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偽科學暫時按下不表,但學界的態度至少是將榮格心理學定義為 非科學 。
當然,需要指出的是,這並不妨礙榮格理論所做出的一些貢獻。
分析心理學已經徹底脫離了科學的目光,否定分析心理學是科學的說法有充分的理由。
榮格所從事的事務,是二十世紀初心理學作為一門現代科學形成的核心。他早期的情結理論,在詞語聯想測驗的支持下,與當時的實驗心理學十分吻合。1946年,皮亞傑還在參與榮格的理論; 但那時榮格已經在他的家鄉學科--精神病學中落寞了。
對榮格作品最早的批評之一是: 它的意圖以及內容都是反科學的。 這種指責早在榮格1913年與弗洛伊德決裂時就浮出水面。 榮格對夢境中象征主義功能的看法,導致他與主流精神病學界的隔離。 正如榮格自己所說:"......我所有的朋友和熟人都消失了。我的書被宣布為垃圾;我是個神秘主義者,這就解決了問題。"
瀏覽一下【自然】雜誌的檔案,就會有所啟發。 在1942年的一篇書評中,評論者將榮格的方法稱為神秘心理學。 他稱贊榮格早期的情結理論 "與精神病學之前或之後的任何理論一樣科學",但他反思榮格後來 "放棄了他的臨床工作,最不幸的是開始研究宗教和神話",他 "為了宗教而放棄了科學"。 值得指出的是,在此批評者誤解了榮格的工作。榮格是想用科學的方法來解釋宗教。 然而,在詞語聯想實驗之後,榮格發展他的思想的方式並不是科學家們所知道的科學。因此,即使是同情榮格的批評家也對如何評價榮格對科學的貢獻感到矛盾。在1954年為【自然】雜誌撰寫的一篇評論中,韋斯曼評論說,這本書的重點(榮格的著作集)" 顯示了榮格心理學的根本弱點。由於沒有固定的方案,它似乎充滿了矛盾和悖論。 」
盡管20世紀下半葉榮格的書籍大量湧現, 但1961年以後,【自然】雜誌上再也沒有對這類書籍的評論了。 【自然】的讀者已經不指望他們自己會對一種神秘的心理學感興趣了。 當代研究榮格的學者,立足於人文學科的可能性遠遠大於行為科學或社會科學。
具體來說,榮格的心理學被定性為 "不科學",理由如下。
- 榮格的一些概念,如原型和共時性,不能用科學方法來證明。
- 認為榮格把感覺和直覺的心理功能與思維等同起來的評價,削弱了科學研究中必不可少的理性客觀態度。
- 榮格對神秘主義傳統的興趣,包括歐洲前科學的過去(三世紀的諾斯替主義和中世紀的煉金術)和當代亞洲文化(道教和藏傳佛教),等同於對神秘主義和非理性的頌揚。
- 榮格在臨床上專攻精神分裂癥的治療,但他自己也曾與精神病擦肩而過。而這使他成為一名 "普通"現實的不可信賴指導者。
以原型(Archetypes)為例:
榮格最堅定的批評者指責他是 神秘主義或形而上學的本質主義 。由於原型的定義是如此的模糊,由於原型形象已經被許多榮格人在廣泛的、本質上無限的各種日常現象中觀察到,它們既不能被概括,也不能以任何一種嚴格的方式被研究或劃分。因此,它們難以得到系統的研究。
當然,榮格和他的支持者認為,不可能提供嚴格的可操作的定義,這不僅是原型心理學所特有的問題,也是試圖以綜合方式理解復雜系統的其他知識領域所特有的問題。
女權主義的批評集中在原型理論的某些方面,這些方面被認為是 還原論的,並提供了一種對女性和男性的刻板印象觀點。
對原型的另一種批評是:它把神話看作是普遍性的,並往往會把神話從其實際創造的歷史及其文化背景中抽象出來。 一些現代批評家指出, 原型把文化表達降低為通用的去語境化的概念,剝離了其獨特的文化背景,把一個復雜的現實還原為 "簡單而容易把握的東西"。 另一些批評家則回應說, 原型不過是鞏固了神話解釋者--即現代西方人--的文化偏見。 現代學術強調權力和政治,將原型視為一種殖民手段,將個體文化及其故事的具體內容平鋪直敘,以服務於宏大的抽象性。
還有人指責榮格 透過原型理論的媒介,浪漫化和偏見化地宣傳 "原始主義"。榮格的原型理論被認為在科學上是不可證偽的,甚至被質疑是否為心理學和科學探索的合適領域。 榮格提到了實驗性心理學研究和描述性心理學研究的分界,認為原型心理學因其必然性而紮根於後一陣營,(在一定程度上)立足於臨床個案工作。
由於 榮格的觀點基本上是主觀主義的 ,他表現出一種有點新康德式的觀點,即對認識事物本身的懷疑, 對內在經驗的偏好,而不是實證數據。 這種懷疑主義使榮格受到了 以另一種還原論來對抗唯物主義的指控。這種還原論把一切都歸結為主觀的心理解釋和準神秘論斷。
但是,我想強調一點: 無論榮格的理念是否科學,都不能磨滅這些理論所做出的卓越貢獻。 原型的概念未能引起行為科學家的興趣,但長期以來卻激發了藝術家和文學家的想象力。 榮格的理論是一種強有力的敘事。 它可能是正確的,就像一首詩或一部文學小說一樣正確;也就是說,作為一個整體連貫起來,它的所有元素都是相互之間的完美關系。而不管其內容的真實性如何,詩意的姿態形象在審美和情感上都對我們產生影響。科學試圖透過縮小對立的解釋來建立關於世界(和人性)的客觀真理, 而詩意的過程則透過多重疊加的形象和主觀的內涵來創造主觀真理。
我前面參照了韋斯曼對榮格的評價:
"這本書的重點(榮格的著作集)顯示了榮格心理學的根本弱點。由於沒有固定的方案,它似乎充滿了矛盾和悖論。」
但是這段話沒有說完,而這段話的最後一句是:
「但這種弱點同時也是他(榮格)偉大的標誌。」
最後的最後,還是要強調: 我們對於心理學的接觸要落腳於科學。以科學心理學為基石,再來參考別的理論,這才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畢竟,不是人人都是榮格,而心理學也已經走過了純粹的「靈性」和「神秘」時代。單方面盲目地相信和崇拜榮格的理論,大概率會跑偏。
就算榮格在世也不會認為這樣做是合理的。
References
Andrew Samuels, Jung and the Post-Jungians ISBN 0415059046, Routledge (1986)
Adam Frank, The Constant Fire: Beyond the Science vs. Religion Debate, 1st edition, 2009
Holt, Douglas; Cameron, Douglas (2010). Cultural Strate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19-958740-7.
Jones R.A., editor. Jung and the Question of Science. Routledge; London, UK: 2014. Vicissitudes of a Science-Complex. in press.
Jones R.A. On innatism: A response to Hogenson. J. Anal. Psychol. 2003;48:705–718. doi: 10.1111/1465-5922.00429.
Toni Reed, Demon-Lovers and Their Victims in British Fiction,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2009)
Walter A. ShelburneMythos and Logos in the Thought of Carl Jung: The Theory of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in Scientific Perspective
Shamdasani S. Jung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Psych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 USA: 2003.
Jung C.G. The Association Method. Am. J. Psychol. 1910;31:219–269. doi: 10.2307/1413002.
Piaget J. Play, Dreams and Imitation in Childhood. Routledge & Kegan Paul; London, UK: 1962.
Allen C. A mystical psychology. Nature. 1942;149:622–623. doi: 10.1038/149622a0.
Allen C. Jungian psychology. Nature. 1961;4795:1235.
2006, English, Book, Illustrated edition: Beyond psyche : symbol and transcendence in C.G. Jung / Mark R. Gund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