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06 更新
其實過去這麽久,我一直想討論的並不是這個建築是醜或美,或是功能上具體有多大的缺陷,我真正關心的是為什麽我們覺得它醜或美,以及如果存在審美沖突,那麽應該采取什麽姿態去應對。
一個不成功的建築產品,與一個成功的新聞影像
首先兩段對於範斯沃斯住宅的評論作為引子:
「自然,也應該有他自己的生命。我們小心不要去用房子和室內設施破壞它。我們應該嘗試把自然、房子、人一起結合成更高的整體。如果你透過玻璃墻來看自然,比起從外部看自然,更深遠的意義將會被感知。」 —Mies van der Rohe 密斯·凡德羅
「我跟一個非常聰明,但現在幻想破滅的女士(範斯沃斯)談過她花了7萬多美元建了一個只有一個房間的房子 - 僅僅是一個踩高蹺的玻璃籠子... 「少即是多」的想法。 他們提倡不宜居住,無裝飾的空虛,缺乏儲藏空間,因此缺少所有物。 ...一個自我選擇的精英正在努力告訴我們該喜歡什麽,該怎樣生活。」 — Elizabeth Gordon 伊莉莎伯·哥頓
就如範斯沃斯住宅一樣,作為一個建築產品來說,這次設計存在很多問題,我這裏不詳細說。比如不考慮業主需求,設計不因地制宜,功能存在問題,保溫存在冷橋等等。
但其實最大的問題在於,建築師的設計物件並不是業主一家,而是更高資本階層的物件。
建築師借用這次節目,來銷售自己的設計理念 — 一種生活影像。至於功能好不好用,造價高不高,都不是重點考慮的問題。這也是網友集中攻擊的層面,網友認為設計師在傲慢的為業主考慮。但現實是,建築師是為了銷售自己的產品,業主一家的需求,基本滿足就可以了,
這次最大的受益者不是業主,不是建築師,而是新聞媒體。這個新聞集結了足夠的沖突,帶動了情緒,火爆數天。
如果從媒體熱度來考慮,這次新聞絕對的成功了,而房子的影像作為一個媒體產物,而非一個純粹的建築產品,它的本質已經發生了變化,他的新聞傳播意義甚至超越了建築產品意義。
一個大的背景是全球化與防禦性本土化的碰撞。 全球化作為最開始的社會發展方向,定義了社會的先進與落後,就如洋房,玻璃纖維鐵的大樓代表先進,土房子代表落後。但是由於全球化單一價值體系的問題,全球化已經不是世界發展的終點。隨之而來的是對全球化采取防禦姿態的本土化。(這兩個趨勢並沒有高低好壞之分,只是客觀存在)這個問題說小可小,只是審美的沖突,說大可大,可以說是精英選擇與大眾選擇的沖突。(精英與民眾不帶有褒貶,也是客觀存在)這次新聞能如此火爆,也是這一沖突在具體事件上的爆發。(這篇回答更詳細的解釋了精英與民粹https://www. zhihu.com/question/2105 3772/answer/22073100 )
物理世界的影像化。在這次事件中,建築已經不再是純粹的傳統建築師-客戶契約下物理世界建築產品,它變成了建築師-媒體-客戶的多元素媒體影像。
我們不再用傳統對待建築的態度來對它。我們不需要實地體驗感受建築,就可以透過媒體影像來對建築甚至建築師進行批判或贊賞。媒體將物理世界影像化,讓我們將自身帶入,表達,對立,爭論 — 物理世界的重要性被削弱。 設計者不再設計物理世界,而在設計影像,原本是復雜豐富甚至神秘的物理世界體驗變成了可憐的電子編碼,空洞,冰冷。
最後,我們假設,即使克服了一切因素,這個房子被完美的完成。結果卻是,一個讓精英標準與村民標準產生不同投射的影像被呈現,這張影像究竟會投射田園式的寧靜,美好;還是說過去的貧窮,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