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諸葛亮的隆中對、周瑜的天下二分計和魯肅的榻上策,哪個更高明?

2021-07-01知識

「天下三分諸葛亮」,說的就是諸葛亮的隆中對,為劉備制定了三分天下的戰略框架。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講: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就是建議劉備率先奪取荊州、益州,讓後與孫權聯合對抗曹操,如果天下出現變局,從荊州和益州兩個方向爭霸天下,復興漢室,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構想,基本確定了後來三國鼎立的局勢。

與諸葛亮的隆中對相似的,還有魯肅的榻上策,建安五年,孫權接見魯肅,魯肅在孫權的床榻之上,為孫權獻上了與隆中對相似的鼎足之策,從時間上來說,榻上策要早於諸葛亮的隆中對。

魯肅最初提出的策略是: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首先明確的是漢室已經走向了盡頭,建議孫權建立一番自己的功業,但是曹操又一時間難以擊敗,那麽孫權只有虎踞江東,等待天下形勢的變化,並認為只有剿滅黃祖,征伐劉表拿下荊州,才能建立進可攻退可守的帝業。

劉表死後,劉備在荊州,魯肅認為打下荊州的可能已經不大了,及時調整策略,提出聯合劉備共抗曹操的策略,到這裏榻上對的策略基本與諸葛亮的隆中對一致了,這是魯肅基於當時的形勢作出的戰略調整,魯肅終其一生都在極力穩定孫劉聯合的局面。

與諸葛亮、魯肅的鼎足之策不同,赤壁之戰後,周瑜為孫權獻上了「二分天下之策」,瑜乃詣京見權日: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

周瑜的策略是借曹操赤壁剛剛失敗,還在恢復元氣的機會,周瑜與孫權的同族兄弟奮威將軍孫玉一起率軍進兵蜀地,奪取蜀地後吞並漢中張魯,繼而與馬超聯合,共同對抗曹操。

周瑜的「二分天下」,先天不足,缺乏實作基礎

周瑜實作二分天下的前提是軟禁劉備,借此吞並劉備的荊州兵團,從而打通東吳通向西川的通道,進而發兵占領蜀地、漢中,與曹操平分天下。

周瑜的策略是建立在很多假設之上,首先是孫權必須軟禁劉備,然後借機吞並荊州,這樣明顯是非常不現實的,先不說孫權沒有同意軟禁劉備,如果劉備被軟禁,以關羽、張飛、諸葛亮為首的荊州集團,會乖乖就範嗎?

最壞的結果是劉備集團導向曹操,對抗孫權,最好的結果也是關羽、張飛陳兵江夏,與東吳對峙,甚至不惜進攻東吳,迫使孫權釋放劉備。

其次,赤壁之戰及拿下江陵,將曹仁趕到襄陽、樊城一線,有點讓周瑜沾沾自喜了,卻不知赤壁之戰前,曹操軍中瘟疫橫行,不用他周瑜率軍出戰,就是堅守兩三個月,曹操也會不戰而退的。

同時忘記了攻打江陵城的時候,張飛是協助作用也是非常大的,而且曹仁結束江陵,很大一部份原因是關羽率軍北上,曹仁擔心後路被斷,所以果斷放棄江陵,周瑜有點過高的估計了自己的戰力了。

而且周瑜率軍進入蜀地後,能夠順利拿下西川嗎?答案恐怕是否定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蜀地人心會向著他們,以劉備進攻蜀地為例,蜀郡不少世家已經提前投靠了劉備,依然經過一年多才拿下成都。

整體來說,吳軍的戰鬥力相比於蜀漢軍隊是有所不足的,夷陵之戰中前鋒軍隊的交手就能反應出來,那麽周瑜率軍進攻蜀地,所花費的時間必然遠超過劉備,所以周瑜入蜀將不可避免遇到諸葛亮六出祁山的尷尬「缺糧」。

從劉備占領蜀地後,蜀地四周的羌族、蠻族的叛亂,一直延續到了蜀漢滅亡,東吳本身也不太平,山越叛亂時有發生,即便是周瑜占領蜀地、漢中,先不要瞅著西涼叛亂讓曹操焦頭爛額,東吳的四境之亂,孫權是否有能力鎮壓呢?

綜上來看,周瑜的「二分天下」之策,基本沒有實作的可能,雖然相比於隆中對和榻上策,它提出得最晚,但是也最不切實際,因而從一開始孫權就非常不支持。

外交上的天真,限制了「隆中對」的戰略實作

漢中之戰後,天下三分的格局是最接近「隆中對」中的戰略設想的,但是關羽在襄樊之戰中的失敗,使荊州全境遺失,一舉葬送了隆中對的戰略行程。

隆中對戰略的失敗,是對「聯吳抗曹」外交政策的迷信,以至於荊州除了江陵、公安兩道前沿防線,後面的夷陵等地竟然毫無抵抗之力。

一般認為「失荊州」是因為關羽的剛而自矜,不會處理與下屬關系,導致呂蒙偷襲荊州得手,但是漢中之戰後,雖然說劉備需要安撫漢中、蜀地,但是這大部份都是文官的事情,法正、諸葛亮等人完全能夠處理。

曹操從漢中撤軍後,可以及時派出參與漢中作戰的徐晃等人救援樊城,劉備也派出了劉封、孟達占領上庸,為何不能派出趙雲、張飛或者其他將領支援荊州呢?

究其原因,不過是劉備、諸葛亮等人在戰略上,迷信孫權即使垂涎荊州,也不會做的太過分,堅信孫劉聯盟的穩固,但卻無視政治永遠是以利益為前提的,孫權首鼠兩端,已經幾次向曹操稱臣修好了。

因時而變的榻上策,立足獨立發展,更能順應多變的時局

魯肅初見孫權,獻上榻上之策時,魯肅就強調了「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認為不應當以復興漢室為口號,而應當以建立孫氏帝業為目標,這其實在理論上確立了東吳政權的核心思想。

魯肅留在吳郡,晉見孫權的時候,是建安五年,正處於曹操與袁紹進行官渡之戰的時期,雙方勝負未分,魯肅已經準確預測到曹操將會最終消滅袁紹,吞並河北獲得勝利。

以當時的局勢來看,鎮守荊州的劉表毫無進取之心,內部世族也難以壓制,所以魯肅提出進伐劉表,占據荊州,全取長江以南的土地,與曹操進行對抗,建立帝王功業,其實有點周瑜二分天下的意思。

但是後來劉備投靠了劉表,魯肅認為劉備在荊州,如果不是腦子有毛病,以其梟雄之材,恐怕荊州會落入他的手中,那麽之前進兵荊州的戰略就必須要調整了,因此提出聯合劉備,共同抗擊曹操的策略。

魯肅的榻上策之所以高明,就在於他總能透過前期局勢的變化,預測事件未來的走向,從而做出相應的調整,在這個方面,諸葛亮相比於魯肅要差太多了,所以榻上策要比隆中對更加的高明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