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如何看待影片博主耗時半年時間純手工拼晶體管自制成功中央處理器(CPU)?

2022-09-03知識

夢回上世紀

看完整個影片,仿佛穿越到了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也就是晶體管發明之後,集成電路出現之前。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世界上第一台電子電腦ENIAC誕生於1946年,它由17468個電子管、6萬個電阻器、1萬個電容器和6千個開關組成,重達30噸,占地160平方米,耗電174千瓦,耗資45萬美元。這台電腦每秒只能執行5千次加法運算。

ENIAC,誕生於賓夕法尼亞大學

而B站up主「奶味的」這款用晶體管純手工打造的CPU可以說是ENIAC的簡化mini版。這個CPU大致包含了1000多個三極管、2000多個二極管,電阻數量也達到了2000多,焊點近萬。

這款自制CPU難不難

本人作為一個芯片行業的從業者,參與過多款CPU,GPU,server專案產品的的流片,但如果讓我直接去做這樣一款CPU,我能完成嗎?我的答案是,幾乎不可能。

難點一:

要學習數碼電路,電腦組成原理,組合語言,電工電子技術等幾門課程,這裏的學習可不是考試拿個高分就可以的,而是需要對整個課程所涉及到的知識體系理解的非常透徹,要從底層去理解整個電路是怎麽運作的。雖然這些課程都屬於本科階段,但能做到融匯貫通的同學可以說是百裏挑一了。

難點二:

需要強大的動手實踐能力。有些時候理論到實踐的差距可能比零基礎到理論的差距更大。這裏需要用晶體管去搭寄存器,計數器,甚至完成運算的邏輯單元,把理論和實踐完美的結合。而且這塊自制CPU有近萬個焊點,這需要極大的耐心才能完成。相信電子工程的同學都接觸過電工實習,可能是焊一個收音機,大概幾十個焊點,就已經是大學的一門實驗課了。

難點三:

我認為最大的難點在於不確定性。在up主決定手工去做CPU的時候,我相信他也沒辦法知道自己一定能成功。理論基礎,動手實踐,自己選擇CPU的指令,選用較低階的機器語言......這一切實作的過程都充滿困難與挑戰。而且這個自制CPU應該是沒有加入冗余設計的,任何一個晶二極管或者三極管壞掉、或者某一跟連線虛焊,這個CPU都是無法正常工作的。並且程式語言采用比較原始的機器語言,沒有編譯器,真正的手扣程式碼!

我之前的老板和我講,有一個同事在做芯片測試的時候,發現一個問題,花了兩周的時間依然沒有解決,在專案進度的壓力下,最終趴在測試機台崩潰大哭。相信學過的都知道,有時候電路底層的各種物理特性簡直就是玄學!整個過程沒有強大的心理能力,也很難完成。

和工業化的CPU有什麽不同?

從1958年集成電路發明以來,電路不斷向著微小化發展。在摩爾定律的預測下,發展了半個多世紀。而在CPU發展的過程中,整合的晶體管數目不斷增多,直到現在一款芯片可以包含上百個晶體管,效能也完成了飛躍,軟硬件生態不斷完善,更難能可貴的是量產,才讓人們享受到了科技帶來的便利。這一切大概消耗了半個多月世紀的時間,數不盡的金錢和人才才完成的。

所以拿這個自制CPU和工業化CPU對比其實不太合理,這個自制CPU 最大的意義不在於商用,而是學習。 完成這個CPU的同時,學習了CPU的體系架構以及電路的基本原理,還有那難能可貴的實踐能力。

可以說,在工藝制程越來越小的情況下,這位up反其道而行之。可謂別出心裁,讓人眼前一亮!

而網友發的彈幕也紛紛表示,這個制程應該在毫米或者厘米級別,並且看這個CPU的連線應該是采用了TSV技術,領先英特爾AMD,率先使用了3D堆疊封裝技術。不僅外行人看了直呼內行,連我這個內行人看了都直呼厲害!

事實上,如果高校能把這樣的設計貫徹到本科的實驗課程中,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是非常有幫助的。而我們現在的教育模式,恰恰缺少這樣的實踐。

如果說設計CPU就是每一個集成電路人最大的浪漫,而這位UP主則以更原始的方式實作了這種浪漫。

所以,看完這個手搓CPU,你心動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