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任何一座城市,能比無錫更懂甜的滋味。
甜感基因,緣起江南
錫城與生俱來刻在骨子裏的 「甜感」基因 ,非當地人不能領會,無錫人對甜的執著,源於過往時光淬煉的江南。
位於長江下遊地區的 太湖平原 ,自古便有著 「蘇湖熟,天下足」 的美譽。 「飯稻羹魚」 ,正是對吳人飲食結構的經典描述。
溫暖濕潤的氣候也催生了諸多天然物產, 無錫陽山水蜜桃 就因甜如糖水聞名全國。每到七月桃子成熟的季節,來自全國各地的訂單將錫城瞬間淹沒, 柔軟多汁、個大香甜 的水蜜桃,征服了無數挑剔的唇舌。
甜軟多汁的陽山水蜜桃。攝影/朱夢菲
陽山的 水蜜桃 ,馬山的 楊梅 ,甜糯的 四角菱 與宜興 板栗 ,無錫豐富的地方物產有著 「甜」 的共同主題。經年累月的接觸間,無錫人對這種味道愈發敏感且迷戀。
香甜的糖炒栗子誰能不愛。圖/視覺中國
現在的南方人多愛吃甜,最初卻並非如此。【夢溪筆談】中,關於國人口味有著 「大抵南人嗜鹹,北人嗜甘」 的記載。
過去提取糖需要消耗大量糧食,成本高,保存運輸也相當不易,因此 十分珍貴 ,高昂的價格只有 富人階層 才享用得起。北宋時期,都城開封一帶的人們吃得起糖的人相對較多。
直到 宋室南遷 將北方的飲食習慣帶到南方,南方口味才開始變甜。最典型的就是南方 小籠包 ,無錫人鐘愛的甜膩的小籠饅頭,正是開封 灌湯包 的變體。
無錫小籠有著北方灌湯包的影子。圖/視覺中國
太湖流域發達的水運交通促進了工商業發展, 蘇南 地區在明清時期作為 全國錢糧主產區 ,一方面吃得起糖,另一方面也愛上了甜的滋味。
錫幫菜才不是「齁甜」,那叫「濃油赤醬」
從小吃著 無錫菜 長大的孩子,在出外省之前根本意識不到, 無錫究竟有多甜 。直到大學或工作出了無錫城,才知道原來西紅柿炒雞蛋是鹹的,青菜是「苦」的,原來肉骨頭(燒排骨)還有不甜不粘嘴的版本。
甜甜的西紅柿炒雞蛋,拌飯吃是一絕。圖/視覺中國
吃著飯的時候,往往就是無錫人最想家的時候: 燒菜不放糖,這可怎麽吃?
很多人對無錫人吃菜有個誤解,仿佛放糖放到齁就是正宗的無錫味,其實不是的。錫幫菜有兩句老話,一個是 「鹹過頭,甜來扳」 ,一個是 「鹹進口,甜收口」 ,真正地道的本幫菜,糖扮演的是 調和派 ,並非壓倒一切的「菜中惡霸」。
甜蜜濃香醬排骨
醬排骨 是無錫人雙重意義上的「心頭肉」,無錫人鐘愛紅燒,通常來說,只要放了醬油的菜,必定要放糖,一為 「吊鮮頭」 ,二為 炒糖色好看 。如此紅乎乎、油汪汪的醬排骨,正應了錫幫菜 「濃油赤醬」 的經典概括。
紅亮紅亮的醬排骨,甜而不膩。攝影/美食攝影師小胖,圖/圖蟲·創意
醬排骨 「十斤肉一斤糖」 ,自己在家做,醬油和糖都要放足量。對老無錫而言,醬油配 冰糖 才是正宗的濃油赤醬,白砂糖是沒有靈魂的。隨著鍋裏溫度節節攀升,糖會融化成濃稠的漿,調和醬油的鹹,厚厚纏裹在排骨表面,晶瑩紅亮。夾起一塊, 排骨表面的「糖殼」粘連拉絲 ,口味甜鹹交融,格外濃郁。
冰糖是無錫人做紅燒的靈魂。圖/視覺中國
在一日三餐或重大場合中,醬排骨從不缺席,記得小時候每到過年, 三鳳橋肉莊 前總是擠滿排隊的大爺大媽,醬排骨要買 散裝 的最好吃,稱上好幾斤,年味就到位了。
甜蜜酥脆梁溪鱔
生養在水鄉,江浙人幾乎都愛吃鱔,在無錫,脫胎於 太湖船菜 (船菜,船上做、船上吃)的 梁溪脆鱔 ,作為極具代表性的 冷盆菜 長盛不衰。
與 杭州的蝦爆鱔、蘇州的響油鱔糊 不同,梁溪脆鱔凝聚了無錫人對甜的暢想。做這道菜需要有輕巧的刀功與手法,從鱔魚到鱔絲,幾次入油炸至酥脆, 紹酒、醬油、糖 等燒沸制成鹵汁,鱔絲吸收入味後,搭配上一小撮嫩姜絲, 入口甜而松脆,不失鮮美 。
甜蜜松脆的梁溪脆鱔。攝影/農夫山泉有點甜,圖/圖蟲·創意
同樣以 酥甜 征服無錫人唇舌的,還有老饕最愛的 「走油肉」 ,這道菜老無錫在家都愛做,外地人來無錫,閑來無事逛一逛 蕩口古鎮 ,也常能邂逅。
肥瘦相間的 帶皮方肉 煮一煮,炸至皮酥起泡,淋上醬油、黃酒、冰糖和鹽,蒸出滿屋濃香。地道的走油肉 油脂半融、皮起皺紋 ,吃起來 酥爛鮮甜,肥而不膩 ,加之紅潤喜慶的外表,尤其受到老一輩人的歡迎。
走油肉制作中,肉皮都炸起泡了。攝影/定焦兩枚,圖/圖蟲·創意
清水油面筋,隱匿於市的王牌
菜市場裏,藏著每座城市最尋常、最特色的寶貝。無錫人的菜場,常年堆放著大袋大袋的 清水油面筋 ,唯本地可得一見。
出了無錫,和人提到面筋,說起的大多是海綿似的方塊,但在無錫,這種「小海綿」叫做 烤麩 ,說面筋,那說的就是 金黃色的面筋球 。
圓滾滾的油面筋,與烤麩不同。攝影/0769liu,圖/圖蟲·創意
正宗的無錫清水油面筋, 外皮薄而松脆 ,掰開是細密的蜂窩狀氣孔,生吃時慢慢團進口中, 油香清爽 ,越嚼越韌。買回家基本都是一大袋一買,饞起來做一頓 油面筋塞肉 (肉釀面筋)——在面筋球上戳一個小洞,把調好的肉餡填滿內部,醬油、糖、鹽燒上一鍋,咬下去紮實勁道,肉香十足,油面筋吸飽了醬汁,又軟又韌。
油面筋塞肉制作中——制作完成。攝影/胡胡-HUHU
在無錫周邊,雖然有時也能買到長相大差不差的油面筋,但多為 葷油 ,不夠清香,吃著也徒有綿軟,缺乏韌性。
老無錫吃油面筋,也喜歡和香菇、冬筍一起炒,名曰 四喜面筋 。加點糖和醬油一勾芡,醬香鮮甜,當作 澆頭 淋在早面上,一碗下去一天都舒坦。
無錫陽春面,淋上澆頭吃著更香。攝影/夢未止夢DreamCont,圖/圖蟲·創意
錫幫菜深厚的「醬、糖」情結,註定了當地別具一格的 鮮鹹甜 口味,無錫人燒菜,糖是為了提鮮,放 糖 之余還要放 豬油 , 又燙又甜又油 才有滋味。
甜完「硬菜」,也要甜一甜「軟菜」
無錫的甜不總如風暴般劇烈,在每日光顧的早餐店與路邊攤上,常能領略到溫柔和煦的甜。 濃淡相宜,是錫城對糖的註解。
一早醒來,拖著饑腸轆轆的身軀,去點上 一碗開洋餛飩、一屜小籠饅頭 (小籠包),鮮與甜吃進肚子,靈魂才能跟著肉體一道蘇醒。很多外地的朋友到無錫,無論多嫌棄「齁甜齁甜」的本幫菜,甜咪咪的小籠饅頭也是一定要嘗的。
小籠包一定要配開洋餛飩。攝影/雨過天街,圖/圖蟲·創意
早起一頓飯,餛飩小籠包
1981年出版的【家常點心】老菜譜上,記錄著 無錫小籠 和 普通鮮肉小籠 的制作方法,就用糖量而言,錫城獨樹一幟:
「無錫小籠:面粉四斤,鮮酵母半塊,豬精肉五斤,黃酒一兩,細鹽一兩,白糖一斤,醬油一兩三錢,味精三錢,肉皮凍三斤五兩,蔥花一兩,姜末五錢。」
「鮮肉小籠:面粉四斤,鮮酵母一塊,豬精肉三斤,黃酒五錢,細鹽一兩二錢,白糖一兩二錢,醬油五錢,味精三錢,肉皮凍二斤四兩,蔥姜末、胡椒粉少許。」
出了無錫,再也吃不到甜咪咪的無錫小籠。圖/視覺中國
無錫人眼中,世上的小籠只分兩種,本地小籠和其他小籠。 皮凍 化成的鮮美湯汁在大量糖分的作用下變得 濃郁、黏膩 ,吃小籠饅頭一定要先在皮上咬開小口,慢慢吸它的湯汁,以免心急燙傷唇舌。無錫小籠外皮未經發酵, 極薄極糯 ,吃時合著緊實鮮甜的肉餡一起咬下,肉香充盈。好的小籠饅頭,吃過之後是會 粘嘴唇 的。
皮凍加糖融成的汁,放涼了會凝固哦。圖/視覺中國
一口小籠饅頭,一口開洋餛飩, 甜與鹹不斷接力 ,一旦開吃就停不下來。曾經聽老人講無錫人愛吃的逸事,據說過去 戰爭年代 ,轟炸機在頭頂打轉了,當時最有名的餛飩小籠店裏,還有人 端著碗不放手 。
老無錫鐘愛的早點,還有 拌餛飩 ,個大飽滿的 鮮肉餛飩 ,拿 豬油白糖老抽 一拌,滋味極美。有時候路過 鴻運大包 ,也愛買上兩個比臉還大的包子,餡一定要是 菜豬油餡 ,出了無錫,這種餡到哪兒都吃不著。
豬油白糖拌餛飩,外地人吃不慣。攝影/Gray61,圖/圖蟲·創意
甜薺菜加豬板油、糖調成的菜豬油 ,鹹甜交雜,油香濃郁。蒸透了的大包熱氣騰騰、松松軟軟, 皮薄、餡極多 ,豐富的油脂浸出面皮,包子底部往往顯出微微的黃。 菜豬油包子,菜豬油春卷,菜豬油湯圓 ,沒有一個無錫人能抵禦菜豬油的攻勢。
小點心,大江南
全國各地的小孩以及曾經是小孩的大人,都深知 街邊小吃 的好,遠遠看見推小車的來了,腳還沒邁出,手裏已經捏好了錢。在無錫, 玉蘭餅和梅花糕 就是值得翹首盼望的兩件小零嘴。
小時候最愛吃玉蘭餅的皮,又糯又脆。攝影/cheeselee,圖/圖蟲·創意
雖然頂著一個花名,玉蘭餅卻是實打實的 「肉家夥」 ,粘糯的 糯米皮 包裹住緊實的 肉餡 ,圓滾滾炸成金黃, 外皮酥脆油香 ,口味是經典的鮮鹹甜。
梅花糕有著花的模樣,乍一看也像小型甜筒,豆沙、青紅果、小元宵、松子仁,用料十分豐富。面粉砂糖鑄成形狀,烘烤一陣就可以吃, 焦香甜蜜,松脆與綿軟並存 。
甜甜的梅花糕,狀如梅花。圖/視覺中國
「輕的甜」 和 「重的甜」 ,在無錫人心裏同等重要,彼此之間亦無可替代,它們共同構成了這座城市關於甜的美學。
糖芋頭、酒釀圓子、桂花糖粥 ,光聽名字就是滿滿的江南氣息,無錫人吃糖芋頭,一定要是小小的、又圓又糯的芋艿, 紅糖要放到芋頭能漂起來的程度 。甜米酒煮上一小碗糯米圓子,隱約的酒香混合淡淡的甜, 解饞又不占胃 。桂花糖粥則是老無錫的養生粥,紅糖、桂花熬一鍋粥, 又香又甜又稠 ,養胃還暖和。
桂花糖粥,有時也加點糯米、芋頭。攝影/八月維姬,圖/圖蟲·創意
無錫人愛這些 甜甜的、連湯帶水的 小點心,尤其在冬天,頂著寒風吃上一口,甜蜜的暖流從喉嚨淌進胃裏,通達四肢百骸。
甜 是 溫厚 的,不具有攻擊性,給人以 幸福 的印象。在無錫,甜是人們鐘情的五味之首,也是江南人性格的體現。 在蘇南的血脈中,甜傳承已久,也將無限延續。
文 | 晚風
圖片編輯 | 朱夢菲
封圖 | 圖蟲·創意
本文系公眾號【地道風物】原創內容
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