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如何計劃一趟沿西伯利亞鐵路的旅行?

2015-05-09知識

在俄羅斯,有一條路線,是我們這些年的夙願:

那就是總長9288公裏的西伯利亞大鐵路。

跨越8個時區,穿越87座城市和16條河流,火車跑完全程需7天7夜,

這是世界鐵路史上的奇跡,也是全球最壯觀的一條交通路線。

所以,2017年夏天,我們聯合熊貓直播,沿著西伯利亞大鐵路,一路西行,去看真正的戰鬥民族。

只是這次,我們沒有選擇火車:火車沒法隨意停靠,沒法深入沿線的城市與鄉村,所以我們還是選擇了汽車,去看鐵路沿線的人與事。

我們還使用了衛星直播,希望沒有延時、零距離地記錄一路所見。

過去這一個多月,我們過田野,過鄉村,過小鎮,過河流,

穿越西伯利亞的荒原,一路向西,奔向亞歐大陸的另一端。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下一路的故事。

這是你不了解的西伯利亞,也是另一面的戰鬥民族:

【第一站】 海參崴 • 世界最長鐵路的終點

海參崴火車站,是西伯利亞大鐵路的終點,也是最具俄羅斯風格的一座建築,距今已有一百零五年。

這條偉大而神奇的鐵軌上,奔跑著世界上執行時間和執行距離最長的客運列車。

9288紀念碑,碑高四米左右,頂端是俄羅斯的國徽雙頭鷹,數碼表明莫斯科到海參崴的距離:9288公裏。

月台上,還有一台YEa型3306號蒸汽機車,是為紀念英勇的鐵路工人。碑石雕刻的文字是:獻給1941年至1945年衛國戰爭期間,英勇的遠東鐵路工人。

火車站外不遠處,還有二戰的功勛潛艇C-56號。

它曾從海參崴出發後,橫越太平洋,穿過巴拿馬運河,進入大西洋,在北歐海域與德國海軍展開殊死戰鬥,最終擊沈了10艘敵艦。

第二站
畢茨列齊納亞 • 探訪鬼城

俄羅斯的廢墟不是一個廢工廠、一棟廢瓦房,一座廢工廠,

而是整座整座的城市、整片整片的村莊。

伴隨著蘇聯解體、經濟衰落,它們被歲月無情焚化,被時間慢慢遺忘。

我們所抵達的畢茨列齊納亞,位於中俄邊境400余公裏處,赤塔州的一個小城。

1904年日俄戰爭時期,小城就已存在,有上百年的歷史。

50年代蘇聯時期,這裏曾建起火車站,整座城市都為軍隊服務,有裝甲師駐紮。

最多時曾有5千多人在此生活,這裏是繁華的居所,也是美好生活的所在。

然而,上世紀末,俄軍開始陸續撤離,小城也隨之被歷史拋棄。

當地人說,士兵們拆走了一切:門框、窗戶、電纜、衛生器材…甚至包括樓房中一塊塊的預制板。

軍隊走了,冬天也沒了供暖,人們只能砍花園的白楊當柴火,還得為不存在的水和電交著錢。

一個老人說:我在軍隊幼稚園裏工作了35年,當部隊撤走時,一切都被毀了。

人們甚至要拆掉附近房子的磚塊,來修自己慢慢壞掉的房子。

如今只有不到五百人,生活在附近的農村,其中大量是老人。

畢茨列齊納亞也成了鬼城,大量建築被廢棄,慢慢腐朽。

象征記憶的英雄紀念碑依然佇立,人們卻無奈而感傷地陸續離開。

如今,只能從殘垣斷壁中,感受到往日時光。

第三站
貝加爾湖 • 潛入世界最深湖泊

超過1600米深的貝加爾湖,是全世界最清澈、最久遠、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

因為狀如新月,人們又把它叫作「月亮湖」。

這也是世界最深的湖泊,還沒有儀器能探測湖底,能探測的最深處就有1637米。

貝加爾湖的淡水,甚至可供50億人飲用半世紀。

湖裏也蘊藏著無數種奇妙的生物:秋白鮭、環斑海豹、胎生貝湖魚、古爾維奇大頭魚…

我們抵達時,正是貝加爾湖的初秋。

貝加爾湖也是一個野生動物的天堂,有超過1700種植物和海洋動物在這賴恩家。

所以我們帶了一架潛水無人機,潛入貝加爾湖底。

潛入水底,能看到貝加爾湖甲殼蝦,安靜躲在水草中。

一個廣大、寒冷、荒涼的空間驟然而現,一切歸於平靜。

第四站
新西伯利亞 • 戰鬥民族火葬場

新西伯利亞,有一個全球最奇特的火葬場,提供最特別的服務:把逝者的骨灰送上太空;

還建有或許是世界唯一關於死亡的博物館。

這個戰鬥民族的火葬場,是讓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有刷成橙色的外墻,外表看上去就像個遊樂場。

有別出心裁的員工著裝,仿佛這是家五星級酒店。

甚至這裏還有獨出心裁的文化活動:

為了緬懷英年早逝的人、遇難者和偉大的衛國戰爭中犧牲的英雄,這裏會舉辦音樂會。

立夏那天,還會舉行「夭折孩子的紀念日」。

甚至還在報紙上宣傳自己,比如打出特別廣告——「季節性折扣,趕快行動吧!」

火葬場還設定了留言板,留下每個遊客對待死亡的態度。

比如提出一個問題:「生命結束之前,我想……」

左側紅字留言:「結婚!」

右側留言:「透過國家歷史法律考試!」 「過完一生!」 「活到102歲!」…

廣場上,有眾多展示逝者一生的展示櫃。

每個橙色的櫃子都是家屬布置,呈現了逝者生前的職業和光輝事跡。

火葬場也有最特別的服務:送骨灰上太空。

他們與美國的一家航天公司合作,可把骨灰送入太空,不同的軌域和離地高度,價格也會相應不同。

通常收費是1克骨灰1295美元,7克骨灰4955美元…

火葬場內,還有或許是世界唯一的喪葬文化博物館。

博物館建立於2012年,甚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喪葬文化遺產保護物件。

建立者謝爾蓋·雅庫欣,為博物館投資了1400萬美元。其中有一件展品對他來說彌足珍貴,是他妻子祖母的頭骨…

雅庫欣說,老太太是莫斯科大學的生物學家,總說自己的軀體屬於科學。

所以去世火化後,雅庫欣和妻子一致決定把老人的頭骨,捐獻給博物館。

這裏陳列著上萬件關於死亡的展品…

最特別的一件展品,是一條鯉魚形狀的「開心棺材」。

這口棺材來自加納。匠人艾瑞克說,許多加納人對死有另一番見解:

他們相信棺材是會帶領你到來生的工具,所以拒絕死氣沈沈,希望打造不一樣的「開心棺材」。

目前艾瑞克制造最受歡迎的棺材分別是:可樂罐、魚、聖經、老鷹、公交車…

這或許西伯利亞大地上,最奇特的一個地方了。

在這個火葬場,我們看到了人對待死亡的另一種方式。

第五站
伊爾位元 • 傳奇摩托車

伊爾位元,是烏拉爾地區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曾是中國茶葉和西伯利亞皮草的交易場所。

這裏被許多中國人所知曉,則是因為一款傳奇的老車:烏拉爾摩托車。

這是世界上唯一能夠適應極冷和極熱溫度的摩托,也是唯一從二戰連續生產至今的三輪摩托。

它從硝煙彌漫的戰爭時代誕生,是寶馬R71的仿制車型,也是國內長江750的原型車。

二戰期間,這座小城徹夜不息,生產了9799輛烏拉爾摩托車。

堅實耐用,靈活機動,總能出現在戰火最為激烈的地方——在打敗納粹德國的二戰史上,烏拉爾摩托車寫下屬於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

如今,戰鬥歲月逝去,烏拉爾摩托車卻依然流行,成為普金和布拉德·皮特等摩托愛好者心中的寵兒。

在伊爾位元國家摩托車博物館,我們遇到了一位傳奇賽車手:布拉諾夫亞歷山大·布拉諾夫。

布拉諾夫也是這個博物館的館長。1993年,他曾駕駛一輛烏拉爾摩托,連續行駛了18天,總行程25505公裏。

他甚至創下這樣的世界吉尼斯記錄:這樣用兩輪騎行,超過24個小時…

俄羅斯處處都是戰鬥族人啊~

如今,布拉諾夫不再像過去那樣風馳電掣,而成了摩托車記憶的守護者。

在他的博物館裏,能看見從二戰到今天所產的不同型號的烏拉爾摩托車。

在他的幫助下,我們也得以進入烏拉爾摩托工廠。

如今的工廠有155位員工,還不及輝煌時期的1/10;一年所生產的上千輛摩托車,則更多作為收藏品,銷往全世界。

布拉諾夫還借給我們一輛烏拉爾,讓我們騎行。

轟鳴中,我們仿佛重回過去,騎著長江750侉子,在北京城晃悠的日子。

第六站
葉卡捷琳堡 • 歐亞分界線

葉卡捷琳堡人喜歡說:俄羅斯是只雙頭鷹,一頭看著亞洲,一頭看著歐洲,葉卡捷琳堡就是這只雙頭鷹共用的脖子。

綿延2千多公裏的烏拉爾山脈,分隔了動植物截然不同的東西兩側。

因此彼得大帝時代的地理學家塔季謝夫提出,將此作為歐亞分界線。

位於烏拉爾山脈的葉卡捷琳堡,就成為了橫跨亞歐大陸的一座城市。

在葉卡捷琳堡,有兩個亞歐分界線碑。新的界碑,位於城市西側17公裏。

老的亞歐分界線碑,則位於西側42公裏,距今已有173年。

由紅色大理石打造的界碑,25米高,500噸重。頂端安放著雙頭鷹標誌,這也是俄羅斯國徽的圖案。

嗯,在這兒能五分鐘穿越歐亞大陸一百次~

地處歐亞大陸的烏拉爾山,也總有一些有趣的東西,比如這輛大茶壺車:

來自東方的茶葉,用戰鬥民族的方式做出來~

一杯紅茶,加入檸檬,再來兩塊方糖或蜂蜜,這就是俄羅斯人生活的一部份。

第七站
昆古爾 • 真實「終結者」

什麽是戰鬥尼族? 除了伏特加,除了坦克和AK47,在昆古爾小城,我們遇到了另一種答案——

比如電影【終結者】裏的液態機器人T-800,被一名俄羅斯人做了出來~

這台酷炫的機器人,不是產自大工廠,也沒有誕生在實驗室,而是在偏僻的小鎮昆古爾,被一名中學老師,花了12年時間打造而成。

他叫亞歷山大·奧西波維奇。

小時候,看了電影【終結者】,奧西波維奇就有了一個關於機器人的夢。

2009年,讀了大學,這名電腦宅男,開始用VB寫起了一行行的程式碼,打造T-800的「大腦」。

但怎麽做實體,他可沒辦法,直到等來了谷歌的幫助和3D打印技術的成熟。

2013年,奧西波維奇給谷歌寫了信,得到了T-800的設計圖紙;隨後,又買了一台3D印表機,開始了源自童年的圓夢計劃。

這台「終結者機器人」的絕大部份零件,都是用3D印表機逐一制造。

一些關鍵零件和活動關節,則使用了航模飛機的陀螺儀和舵機。

組裝所有零件,奧西波維奇又花了接近4年。這也花掉了他不多的20萬盧布的積蓄。

這台自制機器人,具備人臉辨識系統和空間感知能力,還有類似sir的智能對話系統,采用俄羅斯配音版【終結者】中T-800的聲音。

唯一遺憾的是,昔日彪悍的機器人,只有眼睛、頸部和下巴能活動。

無法站立,只能被安置在一台輪椅上,暫時只能是一台「高位截癱」版的終結者…

奧西波維奇說,他仍在編寫程式、籌備零件,希望讓T-800擁有手臂,並能夠行走。

他並不富有,和家人住在昆古爾一個寧靜的小鄉村。

這個號稱終結者卻有些笨拙的機器人,

或許是這個中學老師與遼闊世界連線的一種方式。

第八站
烏裏揚諾夫斯克 • 飛機的墓地

坐落在伏爾加河畔的烏裏揚諾夫斯克,是列寧的故鄉。

這裏的民用航空博物館,也承載著許多舊時代的記憶。

這裏停放著過去一個時代的數十架前蘇聯軍用和民用飛機。

所有飛機最後一次旅程的終點,就是這個機場。

Tu-144,全世界第一駕超音速客機,蘇聯航空昔日的驕傲。

有攝影師曾這樣說,看著這些壯觀的飛機殘骸,仿佛閑逛在巨大的恐龍遺骸之中。

第九站
莫斯科 • 養個「熊孩子」

在莫斯科,20多年來,有對夫婦養了一個貨真價實的「熊孩子」。

它叫史帝芬,今年27歲了。

史帝芬三個月時,和熊媽媽走散了,被尤裏和斯維特拉娜在森林發現。夫婦倆把它領回了家。

被當作兒子來養的史帝芬,身高迅速長到7英尺,體重超過300磅。

幸運的是,披著野獸外表的它,卻有極其溫馴的性情。

喜歡睡覺、愛電視、玩皮球,後來還拍起了電影廣告…

只是,史帝芬好像忘記了自己「猛獸之王」的身份~

如今,27歲的史蒂芬,在熊的世界裏算老人了。

但一天還是要吃掉將近30公斤的食物,喜歡吃甜食,最愛冰淇淋。

史蒂芬最近還多了個兒子,是只剛有七個月大的小熊。

出於各種原因,這只小熊無法在動物園生活,就被送來了尤裏夫婦的家裏。

看來,戰鬥民族的「養熊之家」會愈發興旺了。

第十站
莫斯科 • 武器之王AK47

這些年,在索馬里,在阿富汗,在敘利亞…我們總能見到這款槍:AK47。

AK-47被公認為全球使用範圍最廣的突擊步槍,估計生產超過一 支。

俄羅斯是AK47的發源地:冷戰結束,AK-47成為俄羅斯出口量最大的商品,甚至超過了伏特加和魚子醬。

然而,從嚴寒極地到炎熱沙漠,從潮濕雨林到幹旱荒原,AK47為何能流傳全世界?

這也是我們到俄羅斯的一個目的:對AK47進行一次極端測試。

灑上大量沙土,AK47仍能射擊;

連續上百發連續射擊直至冒煙,AK47仍能射擊;

泡進水裏超過半小時後,AK47仍能射擊…

真正實踐,才會有真認識。我們也明白了這把槍背後的秘密:成本低廉,結構簡單,效能可靠,才讓AK47成為了一支全世界通用、改變了歷史的槍。

如果有一天,你也從海參崴,一路開車到莫斯科。

那我們這些一路所見,希望能給你一些參考。

對於俄羅斯這本厚重的書而言,西伯利亞大鐵路,就像是一條9288公裏長的書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