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一句,拋開史實,只談【水滸】,我認為"梁山好漢悲劇"這個說法並不妥當。梁山一零八,悲劇只有仨。除了宋江盧俊義李逵,其他人是算不上悲劇的。
悲劇源於古希臘的戲劇,用簡明的話說,主要表現為人物的期望與現實之間出現不可調和的矛盾,最終導致悲慘的結局。
重點是:悲慘的結局。
當然,過程中的悲慘也很重要,但要給一個故事定性,看的還是結局。
所以,盡管唐僧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無數次險些命喪妖口,十分悲慘,但沒有人把【西遊記】當作悲劇,因為他最後功德圓滿,領到了一張佛陀身份證,喜劇的不得了。
【紅樓夢】則是典型的悲劇,不僅是因為賈府衰敗,金釵零落,更主要的是,寶哥和林妹願望落空,有情人未成眷屬,最終一死一傷,無限淒涼。這就是期望與現實的矛盾造成了悲慘的結局,所以是標準的悲劇模式。
用這個標準,我們再來檢驗一下梁山好漢,看看他們是什麽人?他們想要什麽?最後他們又得到了什麽?
一,他們是什麽人?
答:他們是綠林好漢,俗稱強盜。
二,他們想要什麽?
答:他們想要撕掉身上強盜的標簽。
梁山上主要有三種人,第一種是遭人陷害逼上梁山的,譬如宋盧林武(及相關人物);第二種是自己主動犯罪無奈落草的,譬如晁蓋集團八人,楊雄石秀;第三種是和梁山開仗被俘落草的,俗稱降將派。
這三種人命運不同,理想也不同,但他們所有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期待:不想做賊。所謂「逼上梁山」,就是指絕境無路之下最後的選擇,但凡能有另一條路,誰也不會選擇落草為寇。
為啥不願意呢?
很多人討論過這樣一個問題:梁山如果不招安,能否逍遙快活一輩子?
這個問題很好回答,非常不能。
試想,這些通緝犯連合法身份都沒有,走到哪都有被抓的風險,過節時去首都旅個遊看個燈,都要把腦袋拴在褲腰帶上。所以為了安全起見,平時只能在山上宅著。梁山雖然號稱八百裏水泊,但大多面積是水,而且山上連家眷帶嘍羅好幾萬人,人均可居住面積跟蝸居也差不多了。雖說是大碗喝酒,大秤分金,但分了錢你往哪花呢?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婚姻問題怎麽解決?誰家願意把姑娘嫁給強盜為妻?你說不願意就去搶一個,對不起,宋哥哥不讓,你要不聽話,楞搶,沒等花轎上山,李逵就把你劈了,不信你試試。
所以說,就這種日子,何來逍遙?談什麽快活?還一輩子?
說這些主要是強調前邊的那個觀點:沒有人想過強盜的生活。
很多人也討論過招安路線的利與弊,但這容易給人造成一種錯覺,認為有些人不願意招安,所以他們就是喜歡繼續作賊。其實,那些人只是反對給朝廷賣命而已,並不是喜歡做賊。假如朝廷不招安,而是來一次大赦,你看他們願不願意下山?準是該回東溪村的回東溪村,該回陽谷縣的回陽谷縣。
如果真是大赦之後還要留在山上繼續當賊,那就不是「逼上梁山」了,也就不再是【水滸】了。
好了,他們想要什麽已經解釋清楚了,我們再看最後一個問題……
三,最後他們得到了什麽?
答:他們成功的撕掉了強盜的標簽,過上了正常人的生活。而且,活下來的人,基本都升級了身份,從草民小吏變成了朝廷高官。有些不願做官的,也恢復了合法身份,從此過上了真正逍遙快活的日子。
這些人的故事結構,基本和唐僧是一個路數:遇到困難——解決困難——修成正果。
如果唐僧的故事是一個喜劇,那這些人也應該算作喜劇。
可能有人會說,你忘了征方臘時慘死的三分之二了,他們就是悲劇的證據,如果不招安,他們也不會慘死疆場。
首先我沒忘,其次,拋開情感,理性的說,那戰死的三分之二,真的是悲劇嗎?
確實,如果不招安,繼續呆在梁山,他們不會慘死疆場,但他們依然會死,哪怕只是老死的床上。
人固有一死,或輕如鴻毛,或重於泰山,一群強盜通緝犯,最後能夠作為軍人,死在保家衛國的戰場上,這到底是悲慘還是光榮呢?如果你認識某位在逃的通緝要犯,你可以問問他,如果國家給他一個參軍立功,前賬購銷的機會,你看他願不願意。
當然,有一點我並不否認,當讀者看到後十回征方臘的時候,確實是會覺得很悲,但其實這種感覺是作者透過精心的設計,刻意營造出來的。
首先,在征大遼的時候,他讓梁山毫發無失真,不費一命就打通關,後來有人加了田虎王慶兩段戲,也采用了這種並不科學的套路設定。所以,當最後十回開始死人的時候,我們在情感上是接受不了的。而且死亡持續不斷,一會三個,一會五個,有時候還團滅一大票,作者把一記記重拳狠狠砸在讀者心頭,其間還不斷的用「宋江痛哭」來引導讀者流淚,從戲劇角度來說,這效果杠杠滴。
其次,作者為了加重讀者心中的悲慘指數,還生動的刻畫出各種慘死狀態。有被斬為兩段的,有被大炮轟碎腦袋的,有被馬蹄踏成肉泥的,有被萬箭穿身的,有被敵人淩遲的,有自割頭發掉下懸崖的,有抱著敵人一同跳下懸崖的……這些死法固然很慘,但是,所有戰場上的死亡,沒有比這個更輕松的。還有,軍人慘死,並不等於參軍就是一件悲慘的事。
最後,作者還刻意的放大了悲慘效應。原本,這場仗梁山是打贏了的,雖然梁山這邊死了三分之二,但方臘那邊全軍覆沒。但在班師回朝的時候,作者並沒有描寫一支凱旋的隊伍,而是透過百姓和皇帝的感慨,寫出一副令人唏噓不已的淒涼,這幾乎讓人忘記了這是一場軍事上的勝利。
同樣是戰死疆場,如果換一種方式去寫,弱化慘狀,少些痛哭,最後重點描寫勝利歸來之後,百姓夾道歡迎的場景,如果再能配上一曲歡快的BGM,那必將大大降低悲劇的味道。
那為什麽作者要弱化勝利,刻意營造出一種悲涼呢?因為,他要凸顯最終結局,那個真正的悲劇。前邊種種,都是烘襯。
可以這樣說,如果小說沒有最後一回,【水滸】就是一部喜劇,是一群罪人迷途知返,在戰場上洗涮靈魂得到救贖的故事。這也是我開篇所說的,梁山好漢中大部份人,包括戰死的那三分之二,本質上不能叫悲劇。
真正悲劇的只有三個人:宋江,盧俊義,李逵。而他們的悲劇,並不在於招安,也不在於打仗,而是出現在打了勝仗之後。
其中宋江和盧俊義的死因相同:得勝歸來的將軍,得到皇帝的贊賞,結果被嫉妒的上級官僚設計害死。套用悲劇原理,宋盧的期望是為國效力,但他們的高功厚賞,會令那四個反派上級很不爽,這就是期待與現實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哪怕這次不害死宋盧,但只要他們繼續立功,繼續得到皇帝的賞識,這個矛盾就遲早要爆發出來。
宋盧的結局雖然很悲劇,但在官場上,這種事情並不罕見,甚至可以算是常態。縱觀歷史,官場上的鬥爭,遠比戰場上的鬥爭要多得多,只是並非每次都以死人為最終結局。網上有人做過一個統計,說人類歷史上沒有戰爭的日子,大概只有一千多天,幾千年下來只休息了一千多天,似乎人們總是在打仗。但【瑯琊榜】裏邊高湛有一句台詞我很喜歡:這宮墻之內,風從來就沒停過。
所以,宋盧悲劇的根本原因,既是淺顯直白的,也是具有普遍性的。
而【水滸】中最不尋常的悲劇,就是李逵。李逵的期待也很簡單,能經常和活著的兄弟們聚聚,喝個痛快就行了。而且,他和宋江之間沒有任何利益沖突。
李逵悲劇的根本原因,其實是忠與義之間出現了不可調和的矛盾。
李逵講的是義,他對宋江的義氣,絲毫不遜於關張對劉備的義氣。但宋江求的是忠,說他為了自己的名聲也好,說他為了整個梁山的名聲也罷,其本質體現的還是「忠君」的價值觀。當他認為李逵的「義」將會毀掉自己的「忠」的時候,他選擇了比「義」更高一層的「忠」。
很多人會因為宋江毒死李逵而憎恨他,但有一點不要忽略:宋江在給李逵倒毒酒的時候,他的心裏一定很難受。
當然,這裏我是只探討李逵悲劇的根本原因,至於宋江做法的對與錯,相信各位自有評判。
最後說一句,古典文學作品中,描寫「忠孝難以兩全」的故事有很多,但「忠義」向來都是緊緊粘在一起的。而【水滸】把這兩個字拆開放到對立面上,這個結構設計還是相當值得點贊的。
-------THE END-------
故事小王錢哲文
202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