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不是中國的特例,美國的航空業、鋼鐵業、銀行業等在競爭激烈的時候,也是頻繁的兼並收購。之所以有這個問題,只是在短短的兩三年內,之前毫無生氣近乎鐵板一塊的兼並收購市場,老樹開新花,特別是合並這一塊兒不斷發新枝:優酷薯仔、滴滴快的、五八趕集、攜程去哪兒和美團點評等等,讓觀眾目不暇接,頗具視覺震撼感。同時因為在這些兼並收購發生後,生活各方面的補貼應聲落地,讓觀眾也有切膚之痛,所以容易產生這樣的感覺。
兼並收購案井噴,背後主要有兩大原因:資本的力量以及結束後選擇的多樣性。
其一,資本的力量正在變得空前強大。這些兼並收購案中的公司,基本都是處於一個極度燒錢的行業而經歷了四五輪甚至更多輪數的融資,管理團隊所占股份已經較小;同時,行業競爭並沒塵埃落定而需要繼續燒錢。最終導致公司背後的資本具有很大的話語權去左右公司的決定,資本當然是以ROI最大化為目的的,而不是所謂的光榮與夢想。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也發展出高瓴、老虎、紅杉、BAT戰略投資等多家超級資本,他們不僅口袋深厚,而且持股和布局橫跨多家公司甚至直接對頭公司,讓這些資本更容易左右易手和背後聯手以實作1+1>2的野心,有些兼並收購的決定甚至可以完全無視創業及管理團隊。(比如:百度背後操盤換股,不用通知管理團隊而直接把去哪兒賣給攜程)
其二,創始及管理團隊在兼並收購之後有更多的職業及生活選擇,所以對於兼並收購的接受程度大大提高。遙想n年之前,被收購或整合後,創始團隊離開,除了財務自由,眼界也沒完全開啟,能做的事情並不是太多。而且再上路不能說從零開始吧,其實起點也不是特別高,融到的錢確實有限。而現在,如果這些兼並收購案中的創業者選擇離開,除去獲得財務自由之外,可選擇的道路非常之多,無論是做天使或基金,還是再次創業,能獲得的資源支持也是非常豐富的。市場上熱錢太多,太需要優質資產和優質團隊。
其中,眼界的問題也很關鍵。甚至有傳言,當初徐老師在套現離開新東方之後也沒找到方向,也是在遊玩史丹佛之後,才發現天使投資這個大方向,最終成就一代天使至尊。另一個例子是當年靠SP結束的一幫人,基本全轉去做遊戲了。而如今時隔境遷,結束的成功創業者,有做天使(例子太多),做基金的(清流資本),有繼續征戰O2O的(愛屋及烏),有做硬件的(700Bike),有涉及文化產業的(追光動畫)。花樣非常豐富。
其實這也側面回答了原題的一個分支問題,是否會阻礙新事物的出現和發展。我認為這恰恰是刺激了新事物的出現,因為極大地促進了商業環境的新陳代謝。兼並收購之後,結束的團隊都屬於成熟的生意人和產品經理,無論做哪一個行業都有潛質和執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