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經常覺得自己有病,正常嗎?

2020-06-17知識

如果常常覺得自己得了某些軀體疾病,可能(只是可能)你有比較強烈的健康焦慮。

如果常常覺得自己精神不太正常,那可能,你的確心理不太健康,畢竟精神心理障礙的診斷標準中,一項重要的標準是「主觀痛苦」。

但還有一項重要的標準是「功能受損」——如果你的社交、生活、學習、工作並沒有被困擾自己的不適影響,更大可能你並沒有「病」,只是狀態需要調節。

啥是健康焦慮?

每個人都有健康焦慮,它是對「健康狀況的關註和擔憂」,區別在於不同的人有強有弱,這種區別來自我們對「健康」「生病」「看醫生」這些概念的認知,這些認知的構建來自我們的經歷,也跟我們所處的環境有關系。

比如,我最近一周每天清早起來打噴嚏、流鼻涕。在我的認知中,僅僅打噴嚏、流鼻涕不是「生病」,不需要「看醫生」,我仍然是「健康」的,所以我心情很平糊,拿紙把鼻涕擦了該幹嘛繼續幹嘛。

再假設我現在是在北京。這時節,恰逢最近疫情頓挫。我可能就會很緊張:打噴嚏、流鼻涕可能是「生病」的表現,認為自己需要「看醫生」,因此心情焦慮、盡快為自己安排時間去就醫、確診。

你瞧,這是健康焦慮對我們生命存續的積極意義:健康可能受到威脅時,積極采取行動來解除威脅。

但是,健康焦慮和所有焦慮一樣,如果過度了,不但無助於我們積極采取行動,反而可能阻礙我們向著更利於健康的方向去行動。

比如:

  1. 身體上長個疙瘩、有點酸痛就如臨大敵,猜測自己患了什麽絕癥,然後去網絡搜尋
  2. 網絡搜尋到的重病結果、病友分享看著觸目驚心,卻總是忍不住想去搜
  3. 去醫院看醫生,醫生說沒病不相信、醫生說有病心如死灰,需要看很多醫生、專家
  4. 對未來的生活很絕望,認為「得了這個病,我的生活從此完了」
  5. 反復向親近的人確認自己的「癥狀」有沒有加重或者減輕
  6. 絕望、沮喪、焦急的情緒影響日常的工作、生活、學習,身邊的人難以理解

要改變這樣的狀況,重要的第一步是,認識到自己處於過度焦慮的狀況,限制自己維持焦慮的檢索、就醫、反復確認行為。

不過單憑個人努力這一步比較難,尋求專業幫助可以讓改善的過程容易一些。

我目前提供每小時 400 元的遠端影片和座標蘇州的面對面心理咨詢服務,可以私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