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是【謀攻篇】中提出的重要準則。這也是孫子兵法最廣為人知的一。毛澤東縱觀全書,亦是對此句最為鐘愛。多次參照提及。知己知彼,看似簡樸,實則運用極其艱難。在下文對戰爭由一維到四維層層解構的時候,將帥要考慮衡量的元素資訊急劇增加,遠離一刀一槍,一個決策就是千軍萬馬。在這樣的情境下,知己難,知敵更難。
先勝後戰,在第三篇【軍形】中提出。所有百勝之將,無不奉守此教條。不勝便不戰,戰必勝。吳起、白起、戚繼光,在歷史上,享有百戰百勝的榮耀,他們並非神人,只是極其精懂此道。以白起為例,長平之後,他寧可反抗軍令,也不願再攻趙。就是判斷戰無勝算,不如不戰。
而戰鬥本是熱血之事,大有剛勇血性之將,不論敵我,先戰再說。恰巧勝利,愈加寡謀;倘若不利,便滿腦子以少勝多、背水一戰,如此將領,有勇無謀,在歷史上數不勝數。
在古代帝王中,唐太宗的軍事天賦,當屬超一流。在他和軍事巫師李靖的兵法答對中,提到:朕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孫武十三篇無出虛實。李靖亦是深表同意,說道:千章萬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於人」而已。
廟算定勝負,究竟算什麽呢?孫子兵法開篇就提到了戰爭五要素:道、天、地、將、法。道,天道人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敵方是否失去人心,我軍是否師出有名。天,天時,考慮作戰天氣和季節,如風向,雨天等;地,地利,考慮作戰地形。地形的重要性要遠高於天時,【九變篇】、【地形篇】、【九地篇】,都是講述利用地形作戰的原則技巧。將,將領,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兵可練,可招募,但一流將帥,都是世出,無法被培養。法,法度,嚴苛的軍法,是將領帶兵必守之道;軍法以嚴,不尚寬容。帶領百十人,能考魅力靠威信,但帶領百萬之眾,治眾如治寡,靠的就是軍法。
五要素中,沒有提到兵,但孫子在七計中提到了。七計,就是廟算要考慮的七個問題。主上是否得道得人心,天時地利是否合宜,將領是否有能力,士卒是否強盛,是否精煉,軍法是否實行,賞罰是否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