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背景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日本70年代興起的科幻類機甲動漫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日本甚至是世界範圍經濟政治科技發展的影響。
20世紀70年代屬於一個科技快速發展時代,對於日本自身來說隨著日本經濟騰飛,政治運動逐漸減少,人民群眾逐漸將註意力轉向未來,促成了以高達為代表的巨大機器人動畫出現並行展到今天。接下來,筆者將從日本與世界兩個方面來探討以高達為代表的機器人動畫是如何出現和發展的。
從日本國內來看,進入70年代之後日本正逐步走出戰後的陰影但很多方面又深受戰敗的影響。
經濟上,根據【20世紀70年代的日本經濟更值得關註和借鑒】一文介紹:日本於20世紀70年代初完成了GDP超越歐洲國家的目標,GDP總量居世界第三位,人均GDP更是達到了4000美元,日本社會完成了進入工業化的目標。(1.)每當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社會進入工業化時社會中的開始個人偏好英雄主義和宏大敘事,喜愛於觀看彌撒亞式的冒險人物(主角)經過種種磨難最終獲得勝利的奧徳賽式故事。在個人發展上開始討厭傳統集體主義與偉光正式的主角,喜愛於探索普通的個體在面對於事件發生時所采取的行動,文藝作品中主角逐漸由完美無缺的‘完人’變成不那麽‘完美’充滿了普通人應該出現的缺陷的普通人。
社會層面,70年代出生於戰後的日本青年逐步走向社會,年少時觀看漫畫和動畫作品的習慣被帶到成年之後,一方面靠近這類人童年時經歷戰爭時期或者戰敗後四五十年代經濟蕭條對於戰爭的恐懼很深但是由於自身沒有親歷戰爭或者年齡過小忘卻戰爭對於戰爭的具體情況感到模糊不清,面對這樣一種對於戰爭感到陌生的情感,個人需要的不是傳統的說教式的戰爭作品而是希望看到能帶來具體的有代入感的戰爭作品。而另一方面,越南戰爭的發生,全球反戰運動的進行與日本國內當時強大的反戰教育離二戰較近的時間影響,日本國內很難產生美化戰爭為主題的作品,反戰作品成為主流。
而在科技層面,從六十年代起日本在半導體等工業部門發力獲得長足的進步。根據【日本集成電路發展簡史】一文介紹‘ 1976至1979年,日本政府組織了聯合攻關計劃即VLSI計劃,在四年時間內取得了上千件專利大幅提高了日本在集成電路方面的水平 。’(2.)日本在集成電路方面的進步使得其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異軍突起得到了高速發展,同時也在社會上營造了喜歡科技,暢想未來的社會氛圍。
日本國內經濟的繁榮,科技層面的高速發展,出生於戰後的一代走向社會渴望場面宏大的反戰類作品,為以反戰為核心精神的高達系列提供了社會環境。
從世界發展情況上,世界範圍內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展載人航空技術的成熟(加加林進入太空,阿波羅登月計劃的實作),原子技術的進步為人類科幻作品的想象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舞台。
從文化作品上,從上世紀50年代起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小說與70年代好萊塢創作的星際大戰系列電影中銀河(宇宙)+帝國+機器人的基礎設定影響了後世關於科幻作品的設定,同時也拉開了科幻作品發展的新一個高潮。文藝方面科幻作品的火熱無疑刺激了日本國內相關科幻作品的發展。
反過來看高達UC0079這部作品(後簡稱UC0079)從劇情設定到情節設定處處反映了70年代末日本與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的特點。
UC0079將故事放在未來的宇宙世界一方面滿足了當時科技進步人類對於探索宇宙的好奇貼近於當時文化作品中流行的‘宇宙熱’,另一方面故事發生在未來的宇宙世界內也能夠最大程度的消除歷史限制讓創作者有更多的創作自由並且更好地符合日本社會中‘將過去留在過去,我們要丟掉過去擁抱現在和未來’的潛意識。吉翁和地球聯邦對於宇宙資源政治權力的爭奪則更多反應了當時冷戰環境下美蘇之間隨時爆發熱戰的對映。動畫之中無處不在的液晶顯示器,電腦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產物則是反映了日本當時強大的生產能力。
作品內涵
選擇少年+巨大機器人的組合很大程度上意味著富野在創作UC0079時對於人與機器人,人與戰爭的思考。
歷代高達的駕駛員基本上選擇未經歷過戰爭被迫卷進戰爭的少年卻不是選擇閱歷豐富經受過訓練的職業軍人有助於吸引年輕觀眾註意力增強觀眾的自我代入感同時少年形象在潛意識裏就代表了新勢力,新生命意味著有著更多的可塑性。描寫少年在戰爭過程中的所見所聞和從一開始的無知,叛逆到經歷戰爭之後的成熟穩重心靈變化向較於主角為成年人來看更為合理。同時沒經歷過世界殘酷的少年在面對戰爭時所表現出的無奈,恐懼與在戰爭中取得的榮耀之間所產生的反差對於戰爭的思考更為真實也更加觸動觀眾。
少年+機器人組合的另一面巨大機器人則體現了富野為代表的部份日本科幻創作者對於人機關系的認識。
相較於美國文藝作品裏描寫的能夠與人自由溝通能離開人類獨立活動的機器人,高達動畫中很少看到能離開人類獨立活動,自由與人類溝通的機器人。歷代動畫中的高達均需要駕駛員的操作才能完成活動,離開了人類操作的高達等機動戰士(MS)只是無法活動的巨大‘鐵人’。這種與其它作品有著明顯差異的設定,個人認為表現著富野認為‘機器人’三字裏關鍵的部份是前兩個字‘機器’而非是普遍認為的‘機器人’關鍵在於‘人’。前者認為,機器人不管長得在像人類依舊屬於機器是人類創造的工具。一切故事的發展核心依舊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而非人與機器之間的交流。表現在高達系列作品中就是體現在高達等MS只是像飛機坦克一樣的戰爭兵器,即使長得再像人本質上依舊是人制造並使用的工具而不是能與人平行的另一種造物。 ‘歷代的高達雖然都在聯邦軍,但是總是由有著反叛精神的人乘坐的。而且,高達最後也總是這樣。沒有了頭,機體被燒毀,變得七零八落......不過,即使沒有了高達之後,反叛精神也還會建在。’ (3.)富野借著哈薩維之口表達了自己認為高達等MS的一切象征或者是圖騰都是人類賦予的。人可以給高達等機動戰士賦予反對強權或者侵略戰爭的內容讓其成為一種標誌,但是這種象征不是機器自身所具備的而是由制造它;駕駛它;操控它的人帶來的,事實上再像人的機器人依舊是人實作自身想法的工具,是人的一種附庸。後一種觀點則認為機器人也算是人類創造的另一種‘生命體’是與人類的本質上平行的存在,這種觀點最經典的文化作品是【變形金剛】,擎天柱威震天等是外貌到身體構成都不同於人類的存在但是在精神上依舊與人類相同所以它們是披著鐵皮的‘人類’。兩種觀點沒法判定孰是孰非,但在表現上認為‘機器人’是機器內容的創作觀點在動畫中更加凸顯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就像是描寫中世紀騎士的小說一樣,富野將MS看成騎士小說中騎士胯下不會說話的馬匹,將大量的筆墨花費在高達駕駛員(騎士)身上,讓高達駕駛員(騎士)與其它人互動而不是高達駕駛員(騎士)與高達(MS)之間互動。
這不難看出富野這樣文藝創作者雖然描寫的是機器占大量篇幅但是核心依舊是人文思想,作品的主角依舊是人類而非機器人。
富野對與人的認識的另一個表現就是在高達這樣‘硬核’動畫裏加入了不那麽‘硬’甚至是有些違反常識的‘新人類(NT)’和‘精神力’這樣的設定。這種設定從表面上完全不符合基本的科學定律,畢竟從物理學上來看個人精神無論多麽強烈也無法改變宇宙規則。但在高達的系列作品中,從【Z】到【逆襲的夏亞】覺醒精神力的主角一次一次地透過爆發NT內容解決了問題成功改變了在現實宇宙中無法改變的災難(如將偏離軌域墜入的小行星重新推回太空)。我認為富野設計這樣一種機械降神式的低廉的‘奇跡’,表面上是為了滿足冒險故事都有的Good End所不得以的機械降神,而內在的用意是為了傳達高達系列作品內核中希望‘人與人相互理解,達到世界(宇宙)和平’的主旨所設計出的幻想。【逆襲的夏亞】中表現出主角阿姆羅透過駕駛高達配和自身的NT能力與眾人的精神力相連改變了宇宙法則成功阻止了小行星撞擊地球,在這一過程中所有人的精神相連每個人都了解了其它人的想法,達到了‘人與人相互理解’的狀態從而讓在地球上的人類得以幸存,其類似表達是【迪迦】中,人類透過反射光為迪迦充能,那一刻所有人類的精神影響了迪迦使得其最終打敗了怪獸。這屬於一種文藝的表現,雖然並不科學但是卻能最直接地表現出作品的主旨。
綜上所述,高達系列作品做為日本動畫界一個‘長青樹’在它的早期作品中表現出了時代特色與獨特的思考。
參考文獻
1.20世紀70年代的日本經濟更值得關註和借鑒 摘自2008年第3期【前線】
2.日本集成電路(芯片)產業發展簡史,曾異軍突起超越美國 作者:Fronit
3.閃光的哈薩維 作者:富野由悠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