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工作快要十年了。偶然有一次在工作群中有同事提到 Ownership 這個詞,頓時讓我想起過去和這個詞的一些偶遇。
我第一次碰到這個詞的時候,還是在 GE 北京亦莊 工廠裏的財務實習生。這樣的實習工作對絕大部份人而言都是了無生趣的。每天接觸的人不是穿格子襯衫的工程師,就是穿著灰色工作服的生產線經理。工作內容往往是簡單重復,其中很大一部份事情還沒有完全電子化,比如大量的單據和發票。當時的老板叫 Tracy Wu,天津人,性格火辣直爽,雖然口音已經沒有什麽天津味兒,但講話還是帶著特有的津派幽默感。她就是這座工廠的財務經理,每天面對著各路人馬沖進她的辦公室,應付各種各樣的問題。
問題之一就是管理各個部門對外的付款。從漂洋過海進口的精密器件,到辦公室裏的一盆花草,所有人要對供應商付錢,都要來找 Tracy,她因此要管理一個十多個人的團隊來完成這個任務。一旦付款發生了問題,供應商就會去找對應的業務介面人抱怨,而這個介面人也沒有別的辦法,只好來找 Tracy。她的辦公室裏能見到所有部門的人來催付款。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我相信你能想象這是一個多麽可怕的場景。
有一次,我坐在她辦公室裏,畢恭畢敬的聽她講對我實習表現的評價。突然,一個部門經理推開門,擰著眉頭,並沒有理會我們正在進行的對話,劈頭蓋臉的問 Tracy 為什麽給某家公司的錢還沒有到賬。這的確是很無禮的做法,也惹惱了 Tracy。
她的爆發力超強,立即站起身來,和對方針鋒相對。幾個回合下來,對方頓時發覺是自己理虧,沒有遵守對外付款的流程,導致賬款沒有如期付出。整個過程不超過五分鐘,Tracy 雖然很生氣,但第一沒有找任何一個付款團隊的人進來問話,因為她對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非常清楚,第二也承諾會親自關註這件事情,保證對方不會再搞錯流程,盡快完成付款。
Tracy 是我職業生涯的第一個老板。在我第一次獨立完成季度結賬的時候,她曾經在辦公室等我到淩晨兩點鐘,一張一張的 review 我做的每一筆賬。那一次「沖突」在十年之後,仍然讓人印象深刻。她教會我關於 Ownership 的兩件事:
- 盡一切努力保持對業務事實細節的深入理解,
- 對最終結果負責。
這個看法,在我後來的工作中不斷被印證。在 2013 年的豌豆莢,每一個產品小組的負責人被叫做 Owner,所有 Owners 的周會就叫 Owners Weekly。當時公司希望每一個 Owner 都能獨立負責自己產品所有的事情,而不是按照設計、工程、營運、行銷等進行垂直的職能分工。這樣的設定對 Owner 個人能力要求很高,而豌豆莢的員工很多都相當年輕,實際上對 Owners 的挑戰非常高。
我在原先的團隊裏面也試行類似的制度。按照經驗的深淺來安排不同專案給每個人獨立負責。一開始是有很多問題,但慢慢的,小夥伴們會用他們的聰明才智把事情負責起來。有些人有著照相機般的記憶力,對業務數據倒背如流;有些人則善於聯系相關的人和事,能把公司內外的資源整合起來。但這都還不夠,關鍵在於能否為結果負責:我堅持讓每個人都直接對某一塊收入負責(我之前的團隊是負責豌豆莢的收入的),而不是為過程變量負責(比如:廣告點選率)。有很好的夥伴因為專案所在的競爭環境而沒有達到預期,少拿了獎金,甚至離職。但這不就是一個 Owner 總會面對的連帶損失嗎?
離開創業公司的環境,在京東這樣的企業中,Ownership 的本質並沒有變,只是隨著組織結構而變得形態更加復雜。如果聯想到公司財務裏的概念, Ownership 就是 Balance Sheet 上的 Equity,代表了你對事情的「權益」;更重要的,Ownership 其實是 Profits & Losses,代表了事情的每一步得失,直至最終結果。 這個解讀和 Tracy 十年前給我的啟示沒有本質差異。當我們談到某位 CEO 淩晨五點起床,每天回復成百上千封郵件的時候,Ownership 也還是一樣的意思。
可惜的是,我一直沒有找到一個好的中文轉譯來對應這個詞。這篇文章只好半生不熟的寫成中英文夾雜的樣子。昨天看到一句轉譯自 Elon Musk 的話,倒是又一次解釋了這個詞的含義:
我大部份時間都守在生產線上,我的辦公桌就在生產線的末端,在旁邊的會議室有我的睡袋,最近我經常睡在那裏。我深信特斯拉將會成為世界上最優秀的汽車制造商,我們還會在世界範圍內尋找最優秀的汽車制造專業人士。題圖來自
LA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