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家路,500多米長的狹窄道路仿佛時光停滯,保留了大量明清至民國時期的街區格局和建築,居民們還維持著傳統的居住生活形態。這裏是真正的老上海。
古建保護專家、同濟大學教授阮儀三曾說: 「老城廂中喬家路一帶是最有味道的,這是上海市區內最後一塊帶有濃重的江南小鎮特色的區域。"
喬家路位於曾經的南市區,這片囊括了老城廂的區域是上海歷史最悠久的城區,典型的「下只角」。南市區被取消後,如今的喬家路屬於黃浦區,這裏老房密布、商住混雜、空間憋仄。
走進喬家街,就能看見老房子一片衰敗之色 ,密密麻麻的電線雜亂地掛在樓棟之間,花花綠綠的衣服褲子在頭頂飄蕩。至今這裏的很多房子沒有單獨的衛生間,居民要手拎便壺出來倒,還得去公共澡堂洗澡。
喬家路,原名喬家浜,本來是條河浜。明代的抗倭將領喬鏜之子喬木帶領家族從川沙遷徙至此。到了萬歷年間,喬氏家族在河兩旁建了不少院子,因其影響力和顯赫背景,喬氏家族聚居的地方就叫做喬家浜。
1914年填河築路時,這條河濱就成為了喬家路, 現在依然留有許多老建築。
小南門救火鐘樓
嚴格來說這座警鐘樓並不在喬家路,但從東邊進入喬家路,一定會看見這座鋼鐵高樓。
救火鐘樓建於111年前,高約36米,共六層,第四層懸銅警鐘(現已不存)。這是上海華界最高的火警瞭望塔,因為是鋼結構,也有人稱它為 「上海的埃菲爾鐵塔」。
這是辛亥革命在滬遺址之一。武昌起義後,陳其美等革命黨人就是以這座樓的鐘聲為訊號,向清軍駐地發起進攻。1927年3月上海工人武裝起義,也是以此鐘聲為訊號起事的。
梓園
位於喬家路113號,上海實業家、慈善家、書畫家王一亭的故居。 1922年,王一亭曾在此宴請初次到滬的愛因斯坦夫婦。
這座園林式住宅得名於園中的百年古梓樹,如今已不可見了。沿街的西式門樓依然保留著精美的羅馬柱、浮雕,可以想見曾經的美麗。門洞上方石鼓文字型的「梓園」兩字,傳說是著名書畫大師吳昌碩所書。
梓園內已經分給多戶居民居住,但保留有一棟華美的西式建築。在透過雜亂的晾衣桿和電線之間,磚墻、拱形窗、浮雕、立柱無一不美。
最樂堂
位於喬家路143號, 明末抗擊後金的名將喬一琦的宅院, 已有400多年歷史,是喬家路保存比較好的明清故宅之一。大門左右的花崗巖旗桿石目前還存有一塊,上面雕刻的戟依然清晰。
最樂堂原本是坐北朝南的三進三出宅院,磚木結構,頗具規模。民國時期這裏改作釀酒和木器作坊,現在已經多處被破壞,余下的部份變成了多戶居民的住宅,室內的鋪地青磚也改成了水泥。
九間樓
位於喬家路243-244號, 明代著名科學家徐光啟的故居, 400多年歷史。房屋前立著「徐光啟故居」的石碑,但裏面已成為普通居民住宅,不開放參觀。
九間樓原本是三進三出的住宅,共一百多間屋子。後來房屋遭遇火災,僅存最後一進,一排九間,稱為九間樓。
看網上的照片,這棟房屋裏面還遺留有大量明代建築元素,如木門、梁柱、格扇窗,鬥拱和梁上的浮雕花紋也保留著。
--------------------------------
除以上之外,喬家路上還有一座 宜稼堂 (喬家路77號),清代上海金融業巨子郁松年的舊居,但房屋已破敗不堪了,且因疫情封閉管理,無法入內。
名人故居之外,喬家路的歷史典故和老建築還有許多, 包括大量保存完好的民居老建築,如余慶裏、懋德裏、勤慎坊等等。 每一棟老建築都在講述著老上海的故事。
雖然老城廂故事眾多、風情美妙,但也因為老舊、簡陋、衰敗,住在裏面的人其實生活是非常不方便的。
2019年初,喬家路啟動了舊城區房屋征收改造專案, 這條道路的老上海特色還能保留多久、未來會變成什麽樣,暫時還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