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怎樣才能克服懶癌,做到自律呢?

2021-06-27知識

首先,你不是一個人。

據統計,有超過20%的美國成年人可能是長期拖延者(Ferrari 2010)。80%-95%的在校大學生自評存在拖延問題,而這裏面有一半的學生認為:長期的拖延行為給自己造成了極大的困擾(O’Brien 2002; Day&Mensink 2000)。然而,即使是習慣性拖延,也是可以改善的 (Ariely 2002;Wohl2010;Pychyl 2013)。以下是一些方法:

1、10分鐘法則,先上手為強

拖延癥最大的問題,就是完美主義。還沒開始,就把對自己的預期拉得特高,又焦慮現在的自己做不到這麽好,還總想著要萬事俱備了才能開始。

想要對付拖延,先要給自己個台階下,減輕自己的心理負擔。每次我察覺到我有拖延的情緒的時候,比如拖延著不想改稿的時候,我都會告訴自己: 不用要求90分,先做到60分再說,之後再叠代最佳化就好。 一旦這麽想了,就相當於給自己松了綁,不僅容易開始,還可以越做越快。

對於拖延癥來說,最難的就是先開始,一旦行動起來,什麽都好說。因此另一個很有用的方法,就是 先上手 ,告訴自己:先做十分鐘。如果十分鐘之後,還是不想做可以再商量。你有沒有發現,只要行動起來,焦慮就好了大半,而且更加容易沈浸在事情本身了?

2、設定任務清單,挑軟柿子捏

那我們應該先上手做什麽呢?艾森豪威爾四象限法可以幫助我們。我們可以把事情按照重要程度和緊急程度分為四類: 重要緊急、重要不緊急、不重要而緊急、不重要不緊急。 拖延的人,之所以拖延,是他們回避做重要的事情,而在不重要的事情裏面閑逛,啃個指甲五分鐘,打個電話1小時,刷個手機2小時,眼一睜一閉,一天就這麽過去了。然後越自責越拖延,越拖延越自責,如此惡性迴圈。

那麽解救自己的方法,是:

① 第一步,列出重要緊急的事情,優先做。

② 第二步,再把這些重要的事情根據不願意做的程度,再做一個分類:

第一種是特別不想做的,一想起來就想本能地回避。

第二種是有點不想做的,但逼自己一把也還可以。那麽,就先從第二種事情開始做起,慢慢地容易找到感覺和自信後,再做第一種。我就知道好幾個博主、UP主,就是拖延著不想寫論文,結果變成了大V。

3、利用番茄工作法,一次只做一件事

人類的大腦特性決定了一次只做一件事會更加有效率。多工處理只是一個神話而已,更容易誘發拖延。所以你可以利用 番茄工作法 :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設定「倒計時」,比如在30分鐘內,只處理一個任務,直至任務完成或時間用完。接著,進行5分鐘的短暫休息,重新設定倒計時30分鐘,繼續未完成的任務,或開始下一個任務。現在有很多App可供使用,例如「番茄ToDo,Cuckoo Timer」。或者,你可以直接使用手機的「倒計時工具」。

4、防止分心,鎖住幹擾

據傳大文豪雨果有一個很絕的對付拖延的方法:他為了防止自己出去玩,寫作的時候會把衣服脫掉,讓仆人幫他把衣服藏起來,這樣他就只能在家寫作了。寫【白鯨】的作家赫爾曼·梅爾維爾口味更重,他直接讓妻子用鐵鏈把他拴在書桌前,防止他跑去幹別的事兒。

我不是鼓勵大家脫衣服或者上鐵鏈,我是鼓勵大家學習文豪們防止分心的這種精神。你可以嘗試一下幾點:

① 直接修改微信昵稱、更改線上狀態、發送朋友圈,傳達給別人一個資訊:「在這個時間段你會專註於自己的任務,不會回復訊息,等空閑後回復」;

② 將你的手機、電腦、器材訊息進行靜音處理,或者將這些幹擾你的器材收納在一定距離之外(該距離會讓你離開工位才可以拿取),請放心,緊急事務會有電話進來的;

③ 降噪耳機+白噪音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尤其是當你所處的環境比較嘈雜;同時,一個帶上耳機工作的人,也可以從視覺效果上「震懾」想來找你閑聊的人。

5、苦中作樂,正向反饋

趨利避害是生物的本能,如果目標過難過高,就會傾向回避任務,甚至是放棄。所以面對艱巨的任務啊,你要學著機靈一點,把它分拆成更小的、更容易完成的子任務。完成小目標之後呢,再給自己一些小獎勵。比如喝一杯咖啡,大吃一頓,或聽一會兒自己喜歡的音樂。

這樣做會帶給自己持續的獎勵,慢慢形成正向迴圈。當積少成多大目標完成的時候,甚至可以購買一些昂貴的禮物或奢侈品來犒勞自己。當然,回報與付出之間,並非必然會呈現「線性增長」關系。但長期來看,我們總能收獲到應該屬於我們的東西。

其實, 拖延只是一個表象,它的背後是我們的完美主義、負面情緒、固化的不良思維在作怪 。如果想要真正地殺死拖延癥,就要去面對拖延癥背後的怪獸。

第一、你要直面你的逃避。想一想,當你拖延的時候,你究竟在逃避什麽

察覺一下,你的內心是否有一個聲音在向你灌輸:「我害怕失敗」,「我不想承認自己有弱點和缺陷」,「我不想成功,因為能者多勞,早晚會無法滿足別人的期待」?

學習直面的第一步,是記錄下你現在正在拖延的事情;

第二步,記錄相應的情緒感受、思維、之所以沒完成的原因。例如:「事情太多、內心煩躁、怕做不好」。最後,寫下若幹堅持的理由(比如完成這件事情的好處)。這一步是理清思路的關鍵。

上述方法可以讓你看到更加清晰的障礙和挑戰(事情多、沒重點、完美主義等等),有針對性地解決;同時,寫下堅持理由也可以加強動機。

第二、你要放下完美主義

過分的完美主義,是對未達成目標的災難化預期,迫使自己堅信「只有不停的完美,才能達到無可挑剔的程度」,然後選擇拖延來逃避失敗。該怎麽辦?你需要使用「不完美暴露」法,來降低「災難化預期」:

① 接受了一個可能比較棘手的任務;

② 任務進行中,直面負面評價(可以選擇在休息時候記錄下內在的感受、情緒和想法),並繼續保持行動;

③ 任務完成後,對流程進行回顧性瀏覽,圈出最糟糕的部份;

④ 將圈出的部份,進行有目的性的修改。拖延的人,很像把頭埋進沙子裏的鴕鳥。我們企圖閉上眼睛,回避直面問題的痛苦。它的背後,存在著一種恐懼——恐懼自己不夠好,恐懼讓別人失望。

【萬惡的拖延癥】(Still Procrastinating: The No Regrets Guide to Getting it Done)的作者約瑟夫·法拉利在寫道: 「經常喜歡拖延的人,會把拖延當成一種生活方式。在他們眼裏,他們寧願被認作是不努力的人,而不是沒有能力的人。」

可是,把頭埋在沙子裏真的會舒服一點嗎?往往,我們逃避痛苦,而這份逃避卻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焦慮,而焦慮又引誘我們繼續逃避。

承受痛苦,面對不適,巧用方法,讓惡性迴圈變成良性迴圈吧,不要再讓別人失望,更重要的是,不要再讓自己失望了。

慢慢來,別著急。

以上。

參考資料:

Steel, P. (2007). The nature of procrastination: A meta-analytic and theoretical review of quintessential self-regulatory failure.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3(1), 65–94.

Ferrari, J. R. (2010). Still procrastinating. The no-regrets guide to getting it done. Hoboken, NJ: John Wiley & Sons.

O'Brien, W. K. (2002). Applying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to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Patterns of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Victor Day, David Mensink & Michael O'Sullivan.

The Determinants of Leadership: The Role of Genetic, Personality, and Cognitive Factors. R Arvey, M Rotundo, W Johnson, M McGue - 2003

Situational and Personal Determinants of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Norman A. Milgram , Weizman Dangour & Amiram Ravi. Pages 123-133 | Received 13 Dec 1991

I forgive myself, now I can study: How self-forgiveness for procrastinating can reduce future procrastination. Michael J.A. Wohl.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8 (2010) 803–808.

PROCRASTINATION, DEADLINES, AND PERFORMANCE: Self-Control by Precommitment. Dan Ariely. PSYCHOLOGICAL SCIENCE. VOL. 13, NO. 3, MAY 2002.

Procrastination and the Priority of Short-Term Mood Regulation: Consequences for Future Self. Sirois, Pychyl.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7/2 (2013): 115–127.

【拖延癥患者自救手冊】,加蘭庫爾森,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戒了吧!拖延癥】,辰格,天津人民出版社.

【八周正念之旅】,Zindel Segal,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分享硬核有趣的心理學。

@雪穎心理

陪著你,觀照內心,活出真我。公眾號:雪穎心理

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