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奇 ·阿爾伯姆的小說【你在天堂裏遇到的5個人】有句話:
「所有的父母都會傷害孩子,誰都沒有辦法。孩子就像一只潔凈的玻璃杯,拿過它的人會在上面留下手印。有些父母把杯子弄臟,有些父母把杯子弄裂,還有少數父母將孩子的童年摧毀成不可收拾的碎片。」
第一次讀到這句話是在高中,當時只是莫名被它打動了;直到後來接觸心理學,我才意識到這種傷害的普遍性。
很多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像溫妮科特、皮亞傑、艾歷森,他們的研究都發現,孩童時期的人類會有一些普遍的特質: 樂觀的、脆弱的、依賴性強、不成熟的…… 這是兒童的天性,無一例外。
每個「天性」背後,都指向兒童對父母的需要:關心,愛護,引導和撫慰。 這些需要被滿足,兒童就會自然發展出各種特質,順利走向成熟。
從這個角度來講,但凡父母做了某些事, 讓你為自己的天性感到羞恥 ,讓你覺得你真實的感受和需求是不應該的、不被允許和尊重的,傷害就已經發生了。 這其實在傳遞一個很殘酷的事實: 沒有一種親子關系是完美的。
再「完美」的關系背後,都有或大或小的裂痕。
這幾天放假在家,重溫了一遍【小偷家族】。
當安藤櫻在鏡頭前說著: 「可能是因為我很憎恨我的母親吧」 ,我突然想到【身體從未忘記】這本書裏一句類似的話:憎恨你的家庭。
在我們的文化語境下,「憎恨」父母,是一種近乎於「大逆不道」的行為,是一種不允許出現的情緒。
多少個成年後的孩子在試圖表達自己的童年創傷時,得到的回答也都是: 哪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啊,你就是想太多了父母怎麽會害你呢爸媽永遠都是為了你好的……
於是孩子們閉了嘴,但問題並沒有消失。長大後,他們不僅要為創傷痛苦,還要繼續為「我感到痛苦」而感到痛苦。而我今天想告訴你的就是:如果父母傷害了你, 恨意是可以存在的 。
「憎恨你的家庭」在範德考克的書中,是作為一種創傷治療的方式出現的。讓經歷童年創傷的人說出父母對自己的傷害,是創傷修復的第一步。
你可以憎恨,可以憤怒 ,因為很多時候,這才是你真正變好的開始。
很多時候,真實的恨意,對於孩子來說,是很難被表達出來的。
一些遭受比較嚴重原生家庭問題的人,為了逃避這樣的「難」,會選擇把這些事情 合理化 ,會反復說服自己,父母這樣做是有原因的,是為了我好。
因為在小時候,兒童只能透過適應父母和家庭活下去,他們沒有其他的選擇。
所以,當父母和環境很糟糕時,他們傾向於回避自己的真實的感受,忘掉傷害的細節,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繼續在這個環境裏生活下去。
長此以往,這樣的「說服」內化為內心的信念,在成年之後,仍然影響著我們跟世界的關系。
在一些心理治療的案例中,長期遭受父親打罵的孩子,長大之後,會傾向於尋找一個會打罵她的男人做丈夫,因為她覺得這是「愛」的表現。
反而是在充滿愛和尊重的「正常」環境裏,他們會覺得惶恐、不自在,因為這跟他們習慣的環境太不一樣了。
這就是我想說的: 沈默 , 是有副作用的。
這個副作用就是: 如果你未曾表達過對父母的「恨」,你就沒法看到自己曾經的傷口。 很有可能,這些看不到的傷口變成了你生活中的暗物質,一次又一次地傷害和阻礙你,用你早已習慣了的方式。
01、「恨」不等於「父母皆禍害」
相比於現實生活,「對父母的恨」在網絡世界得到了更多的表達空間。
豆瓣上曾經有個 「父母皆禍害」 的熱門小組,一度成為經歷「原生家庭之傷」群體的集體療愈地。我至今還記得第一次點開那個小組的驚訝:
那麽多的情緒和故事,有單純的發泄,也有理性的記錄,匯集了你想到的想不到的傷害,辱罵、侵害、操縱……
而這些不同的故事背後有一個共同的出發點: 這些傷害,都跟父母有關。 更震撼的地方在於,每一個故事下面,都有很多類似這樣的留言: 「我也經歷過同樣的事情……」 「我理解你的感受。」 」我也有過這樣的想法。」
每一個貼文和留言,都是一個充滿傷痛的生命故事,一條一條翻過去,你覺得自己好像進入了一個平行世界,一個跟我們篤信著「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不同的世界。
傷害是如此普遍,你不得不承認,你身邊的朋友,甚至你自己,也可能是其中的一員。
現在,每當親子關系類的負面新聞發生,微博下面就會重現這麽一個「平行世界」,洶湧的留言背後,是一直以來,我們 崇尚孝道的文化環境對這種情緒的壓抑 。
當然,在缺乏專業心理工作者引導的情況下,這樣的指責很容易走向偏激和盲目,也有可能讓個人把當前生活的不如意都歸因於父母,加重自己的無力感,這是它的風險所在。
但我也認為,這樣的宣泄是有其意義的,最重要的意義可能就是: 你開始承認自己受過傷,你開始正視傷痛的存在,而這,很可能就是療愈的開始。
家庭是一個封閉的世界,尤其對於尚無生存能力的孩子來說,他們能接觸到的世界相當有限;而親子關系在很長時間裏,也被大家看成」家務事」,沒有獲得足夠的在公共區域探討的空間。 關上房門,沒人知道裏面究竟發生過什麽。
這也是當孩子的無力之處,因為無從探討,他們不知道父母的哪些行為是正常的,哪些是傷害,以至於當傷害發生,孩子還篤信「所有的父母都這樣」,意識不到問題所在。
成年之後,他們會用內化出的那個心裏的「父母」繼續傷害自己,或者把這些傷害傳遞給下一代。
在這樣的情況下, 「憎恨你的家庭」 是重要的,是必要的。 我講的「恨」, 不是讓你真的相信「父母皆禍害」 ,也不是讓你去譴責和控訴父母,或者把當前生活裏的一切問題都歸因於原生家庭——這也是不公平的。
我講的「恨」,是 允許自己的憤怒、抱怨、悲傷、敵意存在 ,借由這些情緒,去看到你的傷害,去看到當你還是一個玻璃杯子的時候,你的父母在這個杯子上留下了怎樣的銘印,進一步搞清楚,這個銘印對現在的你,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這樣「看到」的過程,就是讓那些「暗物質」走到明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你獲得重新審視它的空間,獲得新的選擇生活方式的自由。
這,就是創傷修復的過程,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心靈「成長」的過程。
跟憤怒、恐懼、失望一樣,「恨」是一種客觀的情緒,它本身沒有問題,也 並不意味著你會做出過激的事 。如何看待這種「恨」,「恨」之後做什麽,才影響了我們生活的走向。
讓自己過得更好
,而不是陷入指責和傷害的輪回,這是「責備你的家庭」的意義。
02、不被愛的洞自己也可以補
心理創傷治療大師 範德考克 在【身體從未忘記】一書中曾經講過一個概念:雙重意識系統。神經科學研究發現, 我們的自我有兩種意識 ,它們負責兩種完全不同的工作:
第一個意識系統負責講述給公眾聽的故事,直接清晰,有條理,像一本自傳,可以很快被大多數人理解。
另一個意識系統是基於我們的生理感受發揮作用的,負責記錄我們的真實體驗,它更跳躍、更復雜,承載更多的細節,指向更本能的情緒。
大多數時候,我們扮演著各種社會角色,比如職員、管理者、子女、朋友,啟用的都是第一個系統,這能讓別人更高效地理解我們。
而回憶童年傷痛,則需要我們開啟第二個系統,跟那些長期被忽視的感受重新產生連結。
下面是一些具體可操作的方法:
1.選擇合適的物件和環境
「合適」的意思是指,你在對方面前是感到安全和舒服的,你可以自由表達任何「不好」的感受,而不會受到評判。
一個合格的咨詢師當然是很好的選擇,藝術也可以作為對話的物件。在音樂、舞蹈和繪畫中,你會學著尊重自己的情緒,而不是趕走它。
寫作是一種被證明非常有效的方式,透過書寫自己的感受和經歷,重新理解自己,「療愈」就發生了。 (不知道如何下筆,可以參考第3條)
2.不要陷入對痛苦的比較
你也許會糾結:這算得上傷害嗎?這個痛苦是不是太值得一提了?是不是只有我會這樣?
請告訴自己:痛苦不是用來比較的,只要你感受到了,它就是真實存在的。
哪怕世界上只有你一個人覺得不舒服,但你就是不舒服,你需要尊重自己的感覺。
誠實地面對它們就好。
3.自由書寫
透過持續的書寫,你會重現創傷發生的場景,也獲取了一種重新理解自己、賦予經歷意義的能力。
相信讀到這裏的你,一定可以理解:「恨」本身不是目的,我們想透過這篇文章做到的,是在密不透風的親子關系中,創造一點可以有不同聲音的空間,給大家一個可以容納情緒的容器。
讓自己跟創傷,保持一點心理距離。當它們被妥善地安置了,就不會傷害你了。
你可以大踏步地往前走,更勇敢,更輕盈。
或許你還想看:
如何看待電視劇【女心理師】中的討好型人格的案例?
如何克服自卑?
能原諒傷害你的人嗎?
解讀親密關系的百科全書,用科學的方法揭秘親密關系 加入【親密關系】讀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