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寫高效率的程式不掙錢。
在計算能力匱乏的年代,銀行和一些政府機構的業務程式是用cobol寫的。
一些冷門業務,譬如繳費之類的業務。你交錢,錄入記賬,打印回單,定期打印報表,你可以查詢記賬,再有一些使用者管理,系統管理功能的程式。
一台效能相當於iPhone4s效能的伺服器,就可以負載一個城市的業務,帶一個營業大廳的幾十台終端。
整套系統,一個小U槽就可以帶走。
後來,同樣的業務功能,在windows下開發,用微軟這套東西,有圖形界面,就需要比較強大的伺服器了。
現在,程式設計師開發一個人繳費的APP,占用的儲存空間和記憶體已經比當年管理一個城市繳費的系統更大了。
現在的程式設計師能不能用高效率的工具寫高效率的程式呢?
當然能。
在PC程式膨脹的時候,功能電話也需要寫程式,當時手機硬件羸弱。
於是我們看到了諾基亞上只有幾十K的QQ,已經有完整的核心功能。
後來智能電話出現,手機效能上去了,手機APP就開始放飛自我了。
早期,安卓手機不流暢,廠商還做一些最佳化。安卓下WPS的6.2版本,還能秒開。
後來手機硬件上去了,廠商給APP加功能,竊取私密。程式設計師不做效能最佳化,時間長了,最佳化的經驗也沒了。即使要寫高效的程式也很難了,況且老板也不要求效率,先跑起來再說。
結果就是現在的樣子。國外開發APP能好一點。
結果,使用者的手機,很快就被臃腫的APP拖垮了,不得不換新手機。
而手機APP很多是不升級不讓你用,逼迫客戶升級無用的功能。這樣使用者不得不換。
相比之下電腦好很多。
電腦的程式不依賴升級和網絡就能用,我辦公打字,只要求所見即所得。
用winxp加office2003,能一直用到硬件報廢為止。所以,我們現在能看到一些地方用十幾年,二十年歷史的電腦在工作。
軟件低效的問題,只能政府管。
政府不允許低效軟件上線。規定低配置手機跑流暢的APP才能審批上套用市場。
程式設計師和老板自然就要求最佳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