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 5 年內的第二次重新開機,索尼的【蜘蛛人:英雄歸來】與漫威聯手,不僅打造出了一個紐約市的英雄,更是一個貼近漫畫角色、眾多超級英雄中一員的小蜘蛛。這部電影讓索尼、漫威以及導演喬·沃茨有機會打造出一個更年輕的【蜘蛛人】傳奇(湯姆·赫蘭德在【美國隊長 3:內戰】首次亮相時只有 19 歲,而托比·馬奎爾和安德魯·加菲在首次出場時分別為 26 和 28 歲)。
最終的電影裏也出現了許多仿佛來自迪士尼高中電影的演員,比山姆·雷米的三部曲劇情要更顯天真爛漫,也比馬克·韋布的【超凡蜘蛛人】系列基調要輕快得多。本片最大的優點就是立足於現狀,劇情整體有一層隨遇而安的輕浮感,而每當劇情變得嚴肅時這種感覺都會減弱一些。然而,這種快慢分明的節奏最終導致角色形象不夠完善,劇情也讓人感覺停滯不前。
一起回顧彼得·帕克的電影歷程,本文中我們將回顧這位角色首次加入 MCU。這部電影表面上看似有著恰當的節奏,但實則並沒有觸及更深度的劇情。
何人何處
伴隨著經典搖滾樂曲和調皮的配樂,【英雄歸來】以輕快的節奏走進大家的視野。赫蘭德飾演的彼得·帕克一邊上著學,一邊還要期盼著東尼·史塔克(小羅拔·唐尼飾)打來的復仇者電話。這個世界比彼得想象的要大得多,因此他總是想做點什麽來證明自己。身穿制服的彼得沒有了之前兩個版本的那種毒舌內容,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被身邊事物壓得喘不過氣來的蜘蛛人。而這些復雜的感情都從他面具上兩只又大又靈活的眼睛中展現了出來。
他是一個滿嘴牢騷但還沒有英雄特質的配角,在不同場景之間飛蕩,湊出了一些有趣但各自獨立的小短片;比如他在城區中的那段追逐戲。這些短片合在一起,帶來了不錯的觀影體驗,並且還為當時重心仍在外太空世界末日上的 MCU 開拓了一點空間。然而,雖然赫蘭德版蜘蛛人是本片最完美的中心點 —— 出色的表演和大眼讓人無法抗拒 —— 然而電影中其他表演同樣出色的角色卻少有亮點。
他的每個高中同學都有著各自不同的人設,有書呆氣息濃厚的奈德(雅各·巴塔倫飾),也有外向自信的麗茲(勞拉·海瑞爾飾),還有不合群的妙思(贊達亞飾)和校園惡霸「閃電」(東尼·雷沃羅利飾)。但是本片的眾多配角卻似乎只與彼得接觸,或是他們在電影鏡頭之外就沒有自己的生活了。彼得回到學校辯論隊,進行了一段精彩的對戲。但類似的團隊場景中,許多角色就是站在原地等著該說台詞的時候表演。他們輪流等著自己的提示進入鏡頭表演、說話,而不是自然地進行各自的活動。然而,這個問題不僅只在學校中存在,甚至貫穿了整部電影。
鏡頭中經常出現廣闊的空間和皇後區的建築,跟隨彼得下到地鐵平台上。但鏡頭中很少出現真實的人群。原版【蜘蛛人】和【蜘蛛人 2】中有著大量細節到位的群眾演員,從他們與彼得的互動中就能看出各自每天的生活方式帶來的擔憂,他們對蜘蛛人的看法和觀念也能體現出他們的憂慮。而這讓紐約市顯得更加鮮活。
【英雄歸來】中的紐約與影片的基調一致,沖突更少、更親民,就像是為彼得·帕克鋪好的紅毯。以當地的工人為例,德爾瑪先生(赫米基·馬德拉飾)就與彼得展開了一段打趣的對話,但和彼得的同學們不同,他是躺在場景中的。鏡頭提前切到了他這裏,等著彼得走進布景,仿佛只有彼得的到來才賦予了這個角色存在的意義。德爾瑪和他空空如也的商店,仿佛只為彼得而存在(片中甚至有路人見到彼得進店之後決定不跟進來)。
這種非常有目的性的互動或許對反派禿鷲(邁克爾·基頓飾)的塑造比較有用,他的鏡頭主要都是為劇情服務,他的手下屈服於他的意誌 —— 主要還是怕連灰都不剩 —— 但影片的主角卻是彼得,而他對身邊人們來說微不足道。雖然在許多配角身上運用這個敘事手法並沒有過多地影響電影,但這個風格延續到了許多藝術和場景風格之中,導致這個有關階級、有關反派對彼得億萬富翁導師不滿的故事,變得沒有了靈魂。
無階級沖突
本片三個序章中有兩個都是在介紹禿鷲和他與東尼·史塔克之間的過節。而第三個序章則是在回顧蜘蛛人在【美國隊長 3:內戰】中的角色,從而鋪墊了史塔克的登場。彼得雖然是本片的主角,但他卻夾在兩位角色之間,而禿鷲在和蜘蛛人決戰時還特地挑明了這個尷尬的關系。他這樣告訴彼得:「上面那些人,那些有權有勢的家夥,他們能夠為所欲為。而像我們這種人......他們根本就不在乎。」
然而,雖然【英雄歸來】想訴說一種階級的不平等,但在本片中你很少能夠了解到蜘蛛人本人的處境。而這一點很奇怪,因為多年以來蜘蛛人的故事背景都是中產階級家庭。他在【內戰】中登場時,出現在一個沒什麽特色、家具完備的現代公寓中,而【英雄歸來】中這個空間登場的頻率更低了,並沒有直觀地展現出他的個人生活。這個公寓比禿鷲家和史塔克大廈要小,除此之外就沒有更多資訊了,這個布景並沒有展現出蜘蛛人的個性。
和許多其他角色一樣,梅姨(瑪麗莎·托梅飾)同樣沒有在與彼得的互動之外衍生更多資訊。有關她的介紹少到,我們甚至不知道她平時都做什麽工作。而之前的兩版梅姨(羅斯瑪麗·哈裏斯飾和莎莉·菲爾德飾)對於觀眾了解彼得的心理活動和經濟情況,都是至關重要的角色。而【英雄歸來】中的梅姨卻只像是一個背景貼圖,從讓觀眾們了解彼得這個角色來說,她甚至沒有彼得的床作用大。我們對電影中梅姨角色形象的了解,只有她不會做飯、不假思索地就帶彼得出門吃飯,而這樣的安排並沒有讓兩人有機會表達自己的金錢觀。而在彼得的億萬富翁老板面前,他們原本有機會探討這個問題,結果這個討論卻遲遲沒有到來。
即便在影片第三幕不太光彩的劇情中,蜘蛛人要保護一位億萬富翁的財產(電影中有足夠多的劇情來解釋為什麽這樣的安排有問題)。這裏沒有介紹彼得的家境著實是劇情上的一個敗筆,讓他與史塔克而不是禿鷲站隊顯得太過輕松了。無論他與哪一方結盟,他都沒有被反派的理念所挑戰。他從未對自己的選擇和動機發出過質疑,因此無論電影的主題是什麽,都缺少一個鮮明的觀點,他所做出的一系列選擇都感覺像是提前安排好的。
一方面,這樣的安排讓漫威的彼得·帕克可靠親民;而另一方面,卻又和電影中有關彼得的心願和他最終放棄之物的劇情不太合拍。這個故事明顯是有關選擇與犧牲,但最終卻沒有出現什麽有意義的決定。
能力、責任和選擇
就和【超凡蜘蛛人】裏一樣,彼得加入【內戰】時說了一番話比較多、不那麽優雅的「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演講:「當你能做我能辦到的事情,但你沒做時,發生了壞事,那麽這些壞事就是因為你而發生,」他這樣告訴史塔克。不過由於這是他親口說的話,所以也堅定地樹立了彼得的英雄形象。而在【英雄歸來】的開場,彼得想成為一名復仇者。到影片結尾,他放棄了這個念頭,選擇在皇後區做一名英雄。然而這個劇情安排並沒有代表彼得以責任之名放棄了任何東西,因為影片中兩種英雄信條其實並不沖突。而彼得的選擇也一直是沿著一條線性的道路發展,沒有任何重大轉折,而實際上電影中有著許多後果嚴重的劇情(包括他偷來的外星科技差點害死好友,以及斯坦頓島渡輪事件差點變成一場災難)。
每次彼得去追捕 Vulture 或者他的手下,都會因為搞砸而被史塔克訓斥,甚至還剝奪了他的能力 —— 也就是高科技戰服 —— 但為了拿回戰服,彼得卻做出了導致他惹上麻煩的相同決定,再次沒有經過允許就去追蹤禿鷲。這個決定從道德上來說是正確的,因為他最終挽救了局面。但他做出這個決定時並不糾結,因為電影為彼得鋪就的兩條道路無論是從道德上還是心理上都不沖突。他就是換著地方充當蜘蛛人,彼得與蜘蛛人之間的轉換並不由他來決定,而是由東尼·史塔克說了算。
作為對比,雷米的第一部【蜘蛛人】結尾也有著類似的犧牲劇情。彼得放棄了一直憧憬的與瑪麗·簡在一起的生活,轉而選擇了成為蜘蛛人的責任。但這兩個選擇都代表著他互相沖突的渴望,無法達成一致,而這就是兩者戲劇性的地方。他們讓彼得從情感上很難抉擇,甚至初版電影中的蜘蛛人戰服正是從這種沖突中誕生的產物(紅藍相間的顏色就是由瑪麗·簡的紅發和藍眼所啟發)。
雖然【英雄歸來】準確無誤地將蜘蛛人戰服套用在了自己的故事中 —— 但這次他的戰服是由史塔克制作的,而他一直在爭取史塔克的認可 —— 彼得的錯誤或者闖下的麻煩並沒有讓他改變自己的行事作風,或是影響他渴望成為英雄的動力。他的錯誤只是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決心。他最終決定婉拒史塔克的邀請,這個決定反而與先前的一系列劇情相沖突。而且無論如何他的高科技戰服都會回歸,讓這個決定更顯得沒有意義(他隨後在【無限戰爭】中出場就會身穿有著更多升級的戰服,還有一個史塔克授予他的「復仇者」身份)。
【蜘蛛人:英雄歸來】中的各種選擇本該是彼得故事的核心,最終卻化作泡影。在一個英雄們經常殺死反派的宇宙中,他在電影最後拯救了自己的反派(還不願意開啟戰服的「秒殺」模式),這個劇情安排還算新鮮,但這與他在影片一開始所做的事情其實沒有什麽不同。而且,拯救禿鷲的行為雖然高尚,但救他和阻止他幹壞事歸根結底其實是同一件事 —— 他必須在禿鷲飛行服爆炸前阻止他拿著史塔克的武器飛走 —— 所以其實他根本就不用選。
本文編譯自 IGN US 相關內容,原作者 Siddhant Adlakha,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