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為什麽現在流行的裝修千篇一律的清冷,表面看起來幹凈整潔有序,實則沒個性又無煙火氣息?

2022-02-16知識

要說明白這個問題,首先要厘清國內家裝風格流變的脈絡。

只有站在這條流變的時間軸之上,我們才能明白此刻我們落腳的這個點,為何是題主說的「清冷且無煙火氣」。

可能很多人沒有發現,國內家裝的視覺風格流變,其實是符合一定的底層邏輯的。 下一代的大熱風格,往往是對上一代的修正與調整。

近年家裝風格的沿襲,大約是這樣一條主線:北歐+日式(14-16年)——現代輕奢(17-19年)——侘寂(20-22年)。當然,其演變不是線性的,幾種頭部風格略有穿插、往復。 而且其中也夾雜著一些極簡現代、muji、ins、宜家、中古、新中式、禪意之類的元素在反復雜糅。

至於侘寂之後的下一個大熱風格,現在還說不準。讓我猜測的話,也許是中古。

為什麽國內家裝的大熱風格會頻繁變換?這事兒可以一分為二地說。

高情商:體現了國內設計師在擺脫了裝修公司傳統模式的桎梏之後,生產力大振幅地解放,借助流動互聯網的東風,開展了非常積極的探索與創新。相應地,消費者的審美水平也在資訊化的過程中逐步提高,對獨立設計有了消費需求,進一步刺激了設計師求新求變的步伐。

低情商:其實說明設計行業與消費群體還是不夠成熟,對於家居的理念很容易受到新風格的沖擊。裝修市場依然是行銷導向,一旦一種風格稍微占據了上風,便能迅速鋪遍全網,占據人們所有的視線。大熱風格依然是以迎合市場、討好受眾、模仿跟風為主,欠缺了一些內在的思考與沈澱。

我們來看看每一代頭部風格是如何修正上一代的一些問題:

大約在2010年之後,北歐風格開始逐漸冒頭。它受歡迎是有理由的。因為在那個時候,國內傳統家裝多數還停留在十分笨拙、粗陋的階段:

不洋不中的隨意混搭,看似豪華其實十分老氣的裝飾風格,對歐式、美式、地中海等風格的生硬模仿。雕龍刻鳳的紅木家具,花開富貴的裝飾畫,豬肝紅色的木地板,油膩的大理石瓷磚與羅馬柱。

昂貴又笨拙,基本沒有什麽審美水平。是那個年代家裝設計的核心痛點。

早期家裝風格,粗陋笨拙,過度裝修,欠缺審美。

除了核心痛點,還有兩個外部因素:

一個是,08年後全國房價大振幅上漲的余威猶在,15年房價又狠狠上漲了一大波。高昂的房價讓年輕業主苦不堪言,很多人妥協性地選擇了中小戶型,並且已經不想像長輩一樣,對裝修這事兒大操大辦,投入過多預算(畢竟很多人還打算置換呢)。

另一個,是流動互聯網已經逐步成熟,人們漸漸能看到更多的家居理念與生活方式的新主張。人們也在思索,一種能匹配新生活方式的家裝視覺風格。

人們需要一種最大化利用空間、高采光、質感天然、大面積利用黑白灰和原木色、家具簡潔直接並且功能化、形式上柔和且有機、註重家居舒適感的設計。

所以北歐風格一夜之間,風頭無兩。

由於北歐風格可能稍微有些清冷,那幾年大家更願意雜糅一些日式風格的元素,更大量的原木套用,以及日式對空間細節和收納規劃的理解。北歐+日式,成為那個時候家裝設計的最優解。

其實北歐+日式風格的生命力是很強悍的,即便是在2022年的今天,有很多人依然是它的擁躉。

但不可否認,它已逐漸失去行銷媒體的關註熱度了。

在那個時候,北歐+日式誕生了不計其數的優秀家居作品,但是由於一部份人對它的錯用和濫用,它也顯現出一些不太令人滿意的地方。

首當其沖的,就是臨摹形式但未得神韻,一個勁兒堆砌元素卻忽略了質感,一門心思做減法但卻失去了高級感。那時候,有不少人擔心,北歐風做出來是不是會像出租房一樣廉價?

清新有余,高級不足。是一些低質素北歐風的主要問題。

人們開始在思考,是否在保留極簡視覺的同時,也能多考究考究材料的質感?軟裝配飾上,能否引入一些昂貴但不失審美品位的內容?

這種思考,其實也與外界商家的利益驅動分不開:

大白墻固然好看,但實用效能確實稍微差一些,開裂脫落,不耐臟不耐濕,怎麽辦?

與此同時,市場上開始出現了藝術塗料之類的高效能塗料。

原木色固然好看,但似乎質感不夠高級;回頭去用以前的各類昂貴紅木,似乎又太過老氣,怎麽辦?

與此同時,北美黑胡桃木開始出現在人們的廣泛關註下。

就這樣,藝術塗料、北美黑胡桃木家具、意式家具、黃銅飾品、設計師款燈具、絲絨材質、皮藝家具、大理石元素,這類家裝消費品開始一窩蜂出現在消費市場上待價而沽,等待它們受眾的青睞;

而另一邊,中高收入人群,所謂的中產階級,也在期待一款符合他們消費層級的家裝風格。

兩者一拍即合,現代輕奢應運而生,一夜之間火遍全國。

簡潔而不隨意,高級但不浮誇,凸顯質感,雕琢細節。在我的理解裏,現代輕奢,就是一種「克制的豪華」。

時間很快來到了2020年,一個「疫情後」的年代。

如果說「北歐+日式」滿足了年輕群體對清新簡約的審美需求,現代輕奢則滿足了那些已經站穩腳跟、收入豐裕的穩定階層的進階審美。那麽,還有什麽是我們所欠缺的?還有什麽是需要我們去填補的?

我們可以留意到,無論是北歐日式,還是現代輕奢,都在不余遺力地追求「簡約」二字。甚至極端一點,我們可以說是在追求「極簡」二字。

但對極簡的追求,其實一路走得磕磕絆絆,並不算太順利。

沒辦法,工藝材料都跟不上。

在那個時候,知乎上經常出現一種很有意思的情況:有人在諷刺一些「空無一物」的家裝設計,看起來非常便宜,然後就會有很多懂行的人士出現,糾正他「極簡的才是最貴的」。

為什麽極簡的才是最貴的?很簡單,那會兒工藝材料都不成熟。窄邊框甚至無邊框,隱藏式或嵌入式的構件,妥帖的收口工藝,能無縫銜接墻頂地的硬裝材料,哪一樣不得花費高昂的費用?

直到各種嵌入式、入墻式的家居產品都相應成熟,藝術塗料、微水泥之類的產品相應出現,各種收口工藝逐漸完善,我們開始具備大面積推廣極簡設計的原動力。

除了極簡的設計,方便地在空間中雕塑弧形或異形構件的能力,還有一個關鍵點,在於審美氛圍。

既然上一代大熱的現代輕奢,整體上突出高級、奢華的視覺氛圍,那麽我們是否還有另一種需求?在粗糙、清冷和質樸的材質中尋求美感?大巧不工,大音希聲,是否所有的高級感一定來自於光滑閃亮的金屬、玻璃、大理石之類的現代工業材質?

歸返自然,粗糙、質樸、清冷的氛圍,如何挖掘出裏面的審美潛力?侘寂風是設計師們交出的一份答案。

同樣的,除了內在的驅動力,侘寂的流行也離不開外界因素的推動。

在過去,如果要追求粗糙的水泥質感,要麽上極其昂貴的磐多魔,要麽就湊合選擇廉價的初代水泥漆或者水泥紋仿古磚,幾乎沒有第三個選項。藝術塗料的出現稍微解決了這一問題,但效能上來說依然不甚完美。是微水泥的廣泛使用,使這一問題得到較為妥善的解決。

這是商業因素的推動。

另外,歐美設計界也將侘寂風推上了新的高度,引起全球範圍內的競相模仿。

可能很多人還記得,大約2020年那會兒,金卡戴珊的侘寂風豪宅引爆了社交網絡。800平,2000萬美金的裝修費用,幾乎空無一物的視覺風格,讓很多人初次感受到侘寂風的震撼力。

順理成章的,侘寂風「叛逆」地否定了現代輕奢對光潔亮麗、精致考究的審美氛圍,用大量弧形、拱形和異形的流線結構去代替現代輕奢的筆挺與整飭,同時借用微水泥等材料的流行,完成了前代風格追尋極簡設計的最後一步。

梳理到這裏,我們已經能夠明白,為什麽現在流行的風格是「清冷且無煙火氣」的。因為此時此刻,正是侘寂風當紅的年代啊。

並非所有人都喜歡侘寂風,但是流行文化總是充滿跟風與模仿,一旦北歐日式、現代輕奢已經不那麽能夠奪人眼球,給人以視覺上的震撼,立刻就會被滿滿當當的侘寂風占據原有的位置。

流行文化就是這樣,你方唱罷我登場,只是不巧,現在就是侘寂風登場的時間。

說點更有意思的事情。為什麽前面說,侘寂風之後,也許流行的會是中古風。

還是那句話,新一代的視覺風格,往往充滿對上一代風格的修正與否定。

正因為侘寂風十分質樸、自然,而且對極簡設計有著十分極致的追求,這也不免另一些人覺得,這樣的家裝太過於清冷了,缺少了煙火氣和主人自身帶來的審美氣息。比如題主的這個問題,就將這種反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那麽,接下來的大熱風格,很可能就是一輪回歸——形式服務於功能、更大膽地運用色彩、敢於使用一些具有審美情趣的裝飾元素與擺設、視覺上稍微滿一些不那麽空曠清冷、將被侘寂風拋棄的各種人造裝飾元素重新套用起來、探索各個國家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屋子裏展現主人個人審美與習慣的物件琳瑯滿目。也許是中古風,也許是別的什麽風格。

最後,不得不說,流行文化總是需要自我標榜,需要將事物標簽化並培養起相應的受眾群體。所以當我們在討論流行的室內設計視覺風格時,不可避免地要去談各個風格的分類。

但是,在實際的設計工作中,還是要盡量「去風格化」,盲目從眾反而會顯得庸俗不堪。不必對各類風格有太過強烈的情緒。喜歡的風格,也要盡量克制,適可而止;不喜歡的風格,也不妨套用一些可取的內容。

最早北歐風流行那會兒,中古風與侘寂風的一些元素早已出現;現在侘寂風正當紅,北歐和現代輕奢也不妨拿起來用一用。 思路,可千萬別被流行文化帶跑偏了。 這就好像陳奕迅2003年一首【十年】一夜之間火遍內地,2010年在紅館聲嘶力竭唱【浮誇】火遍大江南北,但人家可是早在1995年就在香港樂壇出道,1998年憑【天下無雙】蜚聲華語樂壇。一個道理嘛。

流行文化總有紅與不紅的時候,但對自己喜歡的東西,要有持續的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