083人被美軍俘虜,其余21703人全部陣亡。 美軍在付出慘痛代價後也實作了自己的戰略目標,無數轟炸機從硫磺島起飛直接轟炸日本,給日本的各大城市造成了重大傷亡。
現在硫磺島已經被歸還給日本,而當年日軍修建的大量隧道仍然沒有被發掘完畢, 據說當時日軍計劃修建27000米的隧道,目前已知的有18000米。硫磺島時至今日仍被列為禁區,沒有特許證的人員禁止入內, 雖然島上的發掘工作一直在進行,但是栗林忠道的屍體始終沒有被後人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