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承洛記憶重組——
北京的冬天,冷且蕭瑟,樹葉已經全部變黃,寂寞地掛在樹上,可能在等風吧。走出辦公室,冷風襲來,打了個寒顫,想起了來訪者阿娟。阿娟第一次來中心,也是在冬天,媽媽和她每個人都戴著帽子,穿著厚厚的羽絨服。她們說這兩件羽絨服是專門為來北京準備的,南方很少有機會穿到。
阿娟小的時候,媽媽忙於工作對她的照顧很少,有時媽媽出差也會帶她一起去。從小習慣了沒有太多管教的生活,阿娟生活得很隨性,性格卻很急躁,經常做完事情就後悔。
阿娟進入中學之後,她在班級的行為和之前一樣隨心所欲,沒有意識到會影響到了同學,慢慢地阿娟在班級的朋友變少了。雖然她在同學面前表現得很強勢,但遇到事情她就會習慣性逃跑,把事情全盤丟給父母解決。在一次和班級同學的激烈沖突後,阿娟的父母對於她的行為很失望,要求她自己處理這件事。看著同學嘲諷的眼神,耳朵裏回想著班主任的責備,阿娟感覺到自己的情緒崩潰了,沒有任何招架之力,對於學校的環境感到了恐懼。
於是她就逃避不去學校,在家裏還要各種慪氣,既覺得自己委屈,還覺得自己慫。她自己也不知道她是和自己較勁,還是和同學較勁,或是和父母較勁,她有時情緒低沈覺得人生真的很無趣,自己真的很沒用,有時又覺得自己一定要報仇,憑什麽我要受這個氣?剛開始媽媽以為她只是任性在生氣,過兩天就回去上學。沒想到阿娟的狀態越來越糟糕,後來媽媽帶阿娟去了醫院,被確診為雙相情感障礙。阿娟的父母非常後悔,覺得自己當初不如幫助她來解決這場沖突,那麽就不會像現在這樣的結局。但阿娟的父母還是很難接受,怎麽孩子就成了雙相了?
被診斷心理障礙的青少年逐漸增加,很多來訪者被確診後很納悶,雙相到底是怎麽回事,「我覺得我明明沒那麽嚴重啊,怎麽就成了重性精神病人了呢?」
雙相障礙又叫做「雙相情感障礙」,顧名思義,也就是有兩種「相」的情感狀態。一種是重度抑郁發作狀態,一種是輕躁狂/躁狂發作狀態,兩者交替出現。而重度抑郁發作狀態也很好理解,核心癥狀與抑郁癥的基本一致。
那什麽是輕躁狂/躁狂發作狀態呢?這一點在國內外精神科裏都有爭議,不同精神科大夫的看法不同,主要分為兩派。
兩派的主要矛盾點在於,如果來訪者的脾氣明顯比得病前大了很多,暴躁易怒,甚至在家打人砸物,這算不算輕躁狂/躁狂發作?正因為雙相障礙的診斷有爭議性,所以它比抑郁癥更特殊。在了解雙相的知識時,我們要先對照一下自己到底屬於以下哪一種類別:
第一種、非常典型的雙相障礙,也就是除了有重度抑郁發作之外,還有過心境高漲、情緒興奮甚至亢奮、有點自負甚至狂妄自大的心理狀態,我們認為這才是典型的輕躁狂/躁狂發作)。
第二種、有激越狀態的「泛雙相」,有過重度抑郁發作,但沒有過情緒愉悅興奮、自負的典型輕躁狂/躁狂發作。不過,來訪者在家曾大發脾氣、暴躁易怒、砸東西,甚至對父母動手。我們認為這種激動的表現不是輕躁狂/躁狂發作,而是激越狀態。
比如阿娟就不是真正典型的雙相障礙,而應診斷為「抑郁癥伴激越狀態」更合適。但上面說了,這在臨床中仍有爭議,所以我們暫且稱這種類別為「泛雙相」。
當然,有的小夥伴是上面第一種和第二種的混合型,既出現過暴躁易怒的激越狀態,又有過愉悅興奮、自負的典型輕躁狂/躁狂發作,不過這非常少見。
第三種,藥物誘發的「雙相」,也就是吃抗抑郁藥之前,只出現過重度抑郁發作狀態。可吃藥之後出現了激越狀態,又或者出現了情緒興奮乃至亢奮、自負的典型輕躁狂/躁狂發作,也就是臨床中說的「轉躁」。
但有的精神科大夫不同意,他們認為真正的抑郁癥來訪者就算服用了抗抑郁藥也不會「轉躁」,而某些來訪者「轉躁」了,說明他們其實是雙相障礙,藥物只是提前誘發罷了。對於這個問題,國內外精神科也是有爭議的。
第四種,所謂的「軟雙相」。來訪者的重度抑郁發作癥狀不太典型,情緒不會特別低落,往往也沒有輕生念頭。可輕躁狂/躁狂發作的癥狀也不太典型,脾氣不大,也沒有非常明顯的愉悅興奮和自負自大的心理。這種既不完全符合抑郁癥診斷,又不完全符合雙相障礙的來訪者,有可能會被診斷為「軟雙相」、「非典型雙相」、「抑郁癥伴雙相特征」等。
分清類別後,我們來談具體的病因就更有針對性了。主流精神醫學認為,雙相障礙的病因不明確,說不清道不明,生物學層面因素(比如遺傳、大腦神經遞質異常、海馬體受損等)和心理社會因素都有影響。但大部份精神專家認為生物學層面的因素是主要的,心理社會因素只是次要的「誘因」。
那雙相障礙的病因到底是什麽呢? 根據我們記憶重組幹預模式(MRP),尤其是深度潛意識下病理性記憶重組的大量心理幹預實踐經驗,我們發現,雙相障礙和抑郁癥相似,其主要病因也是心理社會因素,即多重性病理性記憶。當然,仔細對比的話,雙相障礙和抑郁癥的病因還是有一些差別的。以下分別分析上面4種「雙相障礙」的背後,到底有什麽樣的心理根源,或者說,有什麽樣的病理性記憶。
第一種,非常典型的雙相障礙,背後的病理性記憶以多重性病理性記憶為主、情緒病理性記憶為輔。這類別的來訪者在成長過程中遭受過多重性病理性記憶,內心壓抑,強烈的負性情緒不斷累積,病理性記憶被啟用時也會不理性地自我否定。這是他們重度抑郁發作的主要原因。
但另一方面,來訪者也有情緒病理性記憶。雙相障礙來訪者最常見的情緒病理性記憶,是在成長過程中反復多次被大人們過度誇獎,比如總是說「你真是聰明絕頂啊」「長大了肯定是上清華北大的料」「就數你最棒了,以後肯定拿第一」等等。
來訪者在成長時期反復聽到這樣的話,心裏高興、飄飄然,再加上確實有過表現不錯的階段,所以他們在情緒好的時候,就很容易過高估計自己的能力,輕視了現實中的困難,甚至可能在人際關系中表現得有點輕率、傲慢、自以為是。可這反而會導致他們容易碰壁、受挫,或者遭到別人排斥、嘲笑,遇到人際關系沖突。他們會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無法接受一時的失敗,從而陷入重度抑郁發作,災難化思維,不斷自我否定,並為之前的狂傲感到羞愧。
那如果經過藥物治療,來訪者的重度抑郁發作緩解,情緒有所轉好,加上現實中有些事情也比較順利的話,他們心情一好,想著「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了,我打敗病魔了」,就又容易心態走飄,再次迴圈上面的過程。我們認為,以上是典型雙相障礙來訪者常有的心理活動過程,主要病因就是多重性病理性記憶和情緒病理性記憶。
第二種、有激越狀態的「泛雙相」,主要的病因是大量的多重性病理性記憶,並不斷地自我否定,沒有明顯的情緒病理性記憶。
這類來訪者經歷過的多重性病理性記憶往往比抑郁癥來訪者更多,而且有些心理創傷比較凸顯,引起了來訪者強烈的憤怒、屈辱感,比如遭到校園欺淩、老師的不公平對待、父母的粗暴打罵等等。所以,當他們心中的痛苦、憤怒積壓到一定程度時,就很容易爆發,這是其釋放心理壓力的方式。而且因為曾遭到來自家長的心理傷害,他們會抱怨、指責父母,情緒激動時甚至會把一切責任都歸咎於父母。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麽阿娟在家裏即悲傷、失落又會憤怒、抱怨,在後來的記憶重組心理幹預過程中,我發現了阿娟來自於家庭(父母、親戚、表姐妹)、學校(老師、同學)、網絡(因遊戲結交的朋友)等方面多個多重性病理記憶。
第三種、藥物誘發的「雙相」,也就是服用抗抑郁藥後所謂的「轉躁」,這也分為兩種不同的情況。如果是吃了抗抑郁藥後,誘發的是暴躁易怒、大發脾氣的激越狀態,那這種的主要病因還是多重性病理性記憶。只不過在以前,來訪者更習慣於壓抑自己的憤怒和不滿;但可能在抗抑郁藥的作用下,來訪者的情緒更容易壓抑不住,表露出來。
那如果是吃了抗抑郁藥以後,誘發的是愉悅興奮、有點自負的典型輕躁狂/躁狂狀態,這說明來訪者在成長過程中,有過一定的、類似情緒病理性記憶的經歷。只不過在正常的狀態下,這些少量的經歷不足以讓來訪者出現真正典型的輕躁狂/躁狂發作。可抗抑郁藥就像催化劑一樣,把這增強、放大了。當減少或減停抗抑郁藥後,這種狀態很快會消失,而且再次出現的概率很低,這才是來訪者真實狀態,所以我們認為不宜診斷為雙相障礙。
第四種、「軟雙相」或「非典型雙相」,也就是重度抑郁發作不典型,輕躁狂/躁狂發作也不典型,也沒有明顯的暴躁易怒。如果來訪者屬於這種情況,其實不用太在意這個診斷。兩個相的癥狀都不典型,恰恰說明癥狀不太嚴重。而且從心理的角度上看,形成這種情況的心理根源也是多重性病理性記憶和情緒病理性記憶兩者都有,但對比起上面幾種類別的來訪者來說,兩者的經歷數量又都比較少,程度也比較輕微。不過,這不代表這部份小夥伴可以掉以輕心。因為如果目前的現實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比如一直無法正常上學的話,病情就有可能繼續發展,變成上面三種情況。
其實雙相障礙只是精神醫學單個學科的標簽,從某個角度上看,這個標簽不太重要,而是具體癥狀背後的心理根源更重要。簡單來說,大家可以這麽理解:情緒長期低落壓抑、容易自我否定或激動憤怒、興趣和精力減退、無法正常學習,這對應的是多重性病理性記憶。
而對計劃和未來過分樂觀,覺得自己很厲害、無所不能,感到非常愉悅、興奮的話,這對應的是病理性正性情緒體驗。當然,一般來訪者處於這種狀態時,是比較難意識到自己有問題的,所以我們要加強自我覺察,提高警惕。
不管屬於上述哪一種「雙相障礙」,一般來說,只要診斷了,精神科大夫就會用藥,通常會使用心境穩定劑和抗精神病藥,抗抑郁藥用得很少。雖然藥物不能解決心理根源上的問題,但小夥伴們也要理性地看到,藥物對於穩定我們的情緒,避免發生更多負性刺激事件,是有積極意義的。
比如對於暴躁易怒、在家容易大發脾氣的來訪者,雖然我們可以理解這是一種負面情緒的釋放,小夥伴們確實太痛苦了。但在極端的憤怒下,我們有可能完全失去理性,做出極端行為,比如傷害了自己和家人,釀成悲劇。藥物雖然沒法直接重組病理性記憶,但可以緩解我們病理性記憶被啟用時的情緒波動,就像給快要爆發的火山降降溫,這能降低發生意外的風險。
那如果是愉悅興奮、自負自大的那種典型的輕躁狂/躁狂發作,藥物也一樣有積極意義。我們接診過不少青少年來訪者,他們在典型的輕躁狂/躁狂發作時感覺非常好,覺得自己能力超強,前途一片光明,別人都不如自己。他們跟朋友聊天時愛吹牛皮,把話說得太大、太滿,甚至口出狂言冒犯別人。別人暗地裏抱怨,甚至發朋友圈冷嘲熱諷,他們也不以為然,覺得別人是嫉妒自己。結果後面重度抑郁發作時,他們想起當初的表現就無地自容,覺得自己好丟人,簡直是個笑話。
那段經歷成了重大病理性記憶了,也導致朋友們對自己有很大誤解,後面遇到的社交困難可能更多。所以,我們要看到藥物治療的意義,從積極的角度看,它可以盡量降低我們出現意外或者進一步遭受病理性記憶的風險,也有助於恢復一定的社會功能。精神科裏的物理治療,比如改良電休克治療、重復經顱磁治療也是這個道理,我們不要盲目排斥。
當然,有的來訪者吃了藥以後,副作用還是比較明顯的,比如發胖、記憶力下降、反應變慢、嗜睡等等。這確實讓人心煩,學習更加學不進去了,更加不願出門見朋友了。
但我們要意識到,只要我們逐步康復,癥狀明顯緩解,大夫就會慢慢地把藥物劑量減少,副作用也就隨之減輕甚至消失。那情緒癥狀控制住了,認知更理性了,社會功能也有所恢復了,我們就可以抓緊時間學習高效的科學精神心理學知識,學會一些自我調整的技巧。不過,希望大家也要做好心理準備。臨床研究發現,常見的心理咨詢對於抑郁癥的整體效果優於對雙相障礙的效果,無論是上面哪一種雙相。
對於雙相障礙來說,主流的治療方法仍然是以精神科藥物和科學的心理幹預互相輔助進行的。如果有的小夥伴覺得自己不屬於真正典型的雙相障礙,並且很在意這個診斷的話,可以嘗試找在這方面診斷比較謹慎的精神專家,診斷有可能會被更改。這能在客觀上減少來訪者、父母的心理壓力,減輕病恥感。最後,希望來訪者的家長能掌握更高效的、更全面深入的雙相障礙知識,要意識到這是精神醫學裏的一個標簽。我們知道真正的病因和心理社會根源後,真的沒有必要絕望、悲觀,更不用覺得這個病要終身服藥、難以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