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貨幣的本質是什麽?

2014-05-31知識

答:貨幣的本質是交易媒介。

這個認知很樸素,但並不簡單;有千變萬化的形態,但萬變不離其宗。

貨幣的衍生功能是債權/財富/資本的代表物。兩者關系很密切,但是不能取代其本質意義。

現代政府的信用貨幣(紙幣)的形式是欠條(債權符號),但最終目的仍然是為了市場交易。

曾經貨幣是實物貴金屬的時候,那時候就不是欠條,但同樣服務於交易。

貨幣,債權,證券,到可起貨幣作用的大宗商品,之間沒有絕對精確的界限,但大體分野還是有的,並不至於混淆。

在微觀領域,把貨幣當初商品、資產、財富、工具甚至藝術品收藏品都可以。但在宏觀領域,貨幣只能是實體經濟的交易媒介,抽象的符號。

正是對貨幣不同的態度,決定了不同經濟體和機構的政治經濟學內容,也決定了各自的最終命運。

一、流動性,也就是抽象內容,是媒介必然具有的特性。

貨幣,也被稱為流動性,其原因正是因為貨幣是用於交易的,因而會流動。

股票,證券,也都便於流動,經常被當做貨幣使用,其實這是跟大宗商品、貴金屬相似的情況。

這些債券類產品確實類似於貨幣,但終究其作用是作為資產/債務符號,而不是專用於交易,所以不是貨幣。

這樣的對比也輔助說明了,貨幣的本質是交易,而非債權。

只不過現代國家往往以債權作為抵押品來發行信用貨幣。

多說幾句。貨幣的對手盤是實物財富,包括有形的貨物產品,也包括無形的科技、權益、服務和精神產品。這個意義上:

二、貨幣和實際財富,是對立的。

理解財富有利於理解貨幣。

【國富論】的基本思想是很本質的,雖然當時主要針對金銀財富論,其實也針對一味出口積累貨幣而非實物財富,甚至可以認為是針對金融資本乃至整個資本主義的批判。

人類真實的財富,也就是實物財富,主要包括

  1. 自然資源,如土地,礦產,自然環境等等。
  2. 人造產品,如具體的糧食,工業品,交通工具等等。
  3. 生產能力,包括相應的人員組織、生產技術、勞動工具(生產器材)等等,這部份其實是整個社會財富的大頭。
  4. 固定資產,特別是長期穩定如土地,房屋,基礎設施等。

但是維持生產能力的成本是很高的,儲藏實際人造產品的成本也不低,只有自然資源和固定資產是相對來說,持有成本比較低的。但是其流動性不好,交易較復雜緩慢。

對於利潤最大化的資本來說,最優的方式無疑是主要持有貨幣,其次是債券,還有穩定長期的固定資產(所以房地產被稱為真的財富realestate),而不太願意持有產能或者產品,除非短期稀缺的產能可以短期投資持有,長期來說不是好的資產。

這裏能看出,貨幣和資產/產能/產品都是有對立性的,其本質區分更容易理解。

但這些思維其實是基於現有的金融資本主導的市場環境。換一個經濟形態,貨幣或者說貨幣資本就不一定是最優的。
比如有時候,權力組織或者軍事暴力才是更好的持有物,長遠來說科技研發能力是最好的持有物。對於國家,從來只有完整的生產銷售消費能力及其真實體系才是主體財富,而貨幣只能是媒介。

但恰恰是美帝為代表的金融資本——資本主義的最高形態, 只關註交易媒介(貨幣),而非財富本身,要把成本和實際產能剝離,只保留貨幣及其純收益,這就是異化,舍本逐末,也正是金融資本腐朽的根源之一, 且終究不可持續,葬送自己的未來。

所謂現金和資產的對沖,就是這種思維的體現。甚至很多金融資本,視實體經濟為累贅,一味脫實向虛,迷戀財富的媒介,而忽視財富本身,這最後必然導致國民經濟崩潰,屆時金融資本可以利用流動性輕松逃走,國民卻要付出沈重代價。所以我們要打擊西方金融資本在國內吸血實體經濟。

我們說的實體經濟,同樣包括服務、文化、科技 ,但不包括純粹以獲取貨幣為目的的金融資本。虛實的分界,就在貨幣與實際財富的分界。

當然,金融資本並不笨,不是不知道實物財富才是最終財富,但在特定的制度設計下,貨幣比實物更容易獲取超額利潤並最終轉化為全面的財富和權力。這是金融資本內在的本質決定的,華爾街無法跳出自己的解決局限性,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要改變金融資本主導的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實際上要對整個生產消費和貨幣金融體系進行革命。這也是我們的新時代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正在做的, 創造一個真正可以持續發展、符合全球人民利益和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新制度體系。

這也是西方最恐懼中國的地方。在他們的框架下,沒人玩得過他們,但重建一個新世界,情況就不一樣了。

三、貨幣有局部性

某種程度上,也跟其他流體一樣,貨幣在整個領域內有復雜的內部流動與力學狀態,而並非均勻一致。

世界經濟系統不可能也不應該簡單均勻一致。

貨幣和貨物的關系,也就是供求關系,及其造成的價格浮動,並不取決於全社會總貨幣量/總產品量,而是在每個不同的時空局部、產業類別中不均勻的分布。
具體局部市場在具體時段,確有購買意願的貨幣量和確能供給的貨物量,才決定了真實的交易價格。
這是一般討論通貨膨脹時沒有被充分指出的一個基本常識。

貨幣如過超發,那就要盡量在基本生存必需品的局部市場裏,控制貨幣流入,把大部份貨幣匯入到漲價負面影響小或容量大的領域,比如房地產(大誤)和奢侈品。所謂蓄水池。

如今要調控房地產,又要給鄉村振興註入資金,就設法控制資金流入房地產,並主動註資到鄉村,也是可以實作的。
但由於大量個體的逐利性,流動性無孔不入,要真正把整個產業的資金池都圍住,一點不漏出去,難度可想而知,壓力之大也可想而知。

四、貨幣及相關經濟制度是多樣化的

但這件事並不違反市場規律,不違反貨幣規律,而且符合國民長期利益,我們不能迷信「貨幣和資本的絕對統一自由流動的市場」這一特定形態。只不過這違反很多人的短期局部利益,切割控制各行業和地區、時段的市場邊界,在成本和技術上也確實比較困難,因此對政府管理的能力要求非常高。

但隨著國民對整個全球經濟結構、未來推演、壟斷資本的收割方式逐漸深入了解,構建較復雜的受控細分市場集群的意願也更加強烈,政府的工作比以前也好做一些,自身透過資訊科技和組織能力的提升,也具備了相應的能力。

我們不能迷信於人性的短期貪婪,也要相信人類社會能樹立長遠的價值觀和相應的經濟制度。
所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西方經濟學預設,不總是導向「帕累托最優」這個西方經濟學的目標,帕累托最優也不是只有一種模式。

經濟是典型的復雜系統,以便於研究為借口,切除掉大量真實的外部參數變量,在簡單條件下的計算推演,得到的所謂經濟學理論不過是小孩子過家家或者純粹的謊言。
然而這恰恰是西方經濟學的常態,包括很多諾貝爾經濟學得獎理論。

未來針對全球化拉鋸、產業升級、人口文化狀況高度復雜的世界,構建一個較復雜的國內大迴圈市場條件也應該是最優的制度制度選擇。

五、整個社會結構高於經濟結構,更高於貨幣體系

說到底,市場、貨幣、生產消費這些經濟現象,只是人類整體社會執行結構的一個方面,一個局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科技五大領域密不可分,互相制約,共同演化。整個人類社會的情況各不相同,高度復雜,也需要多種多樣的政治經濟生態個體,並且互相競爭。

每個國家、地區以自己獨特的政經綜合體,共同構成整個世界的政經生態系。

生態子系統之間也是互相競爭的。
沒有也不應該有單一的政治經濟體系模式。
全球各政經生態子系統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和互相影響。

演化沒有方向,也無法長期預測,更沒有永遠占優的固定形式,只能是各個政經綜合體直接不斷地博弈。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我們不能固守於任何老舊的教條的政經體制形式,而要根據全球競爭的情況,和自身條件,不斷研究、最佳化、升級自己的內部政經組織方式,以獲得最大的有利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