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男人在家啃老,沈迷網絡小說,如何幫助他?

2014-12-24知識

謝邀,「我可以怎樣幫助他呢?」這種問題我每天被問得太多,值得一答。

答曰:也別罵他,也別勸他,也別資助他,讓他自個面對自個的問題,就是幫他了。

預感到可能會有人反對,稍微說詳細點兒:

大概七八年前的時候,我參加過一個物質依賴(酒精或藥物成癮)的家庭治療的培訓。在這個培訓中我體會最深的一點,就是這樣一個理念: 卡在一個問題上的人越多,這個問題就越無解

這裏的「問題」指的是:一個成年人,不能為自己的生活負責。

正好也是題中的這種情況。

父母、親人、朋友,看在眼裏,都著急,所以都忍不住要做兩件事。第一件事就是幹預:威逼利誘,講道理,使手段……總之是很努力地要他擺脫現在的生活方式,回到「正常」的世界裏來。但這些努力並不像我們想的那樣,越多越有用,重復就是力量,一個人勸不動,就十個人來勸。一旦超出限度,只會把問題變得復混成,甚至會因為厭倦或者情感負疚,更激發了逃避傾向。你們有沒有過這種體驗?有時因為偶然原因耽擱了一點事情,催活的人越是反復電話短訊郵件QQ轟炸,反而就越是回避。本來打算過一會做的,也感覺無從回頭了(被催過稿的各位,你們是這樣嗎)。

第二件事,則是資助。包括給錢,也包括幫助擺平一些別的事情。這當然都是出於好心,但事實上也會起到反作用。因為讓他更沒動力改變了。會覺得「現在這樣有什麽不好?反正都可以混下去……」可能有人會說:這個道理我懂,但是實行起來很難啊。他會找人借高利貸,然後要債的逼上門,說不給錢就打斷一條腿,你說我們能不幫忙給嗎?……可是你想,放債的人敢借錢給他,不也是沖著你們做後盾麽?這當中有很多可討論的東西,也只能說個大概原則,沒法具體展開。

從自己不安生,變成全家不安生。從一個人的問題,變成所有人的問題。

我實在見過太多這樣的例子了。

情感上的否定,和物質上的援助。這是愛一個弱者時的本能。

可是用這兩種方式去「幫助」弱者,反而,是起到維持問題的作用。

前者讓「回頭」面臨的心理負擔變大了,後者讓「維持現狀」的後果和懲罰減輕了。

像是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多的人卡在這裏,誰都動不了,幹著急。

首先需要改變的,不是他,而是他身邊的人 。從放開眼光,把自己的日子過好開始。如果說,因為「他」的存在,我實在沒法把日子過好,那這就是你的問題了——你的生活好不好,必須要依賴於他的行為麽?這樣的想法,豈不是在他沈重的情感負債上,又吊上了你的一生幸福?

有時,格外的關切和期待,反而變得像是一種詛咒。反倒是無所謂的態度,才是更好的支持。如果實在做不到,哪怕離婚或者斷絕親子關系都行,反而會讓大家輕松,都能喘一口氣。

對於成年人,資助也不妨斷掉,誰也沒有義務養誰一輩子。這同樣也是對雙方都好。

到他窮困潦倒的一天,也許會奮發圖強,也許會流落街頭……但哪怕是最壞的情況,他至少可以像個成年人那樣面對自己的選擇了,是不是?而且他也會欣慰於不必再拖累愛他的人。

所以總結起來:真正的「幫助」應是,情感上,多支持一些;物質上,少補貼一些。

讓他輕松點,知道家人朋友對他並沒有嚴厲的期待。

也讓他沈重點,知道這個世界只能靠自己去面對。

感謝

@沈東郁

老師的提醒,補充一點:

以上所說觀點,都建立在一個前提之上,即: 這個人具有正常的精神狀況和行為能力

有一些精神方面的問題也可能導致這樣的現象,比如抑郁癥,甚至更嚴重的精神疾病,這時是必須送醫就診的,透過治療減輕他的癥狀。而在網上研究該如何幫助他就沒有意義。越拖下去,情況可能越嚴重。如果說我們不能判斷到底是哪種情況,那麽找醫生當面診斷一下是很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