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為什麽三國時期魏國國力最強卻鮮有主動進攻,相反國力最弱的蜀國卻攻伐不停?

2015-10-30知識

因為如果刨除掉【三國演義】boss化的成分,魏帝國的實際情況很可能跟太平天國時的大清有一拼,畢竟魏國接手的是東漢的天下大亂盤,很多情況已經積重難返了,只是苦苦支撐而已。

220年,建安大瘟疫席卷全國,此後數年魏國的災荒情況也未有任何好轉,按照曹丕自己的說法是「連年水旱」。曹丕在這期間強行用兵企圖一舉滅吳,一勞永逸,結果事與願違,反而加大了士民損耗,各地也不斷發生起事(如河西張進、黃華起事,馮翊鄭甘起事,利城郡蔡方、唐咨起事等),因此在重壓之下甚至不得不下了相當於罪己詔的【車駕臨江還詔三公】,自責自己「窮兵黷武」 [1]

此後,作為連續水旱的後果,統治中心的冀州又連續爆發饑荒 [2] 。而之所以就冀州饑荒,很大程度上可能還是因為中原戰亂之後,河北之外的地方都已經空心化了,一個州往往只有幾萬戶(用蔣濟的話說就是還不如東漢一大郡),只剩下冀州人口密度大,這在【晉書地理誌】中有很明確的記載。

而如果陳壽的評價可以代表權威的話,曹丕的資質也被認為是極為平庸的,只有寫文辯經是一把好手(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蓺兼該),但除此之外就都是缺點了(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誌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這不就說他無度量、無公平、無道也無德的客氣筆法麽。

如果說曹丕好歹還認識到了窮兵黷武的危害,後來確實休養生息了國家的話,曹叡時期,魏國與蜀、吳、鮮卑、羌胡、高句麗等多線作戰,還要重兵防範遼東,中軍往來奔赴、疲於奔命,再加上曹叡自己還喜歡大興土木,導致魏國的財政始終非常緊張,以至於於司馬懿要帶4萬兵去遼東,群臣都紛紛叫苦說這麽多人遠征一旦拖久了就養不起 [3]

相對來說,蜀吳在這幾方面的情況相對較好,巴蜀自古是產糧省,足以自給自足,南中還有金礦,吳國則有比較豐富的鹽礦和南海貿易,這使得蜀吳滅亡前國庫都還是比較充足的 [4]

那要是問,魏國都成這樣了,怎麽還贏了,就是人多啊,而且蜀漢和吳國的人力危機還不是一點半點,是連軍隊的補充都成了問題(蜀吳滅亡前,軍隊占口數的10%,戶數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所以就出現了一些了看似奇特的事,例如遊戲裏都是發瘋的渡海遠征遼東,孫權真的打了好幾次 [5] ,蜀漢一共才40多年,竟然有13年大赦 [6] ,諸葛亮之後北伐暫停了10多年,除了諸葛亮魏延連續死去導致國中無大將之外,也有可能是到了人口要更新換代的時候,人力突然就跟不上了,畢竟戰爭不可避免的會使得年輕人口被不斷消耗,而對於只有90萬口數的蜀漢,年輕人幾近不可再生資源。以至於死了幾千人,丞相和大將軍就得自貶數等。

所以這種情況,有點像我一個朋友點評現在的歐冠,已經不存在真正的豪門了,就是皇薩仁在比爛(這大概也是後三國傳統上評價和人氣不高的原因之一?)。魏晉靠著人多,最終比贏了蜀吳,這點倒是跟三國演義一致的,只是據說這當中有相當一部份是歸附的胡人湊數的,然後統一後幾十年發生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

所以總得來說,魏國內政問題已經足夠使自己焦頭爛額了,但人口充足且恢復速度快,只要能撐住北方不丟,由於當時的南方開發度還太差,蜀吳自己就會沒兵,所以自然擴張欲望不強。而蜀吳則陷入了打不出去就是坐以待斃的局面,所以進攻欲望自然很強。

參考

  1. ^ 曹丕【車駕臨江還詔三公】
  2. ^ 三國誌文帝紀
  3. ^ 三國誌明帝紀
  4. ^ 三國誌後主傳、三嗣主傳裴註
  5. ^ 三國誌吳主傳
  6. ^ 三國誌後主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