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中國有哪些很美的梯田?

2016-07-07知識

8億畝梯田——中國最美的山嶺雕刻,請查收!

你也許無法想象,在中國約20億畝的總耕地面積中,居然超過1/4都是 梯田。

中國不僅是全球梯田面積最大的國家,還是全球梯田類別最多、分布區域最廣的國家。

不同口徑下統計中國梯田面積數據存在差異,本文依據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俞樂課題組遙感測量數據,即8億畝左右,圖為中國梯田分布示意,制圖@鄭藝/星球研究所

盡管梯田的蹤影遍布全球,但中國千百年來的農耕智慧,把梯田發揮到了極致。

著名的廣西 龍脊梯田, 層級最多達1100余級,最大垂直落差860余米。從遠處眺望,密密麻麻的曲線令人震撼。

請橫螢幕觀看

廣西龍勝龍脊梯田,攝影師@何旭龍

但這還不是最震撼的。

位於雲南的 哈尼梯田, 總面積更是誇張到超過100萬畝,層級從上到下多達3000余級,最大垂直落差2000余米。

如果遊客想從山腳的梯田走到最高處的梯田,幾乎相當於攀爬一次華山。

請橫螢幕觀看

雲南紅河哈尼梯田,攝影師@嘉楠

我們的祖先為什麽要建設如此壯觀的梯田?其中隱藏著怎樣的生存智慧?

在星球研究所看來,這些梯田既是綿延起伏的風景,是重塑山地的藝術,更是山地之中無數族群奮鬥上千年的史冊,是改變族群命運的層層階梯。

01 誕生

早在西周時期,隨著平原上人口增加,一部份人便開始開墾丘陵坡地。

在都城鎬(hào)京(今西安)周邊,人們清除坡地上原有的植被,種植果樹和作物。【詩經·正月】唱道: 「瞻彼阪 (bǎn) 田,有菀 (wǎn) 其特」, 即「看山坡的田地裏,禾苗長得多茂盛」。

不過,這時的坡地種植更多的是順坡就勢,並沒有形成一層層上下分割明顯的台階。

新疆江布拉克山坡上的麥田,僅作示意,攝影師@飛翔

到了漢代,隨著牛耕和鐵器的普及,人們擁有了可以改造山地丘陵的更大力量。

在黃土高原的南部山區以及四川盆地的坡地上,人們用農具修建出田埂溝渠,逐漸形成了台階狀的田地。

東漢陶水田,出土於四川東漢墓,是中國最早與梯田相關的文物證據之一,現存於南京博物院,制圖@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在不斷地改造山地的過程中, 原始的梯田 便誕生了。

梯田的演變過程示意,制圖@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不過,北方及四川盆地平地相對較多,此時梯田的開發並不突出。但隨著此後中原地區不斷的王朝更叠、戰亂頻仍,北方漢族被迫大量向南方遷徙,梯田逐漸開始在山地眾多的 南方 大展身手。

湖南新化紫鵲界梯田,攝影師@柳勇

由於南方降雨更多,梯田的建設反而比北方擁有更大的優勢,山地間豐沛的地下水、隨處流淌的山溪為梯田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而當水源灌滿梯田,又與需水量極大的 水稻 相遇,形成 「梯田-水稻」 的絕佳搭檔,並逐漸成為南方最主要的農業模式之一。

梯田引水灌溉過程示意,制圖@王申雯&陳隨/星球研究所

在黃山山脈、天目山等山地縱橫的 古徽州 地區,移民們開墾出 婺源江嶺梯田、篁嶺梯田 等。

江西婺源江嶺梯田,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他們還在這裏實施 水稻-油菜輪作 以提升土地利用率,獲取油料資源。

每年秋季水稻收獲後便開始種植油菜,到了次年三四月份,油菜花開,大地金黃,再加上粉墻黛瓦,峰巒峻峭之間薄霧綿綿,如同世外桃源。

請橫螢幕觀看

村寨與油菜梯田在婺源土地上錯落相間,攝影師@李程光

而在以山多著稱的 福建, 自古就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說法。

自唐朝中期起,大量北方移民在福建尤溪縣境內開荒築田,逐漸在重巒疊嶂之中開墾出氣勢磅礴的登天之梯, 尤溪聯合梯田。

福建尤溪聯合梯田,攝影師@趙必然

江西南部, 由於易於耕作的平原地區已經被更早到達的移民所占據,晚到的 客家人 只能在山地之上開墾梯田。

其中位於贛州市崇義縣的 上堡梯田, 面積超過2萬畝,最高海拔可達1200米,為面積最大的客家梯田。

江西崇義上堡梯田,攝影師@陳彥

從空中俯瞰,或順山勢逐級下降,

請橫螢幕觀看

初春之時,尚未進行插秧的上堡梯田,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或蜿蜒盤旋,如同一個巨大的漩渦。

江西崇義上堡梯田,攝影師@陳彥

而在江西的其他地方,以及福建、廣東等地,客家人的梯田同樣遍布。例如福建 永定梯田 、江西 西向梯田、 江西 遂川梯田、 廣東 坪山梯田、 廣東 五山梯田 、廣東 清溪梯田 等等。

福建永定初溪土樓附近的梯田,攝影師@李藝爽

這些地方經濟相對富庶,除種植傳統的糧食作物外,茶樹、桑樹、桃樹等經濟作物同樣成為梯田的主角,形成茶園梯田、桑園梯田、果樹梯田等。

雪後的浙江武義高山茶園梯田,攝影師@項新平

到了明清時期,中國古代人口達到頂峰,苛捐雜稅、土地兼並,大量農民被逼上了更加人跡罕至的山區並因居住在簡陋的茅棚之中,而被稱為 棚民。

在位於秦巴山區的陜西漢陰縣,棚民及其後代開墾出了 鳳堰古梯田。

(陜西漢陰鳳堰古梯田,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陜西漢陰鳳堰古梯田,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這裏地處中國自然地理的南北分界線,除了水田,還大量種植小麥、玉米、番薯等旱地作物,形成水旱間作、南北兼顧的特色。

鳳堰古梯田,可以看到水田、旱田同時存在,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眾多梯田的開發也對山地中的土著部落產生了影響。

畬( shē) 的先祖居住在浙閩山區,本意即為透過放火燒荒獲得耕地,而隨著梯田技術的傳播,畬田逐漸被梯田替代。

在浙江南部的雲和縣,由畬族與漢族共同開墾的 雲和梯田, 在山谷中蜿蜒迂回、連綿不斷,多達700多級。

浙江麗水雲和梯田,攝影師@張進

即使歷經1200多年的時光,也依舊是盛產稻谷的良田,是雲霧之上壯麗的人類風景。

請橫螢幕觀看

浙江麗水雲和梯田,攝影師@段黃德

至此,梯田從北方起源並擴散至南方山地,而隨著大量人口向西南地區拓展,古代梯田開發的巔峰

才真正到來。

它將在面積、層級、坡度等諸多方面全面勝出,形成無人能及的梯田王國。

02 壯大

在廣義的 西南地區, 山地更多,且更加高大,生活在此的民族也更加多樣。面對人多地少的生存壓力,梯田被發揮到極致。

作為中國第二、三級階梯分界線的 雪峰山脈, 在湖南新化縣綿延。這裏山勢陡峭,苗、瑤、侗、漢等族居民在此修築 紫鵲界梯田, 其坡度高達25°-40°,最大則超過50°。

湖南新化紫鵲界梯田,攝影師@俞琳

歷經千年之後,梯田總面積多達8萬畝,相當於7千多個標準足球場,山地間梯田遍布、雲海蒸散。

浸浴在雲霧之中的紫鵲界梯田,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此外,在貴州從江縣月亮山腹地,侗族、苗族和壯族聚居於此,共同修築了壯觀的 加榜梯田。

放學的孩子,沿著加榜梯田的田埂歸家,攝影師@老西關

梯田中,農民們放養魚、鴨,稻田為魚、鴨供覓食場所,魚、鴨捕食昆蟲減少水稻病蟲害,魚糞鴨糞又促進水稻生長,從而構成了一個高效的 「稻魚鴨共生系統」。

為此,當地人有意加高田埂,從而提高稻田蓄水量、載魚量。

梯田之中飼養的鴨子與較高的田埂,攝影師@崔永江

在廣西桂林龍勝縣,壯族、瑤族共同開拓出最多層級達1100多級的 龍脊梯田,

廣西龍勝龍脊梯田,攝影師@呂鳳霄

他們在崇山峻嶺之中依靠血肉之軀,養育了一代代的子孫。

紅瑤居民正在龍脊梯田之中耕作,當地紅瑤因穿紅色服裝而得名,也被譽為「桃花林中的民族」,攝影師@Jan

層層疊疊的梯田,如潮水般在群山間湧動。

請橫螢幕觀看

群山環繞下的龍脊梯田與少數民族民居,攝影師@林昉

而最壯觀的則莫過於位於雲南元陽、綠春、紅河、金平等縣的—— 哈尼梯田。

兩千多年前,西北氐羌族群的一部份開始了漫長地向南遷徙。他們最終到達雲南哀牢山南段,形成了如今的 哈尼族。

哈尼族遷徙路線示意,制圖@鄭藝/星球研究所

在這裏,雖然終結了千年的漂泊,但在與其他的民族競爭中,哈尼族不得不離開平地,走向了大山深處。

正如他們的吟唱: 我們哈尼人,經歷了數不盡的災難,平平的壩子雖然好,天災人禍太多我們不能在。 (哈尼族歌謠,轉引自【紅河哈尼梯田形成史調查和推測】)

於是在神靈的指引下: 從老鼠那裏學會了種植,從...大豬那裏學會了翻地,從...水牛那裏學會了開田,從此哈尼人再也離不開梯田和水。 (哈尼族歌謠,轉引自【雲南紅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統】)

請橫螢幕觀看

雲南將平坦的山間盆地稱為壩子;圖為元陽哈尼族「四季梯田」實景演出,表現其民族遷徙及山地生存方式,攝影師@戴雲良

哈尼梯田系統一般由四個部份組成,即 「森林-村寨-梯田-水系」 四素同構。

哈尼梯田四素同構景觀示意,中國南方大部份水作梯田也有類似的景觀分布,制圖@王申雯&陳隨/星球研究所

在這個系統的最高處是哀牢山茂密的 森林。

森林吸納降雨,形成溪泉,並向下流淌。

哀牢山上的高山森林,攝影師@柴峻峰

森林之下,海拔800-1500米之間,哈尼族在此建立 村寨, 並透過挖溝修渠引水入村以滿足人畜所需。

森林之下的哈尼族村寨,攝影師@崔永江

再往下,溪水裹挾著森林與村寨中的營養物質,進入村寨下方的 梯田。

雲南紅河哈尼梯田,攝影師@劉珠明

為保證大小不一的梯田得到相對均衡的供水,當地人還在水溝中設定木樁,木樁上刻出大小不同的槽口,從而實作水量合理分配,是為 木刻分水。

木刻分水是哈尼族在梯田用水方面的一大智慧創造,下圖為八口分水器,會將一條溪水分散到八塊不同的梯田,攝影師@張洪科

再往下,溪水經過層層梯田,最終在山谷底部匯入 江河 之中,炎熱的河谷又將河水蒸發到空中,再次匯集到高山森林,重新形成霧水,終而復始地進行迴圈。

在容易出現 幹旱 的雲南,「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構的體系,卻可以讓哈尼梯田保持持續不斷的水源供給。

雲南紅河哈尼梯田,攝影師@潘泉

憑借這樣的智慧,哈尼族建造出了總面積高達100萬畝的梯田。

雲南紅河哈尼梯田鱗次櫛比排布於高山之中,攝影師@林宇先

梯田層級可以達3000多級,垂直落差2000多米,

空中俯瞰雲南紅河哈尼梯田,攝影師@胡艷輝

平均坡度約20°,最大可達約60°。

修建在山脊間的雲南紅河哈尼梯田,攝影師@邱會寧

當你從高處俯瞰,一望無際、層層疊疊的梯田如同排山倒海地襲來,幾乎撐滿你的眼眶。

如流動的樂譜,

請橫螢幕觀看

雲南紅河哈尼梯田,攝影師@王超

如多彩的畫盤,

雲南紅河哈尼梯田,攝影師@張殿文

如變幻的寶鏡,

請橫螢幕觀看

雲南紅河哈尼梯田,攝影師@嘉楠

令你不得不感嘆,這是何等的雄偉秀麗。

請橫螢幕觀看

沈浸在朝陽之中的雲南紅河哈尼梯田,攝影師@陳小羊

而梯田中的稻谷除了食用外,稻谷的稭稈還會被用來搭建獨具特色的 「蘑菇房」 ,因狀如蘑菇而得名。

雲南哈尼族民居,其房頂依舊沿用傳統的蘑菇房樣式,攝影師@熊可

就這樣,古人在西南山地創造了梯田奇跡。

而在新的時期,梯田將不止於是山地族群的生存寄托,更成為了改善生態環境的力量。

03 新的使命

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如何治理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 成為一項亟待解決的任務。

梯田,這一起源於北方,壯大於南方的耕地形式,開始重新在北方大規模擴充套件開來。

黃土高原上的梯田,攝影師@任世明

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中國開始在黃土高原大量修建梯田, 甘肅莊浪梯田 便是新一代梯田的典範。

莊浪縣位於甘肅東部,全縣90%以上的土地都為溝壑縱橫的黃土山地,水土流失嚴重,

莊浪地形示意,制圖@鄭藝/星球研究所

而面對降雨, 梯田 坡地 可以有效減少水土流失,

坡地和台地降雨對比,制圖@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並增加有效光照面積,更加適宜作物的生長。

台地與坡地種植區光照面積對比,制圖@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於是,經過將近60年的努力,莊浪縣94.5萬畝坡地修成了平展的梯田,占全縣山地面積的91.74%。

甘肅平涼莊浪梯田,攝影師@王璐

再加上配套修建水庫、水窖、淤地壩等水利設施,以及覆蓋地膜、修建日光溫室、配套養豬場等方式,莊浪從一片貧瘠的土地蛻變成蔬菜和肉產品的供應基地,並成為第一個 「中國梯田化模範縣」。

正在進行鋪膜作業的農民,合理使用地膜,具有保溫和減少水分揮發等作用,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除了莊浪,在黃河流域的很多地方,梯田都被用於水土流失的治理。

黃河中上遊梯田分布示意,制圖@鄭藝/星球研究所

在陜西銅川,當地人修建了 宜君梯田,

陜西銅川宜君梯田,攝影師@王佳

在渭南的黃土高原上,當地人修建了 蒲城梯田。

陜西渭南蒲城縣的梯田,攝影師@射虎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再加上其他配套措施,黃土高原流域減少了約5萬億噸的泥沙流失。如果將這些泥沙堆成高1米、寬1米的沙堤,可繞地球赤道8圈。

近60年來黃土高原水平梯田面積與輸沙量變化,制圖@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此外,在河南林州,人們隨山就勢開墾出 石板巖大堖(nǎo)梯田、西井山梯田。

雪後的河南林州西井山梯田,攝影師@劉辰

在河北 陽原縣, 人們在山坡上開墾出 旱作梯田, 種植著當地特色作物。

河北張家口陽原旱作梯田,攝影師@陳劍峰

而伴隨著時代發展,一些梯田也開始逐漸結束了歷史使命。

梯田作為人類向大山索取的土地,適度的開發有利於人類的發展,過度的開發則會破壞環境。

為保護生態,按照2016年頒布的【「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在具備條件的25度以上坡耕地

實施退耕還林還草」, 許多梯田開始由耕地還原為草地與林地。

幾十年堅持飛播造林後郁郁蔥蔥的林州太行山,攝影師@李建斌

但梯田並不會完全結束歷史的舞台,它依舊遍布中華大地。

上饒靈山梯田、建德胥嶺梯田、雲和梅源梯田、永嘉茗嶴梯田、筠連高坎梯田、肇興堂安梯田、甘洛普昌梯田、酉陽花田梯田、昔陽大寨梯田、崇禮塞北梯田、涉縣旱作梯田、呂梁柳林梯田、臨海黃坦梯田、仙居公盂梯田、旌德興隆梯田、固始鎖口梯田、十八盤登山梯田、朝陽八盤溝梯田、遂昌南尖巖梯田、上虞覆卮山梯田......每一處梯田都是歷史的見證,是絕佳的風景。

它是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詩句出自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圖為貴州丹寨梯田,攝影師@姚朝輝

它是 「招邀過鄰裏,款曲話桑麻」,

詩句出自陳必復【村家】,圖為雲南元陽梯田,攝影師@崔永江

它是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

(詩句出自王維【新晴野望】,下圖為浙江台州仙居公盂梯田,攝影師@陳世豐)

詩句出自王維【新晴野望】,圖為浙江台州仙居公盂梯田,攝影師@陳世豐

它是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詩句出自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圖為廣西龍勝龍脊梯田,攝影師@邱新生

它是 「幾處閑田,隔水動春鋤」,

詩句出自張炎【渡江雲·山陰久客一再逢春回憶西杭渺然愁思】,圖為雲南紅河哈尼梯田,攝影師@廖誌遠

它是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詩句出自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二首】,圖為浙江遂昌湖山梯田,攝影師@舒同才

它是 「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

詩句出自韋應物【觀田家】,圖為湖北宣恩木籠古村寨之中的梯田,攝影師@文林

梯田,於無聲處改變著中國。

貴州黔南平塘的梯田,攝影師@酷鳥魏建

作為 立體綠化 的一部份,它讓綠色駐留,

貴州畢節大方奢香古鎮中的城中花海梯田,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它讓大地多彩,

雲南紅河哈尼梯田,攝影師@盧文

它讓故鄉如詩,

雲南紅河哈尼梯田,攝影師@何俊雲

它讓豐收連年,

安徽黃山呈坎靈山梯田,攝影師@堂少

梯田裏不僅有千百年來中國人的汗水,還有著人與大山之間的默契。

透過梯田,我們能讀懂古人生存的往昔,也能看到今人改變的未來。

請橫螢幕觀看

雲南紅河哈尼梯田,攝影師@盧文

全文完,感謝閱讀。

本文創作團隊

  • 撰文: 河邊的卡西莫多
  • 編輯: 所長
  • 圖片: 潘晨霞
  • 地圖: 鄭藝
  • 設計: 王申雯
  • 審校: 張照 丁佳昕 陳誌浩
  • 頭圖攝影師: 傅鼎

    封面攝影師: 韋革寧 萬賁

    專家稽核

  • 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 俞樂研究員
  • 本文主要參考文獻

  • [1]李根蟠著. 中國古代農業[M].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8.
  • [2]劉興林著. 先秦兩漢農業與鄉村聚落的考古學研究[M]. 北京:文物出版社, 2017.
  • [3]梁家勉著;倪根金主編. 梁家勉農史文集[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2002.
  • [4]紅河哈尼族彜族自治州旅遊發展委員會編. 千年哈尼梯田[M]. 雲南出版集團;雲南人民出版社, 2015.
  • [5]閔慶文,田密主編;張紅榛,角媛梅,劉珊副主編. 雲南紅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統[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2015.
  • [6]史軍超,白海思主編. 首屆哈尼梯田大會(中國·紅河)論文集[M]. 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2012.
  • [7](美)馬立博著;關永強,高麗潔譯. 海外中國研究文庫 中國環境史 從史前到現代[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5.
  • [8]曹博文,俞樂,Victoria Naipal, Philippe Ciais,李偉,趙圓圓,衛偉,陳蝶,劉壯,宮鵬. A 30 m terrace mapping in China using Landsat 8 imagery and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based on the Google Earth Engine[J]. 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 2021.
  • [9]李含琳.中國山地農村實施梯田改造升級工程的可行性分析——以甘肅省的情況分析為基礎[J].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16.
  • [10]姚雲峰,王禮先. 中國梯田的形成與發展[J]. 中國水土保持,1991.
  • [11]陳桃金,劉維,賴格英,賴怡恬,吳青,李世偉.江西崇義客家梯田的起源與演變研究[J].江西科學,2017.
  • [12]曾雄生.唐宋時期的畬田與畬田民族的歷史走向[J].古今農業,2005.
  • [13]劉偉,康健.近七十年來明清棚民研究的回顧與反思[J].農業考古,2018.
  • [14]馬岑曄.哈尼族梯田灌溉管理系統探析[J].紅河學院學報,2009.
  • [15]角媛梅,楊有潔,胡文英,速少華.哈尼梯田景觀空間格局與美學特征分析[J].地理研究,2006.
  • [16]焦雯珺,閔慶文.紫鵲界梯田:山地自流灌溉系統的典型代表[J].中國投資,2018.
  • [17]韋妮妮.景觀型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性旅遊開發探究——以廣西龍勝龍脊梯田為例[J].農業農村部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19.
  • [18]梁淑巧.艱苦奮戰三十年 莊浪坡地變梯田[J].中國水土保持,1997.
  • [19]王誌剛,何煜,王紅.莊浪縣梯田深層次開發的思考[J].中國水土保持,2009.
  • [20]賈誌宏,袁莉.莊浪梯田產業道路建設發展綜述[J].中國農業資訊,2012.
  • [21]程誌立.莊浪梯田化建設與黃土丘陵地區生態建設的啟示[J].農業與技術,2014.
  • 星球研究所,一群國家地理控,專註於探索極致世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