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如何看待北大金融學碩士因考公成功而辭去基金經理工作?

2021-07-07知識

這則基金經理辭職考公務員的新聞,當真火遍了朋友圈。

我也看到了很多相關的文章,很明顯是為了故意吸引眼球。

畢竟換個標題,「公募從業人員考取證監會核心部門」,那樣看著就挺勵誌的。

不過開玩笑的講,現在各個基金經理都在追求「漲粉」。這位嘉實基金的的指數基金經理正好因為考上這波自媒體的行銷,反而比原先當基金經理的「更加有名」,也是換了一種方式出圈了。

當然,也很多人討論,因為是指數投資部的基金經理,所以含金量差很多,而且他管的產品還都很小。也很多人文章討論當然是證監會香,除了嘉實這位,還有興業證券、匯添富基金、易方達基金和東方基金的工作人員也考上證監會。

正好基金經理和證監會已經是這兩個領域的最頂級的存在,所以今天也就主要蹭這個熱點,給大家講講,關於市場化VS體制內的崗位的選擇。

到底什麽樣的人適合選擇什麽樣的工作?

各自的取舍又是什麽?

選擇的時候要考慮哪些要素?

1、 基金經理這個行當

確實,基金經理可不是普通的「經理」。

實業裏的經理可能多少算個領導,但金融圈裏,那可是真的經理遍地走,很多人一畢業,名片就得印個「高級經理」,過幾年很多就印上高大上的「副總裁」就可以拿去忽悠人了。

但基金經理,在公司內,基本都是要是被認為真正的「總」。也有相應的研究員進行服務。那已經是絕大多數二級人員的夢想中的「終點」了。

我經常跟同學們講,如今基金經理很多都「愛豆化」了。

大家買基金都是去支持「xx女神」、「xx男神」、「我的kunkun」

其實,確實如今對清北復交的碩士生而言,公募投研算是最理想的去處之一了。

雖然不像很多行銷文章講的動輒七千萬的年薪,但但部份一定級別的公募基金經理都年薪數百萬是完全可能的。激勵機制特別好的可能突破千萬級。

指數基金這種被動投資一般會弱一些,而像這位主角的單位嘉實基金作為業內規模較大的公司,薪酬也一定會非常可觀。
當然,其實還不只是因為錢。

一旦成為基金經理, 多少老百姓的身家血汗錢就歸你管了。

換言之,這個崗位也具有一定「社會性」。

你的一舉一動確實能讓他們「魂牽夢繞」。

不過基金經理的壓力也是不小。

一方面是來自於內部考核壓力,因為是相對收益,所以開玩笑的講, 基金經理的評價,都是小學數學——你是幾分之一。 你是前三分之一就還不錯,你要是後幾分之一壓力可就大了。

一方面是來自於投資者的壓力,每天你的「迷弟迷妹」們都盯著你的凈值。

就像之前產生了不少段子的諾安基金蔡高松——「漲時蔡總,跌時菜狗」。

每天,基金經理面對的資金往往是幾十億、上百億甚至是千億級別,對於資金安全的要求,風控非常嚴格,但又要盡可能追求相對收益,讓基金經理自身一直面試很大的壓力和挑戰。而且很多為了防老鼠倉,每天還要監控你的各種對外溝通。

至於考核,越大的公司要求越高,畢竟那麽多新鮮的人等著上位。大部份都是末位淘汰制,比如說如果一位基金經理確實連續3-5年業績都不好,那基本上就要面臨轉崗甚至失業了。

遇到特別大的市場波動,心理上本身就會承受很大的壓力,還要忍受各種基民的謾罵。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大部份的市場化的高端崗位,都是如此。

你只看到了投行在上市酒會的風光,沒見過背地裏人家蹲了多久窮鄉僻壤。

你看過研究員新財富頒獎,不知道人家無數個深夜還在碼最新的點評。


2、證監會是個什麽樣的存在

前面提到,清北復交的碩士畢業能去不錯的公募投研,也算是最好的出路之一了。

而去部委或者省的公務員,其實目前算是清北同學的「首選」。註意區分,未必是最好的,但是確實大部份人最喜歡的。因為至少在這條路上,其實反而沒有像二級那麽卷,因為這條路「能走的人有限」。

像即使你是清北,想去二級投研,照樣要面臨復交人大兩財一貿的競爭,大多數具備長期的二級市場實習經驗。

而考公,盡管普通人們都還是抱怨很卷,但是其實對於特殊的院校來說,他們考公的直接優勢巨大。

像很多部委選調,很多是有針對清北的定向的,每個省的選調一般還會針對原生的985。

所以,很多同學抱怨內卷。

我就這麽跟你們講,你之所以能「感受到卷」,那是因為你還有競爭的機會。

體制內很多特別好的崗位,因為直接在源頭上就「區別對待」了,壓根就沒讓你覺得卷的機會。(當然,大家都能考的基層還是很卷)

到底證監會又是個什麽樣的存在呢?

之前跟同學們做比喻,如果是部委選調好比是跟銀行總行管培,一行兩會就是妥妥的金融市場部、投行部這樣的利潤中心。

專業度高,出路也廣,地位也高。

另外,還是強調下,人家考上的發行部。

網上關於發行部的介紹主是: 擬定 境內發行股票並上市的規則、實施細則,以及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的規則、實施細則; 稽核 在境內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申請檔並監管其發行上市活動; 稽核 上市公司在境內發行股票、可轉換公司債券的申請檔並監管其發行上市活動等。而七處主要負責發行階段的詢價、定價、配售管理等方面的監管工作,實打實的實權部門。

其實,本身在部委作為職業起點,因為天花板高,所以你努力點,不犯錯誤,最終成為正處級的概率還是不低的,至少遠比從基層起步高。

當然,還有別樣的出路。很多在監管混到一定級別之後,可以到被監管的機構「影響力變現」,很多機構就圖一個「會裏有人」。

金融是個政策性很強的行業,監管機構工作的經歷,是一項寶貴的財富,可以獲得更高的層次,更廣的視野,更全的視角,以及更高的職業天花板、更豐富的行業資源。

你在監管機構,混一定年限,哪怕級別不到,但出來一些核心部門覺得你至少有「溝通渠道」。混到一定級別,出來就直接會給予高管職責(一般有限制多少年不能直接到被監管機構,但都有規避方式)。很多券商的總裁、基金的高管、督察長原先都是證監會背景的。

許多有眼界、有思路的金融青年才俊,都會認為能到監管機構工作,是個人職業發展的重要躍升和履歷的極大完善,哪怕「借到會裏幫助工作」一陣也是挺好的。

所以基金經理轉戰公務員,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為了體制內鐵飯碗丟掉金飯碗,而是職業發展中一個不錯的選擇。

話說高盛長期占據第一投行的寶座,與它輸出了大量人才到美國政府擔任要職。以至高盛被稱作華盛頓政府的「高官訓練營」、「向美國政府輸送高官的金融機器」。

當然,除了證監會這種,還有很多工作幾年後考公的人。

對現有的工作不滿意,希望改變、更在意家庭和生活、期待穩定。

剛畢業的時候都覺得自己是天之驕子,應該有所作為,到後來大部份人都發現,自己原來只是普通人。

三、如何選擇——在於你不能全都要

其實,並沒有完全「對」或者「錯」的選擇。

大部份同學犯的錯誤,就是單獨的問:「這個工作怎麽樣?」「這個工作和哪個工作更好?」

但這個很明顯不對,因為每個人對待「好」的定義,是截然不同的。

你如果問我公務員工作好不好,我也只能告訴你好。

但我知道按照我的性格,我並不會喜歡當公務員,我也不適合。

見過太多人,選擇工作之前,會想到這個工作性價比高,但是那個工作好像待遇更好,陷入反復糾結。

最後入職之後,各種抱怨我選的這個工作怎麽怎麽地,當初應該選擇另外一個工作。

比如說選擇了券商投行的小夥伴,覺得我現在真的太辛苦了,掙得也沒有很多,這樣何苦呢,當初應該去銀行/體制內。當時年少不懂事呀!

選擇了銀行總行的小夥伴,想著我當初就應該去投行,好羨慕他們的收入和帶來的能力提升,像我現在每天做的事情又簡單又重復。當初怎麽就做了這個選擇呢。

像選擇了部委的人各種抱怨我們福利待遇也沒那麽好,晉升又好難,所謂的啥福利分房也要好多年。總之都是圍城呀,你想來我跟你換呀。

所以這個答案是近乎無解的嗎?

並不的,關鍵想清楚——你不能全都要。

就像我舉過一個例子: 某個學員在某頭部券商投行實習,然後團隊裏的人建議他可以考慮去考監管機構,但他說但是監管機構的待遇並沒投行高呀!?

我說,你做個比喻你就懂了: 某個人給你介紹了某部委的領導的女兒,然後你脫口而出:但是她不漂亮呀!

這個世界上,一定不存在完美的工作。

因為資本總是逐利的,公司只會因為你付出和創造了更多的收益,才會給予你更高的待遇。

畢竟錢多事少離家近,本來就是相互矛盾的。

你要追求更高的收入,正常情況下,就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努力。

這個點,只能自己想通,並沒有緩解的辦法,不然你永遠會在這山看著那山,覺得那邊好像更高耶。

四、進攻型VS防守型

這個是從以前哪裏看到的關於人力資源的理論,我覺得可以更好的指導大家選擇職業。

什麽叫進攻型的崗位呢?什麽是防守型的崗位?

像大部份機構的前台崗位就是很典型的進攻型。你需要出去承擔更多的任務和壓力,但相對來說也會有更高的回報預期。如果做得好會上升比較快,但如果做得不好也會面臨淘汰壓力。

至於防守型則是大家所理解更加「穩定」的崗位,大多數是中後台崗位,相對來說不會像前台那樣背業績指標。

比如說同樣是學會計的,在四大、八大做審計就是進攻型,畢竟未來轉型空間也很大,特別牛的還有去企業當CFO拿股權的的。在公司做財務的話,相對就是防守型,沒那麽累,主要把手頭的事情做完,在內部會比較穩定。

比如說同樣是人力資源領域,獵頭VS 人力資源也是這類。

當然,其實這個不太類比 基金經理VS公務員,但是大部份同學都要想清楚。

大部份的市場化崗位是偏進攻型的,體制內是偏防守型的。

這裏給大家帶來最大的先期體驗是「節奏」。不是指工作強度,而是指的是個人成長的上升斜率變化。進攻型一開始陡峭,防守型則一直會偏平穩。

如果你是一個進攻型的人,其實你需要做更多的事情來滿足自己的成就感,那麽你如果選擇了防守型,你會很痛苦,因為防守並不能給你帶來直接的快感。

如果你是一個偏防守型的人,選擇市場化的崗位也會覺得很不適應,節奏和變化太快,我可能還是先喜歡安靜的把我自己的事情做好的這種風格。

那麽這倆有優劣區分嗎?

其實並沒有。

進攻型可能你前期若幹年沖的快,比如說你做投行的,確實感受到了你的能力和職級待遇的快速提升,但是你到了某個階段會發現,往上的資源要求太高了,最後陷入瓶頸。等年紀大了,還要面臨很多年輕人帶來激烈的競爭。

而防守型很多孩子覺得自己初期成長並不如市場化崗位快,但若幹年之後一看,自己也坐上了某個關鍵職務,待遇不見得差,還有一些小權利,甚至原先覺得很厲害的同學還要來求你。也許不一定有很驚人的成就,但比大部份平均的同學可能還要過得好。

當然,上面也是舉例,也可能你進入市場化的崗位,很順利的升職加薪,當上CEO,成為人生贏家。

寫在最後

現實中,很多人會偏好更穩定的方向,畢竟趨利避害是人的天性,這也是這些年考公熱的一個詮釋。

也有很多的文章討論說體制內的工作,體制外要四倍以上收入才能劃的過來。

有人開玩笑說,你在山東,考上本省公務員或者在北京當公務員,才能算是「大孝子」。按這樣,你在拼多多七八十萬,也照樣比不上原生的公務員幾千塊的認可度高。

見過很多去總行、壟斷國企的嚷嚷著要裸辭找工作。

也見過在最好的投行工作,吐槽說我這個時薪比出租車司機還要低。

總而言之,大家的討論這麽多維,就在於價值的不統一。

我既想要這個,我還想要那個。

其實職業選擇的關鍵,就是認清楚你自己,你到底想要什麽。

選擇,本身就意味著放棄。

人不可能啥都要,這樣你可能會一直很痛苦。

如果一切朝錢看,那麽,去市場化好好打拼。就算輸了,也就認了。

如果覺得我也只是普通人,但我追求一條比較穩的路,那就別老是和別人比較具體的收入,多想想你擁有他們羨慕的穩定生活。

多想想你自己有的,別只盯著別人有而你沒有的,日子就開心快樂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