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代有四大怪: 第一怪,皇子的生母不是皇後的話,皇子就要稱呼自己母親為「姐姐」;第二怪,母親會稱呼兒子為「某某哥」;第三怪,「娘子」不一定是指妻子,「相公」不一定指丈夫;第四怪,愛卿是男子對情人的稱呼 。
這四大怪,每一怪都和現今我們的理解截然不同,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宋朝皇室之間這些奇奇怪怪的稱謂問題。
1、宋代皇室成員之間奇怪的稱謂
為了區分等級秩序,封建時期歷朝歷代的君王們,都設計了一套極為嚴格的禮儀制度來規範大家的行為,其中稱謂這一塊可以說是重中之重。
當時就算是皇子在宮中把稱呼搞錯了,也會受到皇帝嚴厲地批判。
在宋朝,有這樣一條規定:
除了皇子皇女外,其余人平日裏要稱呼皇帝為「官家」,皇後為「聖人」,嬪妃為「娘子」。如果是皇子皇女稱呼自己的父親,口語一般用的是「爹爹」,而不是「父皇」。父皇和陛下一樣,通常都用於比較嚴肅的書面場合。
封建時期,皇權最大,所以針對皇帝的稱呼,都比較統一,但皇子皇女在稱呼自己的生母時,卻要區分嫡庶之別。
在日常交流中,如果皇子皇女的生母是嬪妃的話,他們口語中通常是稱呼自己的母親為「姐姐」,只有在面對皇後時,才能使用帶有「母親」含義的「娘娘」一詞。
在這套特殊的稱謂下,母親稱呼兒子也頗為講究,據北宋宰相曾布所撰【曾公遺錄】記載,在宋哲宗病重的時候,宋哲宗的生母朱太妃要求他將皇位傳給自己生的另一個兒子趙似:「 只十二哥是姐姐肚皮裹出來,你立取十二哥即穩便。 」
從這句話裏,我們可以看到朱太妃在宋哲宗面前是自稱「姐姐」,而將自己生的另一個兒子,即宋哲宗的同母弟趙似稱為「哥」。
這種特殊的稱呼方式,也適用於皇子皇女之間互相打招呼,比如宋哲宗如果和自己的同母弟趙似相遇,宋哲宗就要稱呼趙似十二哥,趙似就要稱呼宋哲宗六哥。
……
在了解了宋朝那些亂七八糟的稱謂之後,此刻,作為現代人的我,心情也相當復雜,不得不感嘆: 宋朝皇室輩分可真亂啊 !
那麽,造成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什麽呢?這裏,咱們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很容易被人忽略的話題:人口遷徙和經濟重心南移。
2、宋朝特殊的稱謂習慣,與地方方言和人口大遷徙有關;
歷史教科書上,對於宋朝「人口遷徙和經濟重心南移」做了基本的闡釋,其實作實往往比課本所描繪的要更加深刻。
按照古代流傳下來的資料來看,古人用「姐」稱謂「母親」,或許與四川的方言有很大關系。
【說文·女部】記載:「姐,蜀謂母曰姐,淮南謂之社。從女,且聲。 」
這說明對媽媽的稱呼問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整個社會還沒有形成統一的稱呼,各地仍然保存著自己的稱呼方式。
四川人將母親稱為姐的另一表現形式,也體現在異體字「毑」的身上,在現在還有部份地區會用「毑」來稱呼自己的母親。
本來,作為一種地方方言,古蜀地方方言的輻射範圍很小,但隨著後來人口的遷徙流動,古蜀方言的影響力就逐漸隨著外出的蜀人擴散了出去。
結合歷史,我們可以知道,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安史之亂和宋朝時期,都是人口遷徙、經濟重心南移的關鍵階段。
人口流動自然不會單單只是指人的空間移動,文化這東西根植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透過我們的一舉一動體現出來。平時,跟家人一起生活,這點體現得不明顯,如果跑到外地去工作、求學一段時間,我們便能理解文化這東西,真的會相互影響,相互融合。
3、以「姐」稱謂母親的習俗,與母系社會遺留下來的祖先崇拜文化有關;
追溯歷史,既然用姐來稱謂母親,與古蜀人的地方方言有關,那麽,我們想要更近一步尋找古蜀人的方言為何要用姐來指代母親的原由,就必須深入古蜀文化去探查問題的真相。
「姐」的古文字(參考下圖),是由一個女字和一個且字組成,按照【禮·檀弓】的說法「祖者,且也」,也就是說姐這個字在古人心中是與女性先祖有著密切關系的。
在上古時期的母系社會裏,母親是一家的主人,孩子出生後,他便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後來,這一模式雖然逐漸被父母共同養育兒女的形式所取代,但是母親在家庭中的影響力卻始終居於核心地位,因而為了表達對母親的感激之情,後人便發明了用女和祖組成的「姐」字。
也正因為此,「姐」這個字天然就帶有很強的包容性和感染力。
古蜀人後來遷徙到了全國各地,當地的居民在和他們相處的過程中,逐漸了解了姐這個字的深刻內涵後,以姐稱謂母親的形式便逐漸傳播了出去,直到宋朝的時候,皇子們還仍然在使用這種方式,稱呼自己的母親。
到了明朝的時候,古人對母親的稱謂就和我們差不多了,也多用娘、母、媽這樣的話來稱呼母親了,用姐稱呼母親這種習俗,也大抵是從當時逐漸沒落的。
文/腦洞趣味歷史
不知道您有什麽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註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