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哭戲的重要性是不是被過譽了?

2021-12-31知識

真的非常簡單地談幾句個人的感受。

與其說是哭戲的被高估,或許一個更確切的說法是:「外露化」的瞬間更受到觀眾的重視,更容易向外界傳達出演員的表演水平。情感表達上的爆發,成為了觀眾眼中的「表演時刻」。而一些看上去比較「平淡」的部份,則被忽略了。

就以哭戲來說,也會有很多精彩的瞬間,出現在哭泣動作之後。如凱特布蘭切特在【藍色茉莉】結尾的「哭泣之後,茫然與一絲希望混合的表情」,就給出了比「哭的爆發情緒」本身更豐富得多的情感與內心層次。但是,這些層次,卻往往是容易被觀眾忽略掉、只集中於「哭」的。

對此現狀,一個角度或許有些刁鉆、但卻非常有意思的證據,便是各大行銷號對於——不僅限於年輕偶像藝人——演員的表演誇贊通稿:標題往往是非常統一的口徑,「演技炸裂」、「絕了」。然後當我們開啟連結,看到作為經典瞬間的片斷,則多是一段「至少在對喇叭的摧殘上確實夠炸裂「的表演:聲嘶力竭,調門奇高,表情猙獰,體態野性。

有哪些相關案例,在這裏不做具體點名,想必各位都有印象。這種宣傳,當然是一種誇大其詞,演員的表演水平也不足以稱得上「炸裂「,而更多地只是夠「誇張」甚至「浮誇」,與應景、應情、應人物的合理性、適宜度,都搭不上太多關系。但是,這種宣傳的傾向,至少證明了宣傳者眼中的觀眾標準:更註重「爆炸力、爆發力」,因此才會有對口定向的宣傳投放。

觀眾的這類傾向,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對作品「進入」程度的局限,也隨之帶出了觀影的註意力不夠集中、對要素感受度不深的問題。大多數觀眾,以輕松的心態觀看作品,並不願意投入太多的精力去「閱讀」表達,也不太積極地「跟隨」發展。

因此,當作品給出了一個較為內斂的表演時,哪怕演員做到了情緒的恰當定位,整體狀態也達到了適宜的氛圍,甚至呈現出了更多層、復雜的情緒與思想之時,由於觀眾對場景、人物在鋪墊延伸上的把握性不足,他們也無法很好地理解這種表演的「恰到好處」與「嚴絲合縫」。

對比之下,「爆發力」瞬間,無疑就是非常直白易懂的了。在一定程度上,觀眾不需要連線前文,不需要體察人物,哪怕是獨立地觀看這個片段,都能從「沖擊力」上感受到所謂的「表演」。某種意義上,這其實是相對「廉價」的表演瞬間:外在的情感宣泄,讓動作、念白、表情,都可以透過很外露的大振幅形式出現,從而讓表演像一個放大鏡一樣,將一切情感擺在所有人眼皮底下。而哭戲,則是其中的代表性一環。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哭戲或高爆發瞬間的「不值錢」。表演的目的是再現人物的狀態,只要與人物此刻心境相符合適配的表演,無論什麽形式,都會是優秀的表演。像羅拔德尼羅在【窮街陋巷】裏的喬尼,並不內斂,反而比一般的「誇張」更顯浮躁、乖張。希斯萊傑在【黑夜騎士】裏的小醜,更是「如何自然地演出一個瘋子」的標版教科書。而以哭戲論,他在【憤怒的公牛】裏的自責痛哭,也毫不出戲。反例者,如阿爾帕西諾在【教父】裏對米克柯裏昂的詮釋,前半部身穿軍服的純凈,後半部同樣著裝時的陰森,固然有爆發段落,但也很多的「內斂「部份,只要他站在那裏,看向別人,萬事大吉。

但這一切表演成品,首先符合了人物,並且更重要的是「自然」——夠誇張,但不突兀。這來自於演員在表演中的「不刻意」:相比對動作、語調、表情的有意設計,還提供了一種難以量化的「氛圍」,舉手投足、一顰一笑之中,所有若有若無的細節之間,都讓人找不到違和感,十分放松、自由,仿佛他就是角色本身,只需要隨性而為即可。刻意的減弱,「入戲」的強化,會讓表演砍掉痕跡,更加自然,自然就帶來了「適宜」。

外在爆發還是內斂細致,都只是呈現手段,唯一的目標永遠是「對角色的還原」之效果。但是,就像奧斯卡往往會在「得獎瞬間」的選擇中挑出那些聲嘶力竭——如詹妮弗勞倫斯在【烏雲背後的幸福線】裏的那段「犯病大笑、拍桌仰面」——的片斷一樣,夠爆、夠炸、夠「凸顯」的表演,會是更直觀、獨立於整作亦可做相對證明的水平體現。

因此,就有了很多演員的「走捷徑」——大量的「炸場爆裂」,大量的故意設計,似乎恨不得讓「我在表演哦」的提示以最外露的形態塞滿自己的每一秒鐘。這就帶來了表情的浮誇、細節的過多、腔調的做作,以及「炸裂」時的尷尬。所謂「油膩感」「套路化」,應運而生。暫且不提國內的某些演技派,就連某位奧斯卡影帝,也有著類似的傾向。

或許你壓根不會演,也或許你其實挺會演,但這種結果上的「不自然,不恰當」,已經足以對你此刻的表演,做出蓋棺定論的失敗認證了。失敗的原因可能並非表演能力,而是表演者對表演概念的認知、定位,對完成此段表演的訴求。

炸裂戲不代表「廉價」,廉價的是出格突兀、不合時宜、過火造作的炸裂戲。內斂戲也不代表高端,不合格的內斂只會變成無口無心無表情的反應木訥、台詞機器。

哭戲也是如此,如果當需要你醞釀熱淚、欲下未下時,你卻已經放開了聲,當需要你表達絕望僵死時,你卻在地上哭得打滾,那麽,無論你多費嗓子和淚腺——甚至眼藥水——,你都完全沒有做出一個好的表演,甚至可稱差勁。

因此,哭戲本身對表演評價的重要性是存在的,但它並不唯一,也確實在觀眾的認知、以及隨之的宣傳堆積中,被擡上了過度的「至高」之位,作為標準的存在感爆棚。而從表演本身出發,那麽哭戲的重要性並不應該被高估,也同樣不應該被過份低估。可稱「被高估」的,是「不合適「的哭戲,以及一切的所謂「炸裂」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