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2016年)
我昨天花了一天的時間讀了君臨的專欄文章
知乎專欄 曹德旺跑了,波音來了,深度剖析中國制造業第四波浪潮
裏面的許多觀點和我之前一篇文章, 中國制造天下無敵知乎專欄 ,中那些專家說的差不多,波音來了,思科蘋果創辦了全球創新中心,輝瑞,英特爾,西門子也紛紛投資,離開的的都是傳統制造業,也就是落後產能,而新進來的都是來自歐美的高科技制造業。
這個說法乍一看非常合理,但是許多細節卻經不起推敲,屬於犯了一個宏觀研究者常犯的錯誤,就是處江湖之遠,不了解真正的產業界的真相。
文章釋出之初,就有航空業人士指出,波音在華設廠,其制造的技術含量並不見得比曹德旺的汽車玻璃高多少,都是以飛機最後的座椅等設施安裝為主,還不見得比天津的那個尾翼制造線技術含量高,而且這個在華設廠的行為,也是爭取中國訂單的一種行為,有人甚至指出這本來就是購買協定的一部份。
那麽,排除我不了解的航空制造業,我們專門來分析一下我比較熟悉的新材料領域。
文章指出:
❺ 與需求飽和的玻璃制造廠相比,AMOLED螢幕可謂站在了風口上。於是華為、OPPO、VIVO國產手機三巨頭結成了聯盟,共同投資了一家叫柔宇科技的公司,這家公司就是前文所說的IBM工程師劉自鴻的創業專案。
❻ 手機轉向AMOLED螢幕,電視轉向量子點液晶顯示。
量子點電視的行業規模還比較小,但作為電視行業的風向標,其最先進的技術出現在中國,而不是南韓,意味深長。其背後的誕生過程,和AMOLED領域的柔宇科技如出一轍,都是在美國留學生+國內風投兩股力量的推動下出現,揭示的正是中國第四波制造浪潮的一個重要變量。
我們暫且不談作者是否被一些科技媒體所忽悠,天真地認為AMOLED一定會是未來主導市場的趨勢,如果有研究有機發光二極管和導電高分子的朋友,看一眼柔宇科技的宣傳語和產品,都會覺得其實忽悠的成分偏大,就算這是對未來的一種美好的暢想,那這個未來也離得有點遠。
至於那個傳說中的 0.01毫米 的厚度,我權當他跟當年漢能薄膜的李河君說自己的薄膜的光電轉化效率超過了33%一樣,只是個行外人吹牛忘打草稿的個例,願意投資柔宇科技的盡管去投資,反正當年漢能的股價也曾讓人驚嘆。
其實說到底還是對於其龐大的研發團隊的不看好,他們固然有著履歷輝煌的高層團隊,整體布局,也逃不出我之前說的創業公司的 樂視模式知乎專欄 ,對於研發的系統工程沒有合理,長期的系統布局,還屬於 高層拍腦袋,集體加油幹 的工作模式,看似人多力量大,實際上車輪未必往前走。
為什麽會這樣?因為科技產品的研發是一個至少五到八年的周期,而對於目前中國的新材料市場而言,一萬年太久,投資人等不了,等著套現的創業者也忍不住。
而至於輝瑞為什麽會在中國設廠,看中的是中國的什麽優勢,我想只有在藥廠幹過多年的人才能清楚,就是要把外包進行得更徹底。
之後這篇文章又深入談了談中國新能源的優勢,無非也是那幾個你能在科技媒體上看到的企業,珠海銀隆,CATL,比亞迪,說得這些企業能夠給幾大公司供貨,就已經是掌握了核心科技的科技巨頭一樣。那麽這樣的話,富士康早就是超越英特爾高通的第一大科技公司了。
我們知道,珠海銀隆的技術是購買的美國企業的專利使用權,而寧德時代更多的是為三星等企業貼牌生產,比亞迪的技術我沒有認真分析過,但也無外乎那幾種途徑,屬於自己的可能不到百分之三十。因為每一個從事套用技術基礎研究的人都知道,鋰電池作為一個技術,其實還很年輕,即使是鋰電池技術的領先團隊也不敢把步子邁得太大,以免出現三星的悲劇,而中國這些企業一貫大躍進,扯大旗的風格,註定了只能采取能挖則挖,挖不來就買的研發模式。
因為如果自己組建團隊,光是搭建一個可以長期使用的實驗室,排除資金的因素,都需要至少一年的時間去摸索,真正的研發,往往還沒開始,公司的研發方向就轉向了,作為一個真正有心做研發的團隊,你說他找誰哭去?最終就是那些跟風式半吊子研發團隊能始終站在風口,被資本追捧。
這點和目前學術界拿重大專案一樣,只有那些緊貼中央熱點的大牛團隊,才能保持資金永遠充裕。但是這樣做的後果就是一個科研團隊總是在風口中轉向,沒有任何技術和知識積累,永遠只能做出二流的研究成果。
我覺得目前的制造業升級領域和之前的一些互聯網專案一樣,屬於在媒體的造勢下,資本和群眾都被晃了眼,有些看不清我們實際的發展水平了,我們明明還處在追趕的階段,連日本上世紀七十年代學習西方的水平都還沒有達到了,就要開始追求趕英超美了,這樣下去的後果只能是全都是泡沫,只一剎的花火。
上個月還在聽一個科技投資團隊的報告,說我們現在對於國內的制造業專案的投資,我們的標準已經變了,如果還是過去的追求 進口替代 ,我們已經堅決不投了,因為這種公司註定失敗,現在這種科技全球化的時代,你一定要有 全球領先 的技術,才能生存,所以,我們投資制造業公司,他們一定要有全球領先的 專利技術 ,不管這個專利技術是買的還是自己申請的,一定要有。
這話是不假,是這樣的,可是你還沒有把別人的優勢完全學會,你就去追求全球領先,這難道不是妄想嗎?況且 材料的研發的基礎一半都是化學 ,而化學產品是一個眾所周知 靠保密而不靠專利 生存的產業領域。你還用華為這種通訊行業的標準去衡量新材料,那麽你註定獲得不到你想要的東西。
最後再舉一個通俗的例子,你一個國產的汽車公司,你連一輛卡羅拉水平的車子都還造不出來呢,你就想搞一個秒殺卡宴的車子,再來一個超越特斯拉的車型,你說可能嗎?
有人告訴我說,可能,中國不是有個巨牛逼的汽車品牌叫眾泰嗎?
啊!你說的還真挺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