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對於環境工程專業大量轉行的現象怎麽看?

2017-02-18知識

好多小夥伴在評論和私信中表示看了我的回答很絕望,於是我就反思自己是不是把話說的太重了,回來添加一些「我們應該怎麽辦」,詳見回答的末尾。


==============20170219原答案==============


我將從社會網絡、要素分配、制度建設、人才培養等角度分(xia)析(che)為什麽對於環境專業本科生而言,春天永遠不會到來。


環境專業的學生大量轉行對於我這種剛經歷過就業季的悲劇環境小碩而言,無疑是體會最深刻的事情之一。題主在北京某普通211環境學院,我們專業全班不到30個學生,9個選擇繼續讀博士,女生大多數轉行當人力資源或者中學教師,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奔波於各類環境行業的招聘會中謀求一碗飯吃,至今只有四五個成功簽約的。 從表象上來說,環境專業應屆生收入低、工作不穩定、經常需要加班、工作條件不好等是導致大量轉行的主要原因。 普通一點的環境專業碩士的入職月薪在4000-6000,混的特別好的進入北控中節能等大牌能到8000,戶口基本不保證有,加班畫圖,時常要去現場(汙水處理廠、垃圾焚燒廠、汙泥堆肥場沒有一個環境好的),相比於金融、CS等行業應屆生動輒上萬乃至幾萬的月薪,大家轉行是可以理解的。


接下來扯一扯為啥我們這一行這麽不賺錢,導致大家紛紛跳槽。


首先從最宏觀角度(社會網絡)看, 環境行業在社會中註定不能成為核心節點行業,因此無論政府再怎麽推環保,行業本身也難以獲得超額利潤 。社會學裏面有一種觀點,認為處於社會網絡核心節點中的人,會更容易獲得更多的資源。由於人總是傾向於和更多的別人連結,所以每個人都希望連結到連結有更多人的節點上去,而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與核心節點的人相連,在這些位置會形成結構洞這樣的東西,到最極端的情況社會網絡中大部份人都需要透過填補了結構洞的那個人來獲得生存資源。把這個理論用在行業上,金融等行業其實就充當了行業網絡結構中核心節點,所有的行業想要發展壯大都必須透過金融行業來獲得資本,所以這個行業永遠都不會混得太差,大家總是有求於你。而 環境行業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只是一個「錦上添花,讓生活更美好」的行業,並沒有滿足解決其他人發展核心需求的能力,因此沒有人會主動給你送錢來 ,結果就是,在不存在過多幹預的前提下,無論這一行業再怎麽發達,也只是賺取「平均利潤」。


第二從要素分配角度來看, 一方面環境行業當前沒有參加破壞性要素分配的條件,另一方面勞動(特指應屆生的勞動)並非為本行業發展做出貢獻的核心要素,因此沒有與其他要素瓜分利潤的的討價還價條件 。最近在重溫李曉鵬博士幾年前的【這個國家會好嗎】,書中對破壞性要素分配的解釋就是, 如果一種要素可以以低廉的成本給別的要素造成極大的損失,那麽他就可以參與到破壞性要素分配中去,獲得超出自己實際貢獻大小的收入 。比如說強盜買一把刀子就可以給別人帶來很大傷害,因此受害者理性的做法就是破財消災,又如銀行家可以以很小的成本拒絕貸款給某個企業,但這筆貸款對於企業而言可能是生死攸關的,所以企業就需要付出額外的成本來「討好」銀行家,那麽銀行家就因此獲得了超出自己貢獻的利潤。環境領域有沒有可能獲得這種參與破壞性要素分配的條件呢?如果我們的環保法律嚴格到了COD超排5%就永久關停你的企業或者罰得你傾家蕩產,那這個時候環境保護將會是所有企業家的噩夢,環保行業人士將在短期內賺的盆滿缽滿。但是細細一想,環境行業根本沒有那麽強大的政治力量可以透過類似的法律,因為這種法律將要面臨的是全社會各行各業企業家的反對。所以,從 行業角度看,環境行業無法成為人人都需要的社會網絡核心節點行業,也無法成為人人都懼怕的破壞性生產要素擁有者,因此,這個行業永遠只能賺取平均利潤,就算媒體再怎麽吹噓這是朝陽產業,它都無法像互聯網等一樣大富大貴

再來看要素分配的第二個角度, 勞動對環境行業發展的貢獻少之又少,因此普通從業者只能賺取平均薪金 ,對於我們剛進入這行的學生而言,吸重力不高。註意這裏說的「勞動」是指除了企業家行為和投資行為之外的所有付出,比如老老實實上班、畫設計圖、研發新技術、下工地等。這個角度的意思是說, 中國環保產業目前處於起步階段,民眾的環保意識仍然停留在環保民粹的低階階段,很少願意自掏腰包,因此中國環境產業主要是掙政府的錢,因此推動這個朝陽產業發展的主要是在「有門路」的人和敢闖敢拼敢跑馬圈地的企業家,而非踏踏實實付出簡單體力腦力勞動的普通從業者

許多人很有共鳴的一點就是,我們目前招投標依舊是很多走形式,由於處理技術和成本差距並不太大,因此實際影響招標結果的就往往是其他方面的因素,於是這就要求企業抓緊跑馬圈地。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水環境行業有一家企業叫碧水源,這個企業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母公司提供技術支持,然後在全國各地爆炸式地建立子公司,因此成為現在發展速度最快的水行業企業之一。為啥選擇這種模式而非深耕模式呢?跑馬圈地唄,市場迅速膨脹,必須搶先在各地方政府建立勢力,這種諸侯式的發展模式需要兩種人,一種是在中央政府中有影響力、支撐其在全國範圍內橫向擴張的,一種是在地方政府中有影響力、支撐其在某一個地方縱向擴張的,而新技術的研發往往只是成為一種企業和地方政府都需要的噱頭而已,不需要那麽多人,也不需要開那麽高的薪水。 總結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一是中國對環保要求還很低,國外許多技術可以直接拿來用,不需要我們本土的環保從業者太多工作,二是中國環保行業現在的發展階段更需要的是政治關系和跑馬圈地能力等生產要素,因此,行業的利潤並不能進入普通從業者腰包中


第三從制度建設角度,我們可以把一個行業比喻成一個大木桶,桶裏的水能否從從業者這個洞裏流出來,要看桶的其他地方有沒有孔洞,孔洞大不大。這個比喻的實際意義是,既然能偽造環境監測數據,為什麽要花錢雇環境專業的人來治理呢?既然能從環評角度施加影響,為什麽要在專案之前做那麽多環保設計呢?既然能在招標之前就拿下這一標,為什麽要費時費力地最佳化方案呢?因此,就是因為我們的監督制度還不完善,有許多空隙和漏洞可以鉆,所以錢往往從這些漏洞中溜走了,許多普通從業者並不能賺到多少。可喜的是, 隨著反腐力度的增大,制度建設角度的漏洞會越來越少,在可預見的未來,利潤將不像現在這樣從「尋租」方面溜走,而是真正地流向踏實幹活的從業者手中


第四從人才培養角度, 環境行業真是人才過剩啊,是個學校就能開環境專業,絕大多數理工科生都可以調劑到環境專業,且環境專業絕大多數也都是調劑進來的,導致本專業學生數量過剩,但學生質素卻提不上去 。這裏真心想吐槽一下大學裏環境專業的教育方式,真是一邊造夢,一邊想保證就業率。答主大一入學時院長就在大會上說,「我們的行業是朝陽產業,祖國的未來需要你,同時我們學習本專業全國第一,你們就業不用愁!」說的我們大家集體潮吹,感覺前程似錦,美好的明天簡直就是欽定。結果到了大三大四,四五門課的任課教授(都是學院中層以上的領導)都在講課時忽悠,「去設計院和研究所不如去水廠當廠長,我們有誌之士要從基層幹起,一點一點做好本職工作,最後當上水廠廠長」。於是答主還滿腔熱血地跑了好多水廠考察,結果被嘲笑,「哈工大給排水來我們廠裏上班?我們只需要專科生就足夠了!」後來我才意識到,這其實是就業率的陷阱,因為人才過剩,所以專科生能幹的活兒也能招到本科生,本科生能幹的活兒也必須研究生學歷,碩士能幹的也只招博士,為了保證就業率,只能忽悠大家從基層做起了。總之, 低端人才過剩,高端人才不足,而需求只有那麽點兒,待遇肯定上不去,不逼得大家轉行才怪


============最後總結============

以下4個原因(由宏觀到微觀)導致環境工程專業找工作收入低、待遇差、工作累,因此大家往往傾向於轉行:

1. 環境行業既無法成為社會核心專業,也無法成為有掠奪性的行業,因此沒有超額利潤;

2. 環境行業在中國處在起步階段,其發展依賴政府而非市場,對資本和政治公關能力的需求勝過技術需求,因此短期內普通從業人員只能掙個辛苦錢,但長遠看來過個幾十年,市場發達了之後可能會好轉;

3. 環境行業發展需要與反腐等制度建設相匹配才能保住自己的利潤,當前我們條件尚不充足,但相信未來會好一些;

4. 環境專業人才過剩導致競爭激烈,因此普通從業者待遇低。


總之, 我相信環境保護是個朝陽產業,未來環保會很重要,但我不同意把朝陽產業與高收入簡單劃等號,更何況是一個已經「朝陽」了至少20年還未進入」如日中天「的行業,大家對未來的預期是理性的,美、英、日等已開發國家從開始重視環保到環保行業成熟差不多用了半個世紀的時間,縱使我們靠著後發優勢彎道超車,理性的選擇也不會是把賭註押在20年以後


以上。


==============20170223新增==============

原答案討論了為什麽環境工程專業的春天永遠不會到來,現在討論一下身為環境專業一員應該如何自救,本節討論僅針對應屆生就業。也有人批評說你們非要在北上廣,非要追求一開始就高薪,一點都不吃苦一點都不長遠。我認為,大家都是貧苦家庭出身(否則也不會學環境了),面對著結婚、買房等壓力,很難不追求一個好的起步的,我的夢想不僅僅是我的夢想,很多時候也是家族的夢想、老婆孩子的夢想的結晶,所以,不論在哪兒工作、不論追求什麽樣的薪水,都是可以理解的。


按照難度由小到大分別是 本行業深入挖掘、跨行業追求廣博、換行業從頭開始 。其實這三種方式大小不分伯仲,因人而異,只不過對於大部份人而言,從小到大通常是如此而已,所以請不要拘泥於我的語言表述。


1. 本行業深入挖掘有兩條主要道路,第一是深造,也就是讀完本科讀碩士,讀完碩士讀博士;第二是考證,也就是考註冊環保工程師、註冊給排水器材工程師、註冊環評師等 。深造這條路的優點是「可以」報的崗位多了,典型代表是大學教師、環保部許多崗位都要求有博士學歷。缺點是第一是很費時間,而時間是最稀缺的,沒有時間就沒有了很多機會,以北京為例,一旦博士延期,畢業時超過落戶年齡,就無緣北京戶口了;第二缺點是讀完博士有時反而不如碩士好就業,因為你自己不屑於去適合碩士的崗位,而許多崗位也不敢收一個博士(因為更容易跳槽)。 概括來說,不考慮留校以及考公務員的話,博士比碩士的優勢,遠不如碩士比本科的優勢大

考證的優點是可以給收入提升一個大台階,缺點是絕大多數要求工作經歷 ,因此對於應屆生求職而言幾乎是毫無用處。但是也有折中辦法,就是先考基礎知識,就業之後再考專業知識。對此,題主曾想涉足,買了註冊給排水的基礎知識書,發現全是枯燥的數理化,就放棄了。不予置評。

概括說來,深入挖掘就意味著把自己更緊密地捆綁在環境這條路上,對於雇主而言,你透露出了對這個專業更強的認可度和歸屬感,更容易穩定地幹下去,因此可能會容易應聘;但對於自身而言,卻要付出更多時間,並且承擔更多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內的風險。適用於真心熱愛環保事業的人,不適合本身就是調劑來的,專業認可度不高的人。


2. 跨行業追求廣博是我認為最好的途徑,原因有二,首先,環境類本身就是一個十分綜合的專業,既然本身我們就有博而不精的傾向,索性就把博而不精做到極致,沒準兒反倒是做出了特色;其次,現在各行各業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旺盛,跨專業追求廣博也算是符合人才市場需求 。然而世間360行,究竟跨哪一行呢?這取決於愛好、需求和競爭力,愛好我不想多說,單從需求和競爭力角度稍作分析,以下全都是根據答主的親身經歷歸納出來的情形,僅供參考。

情形一,現在水廠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而擅長設計自控系統的一半都是自動化等專業科班出身,對水處理一知半解甚至一點兒不懂,但 如果你既懂給排水又玩得來自控,是不是競爭力就出來了? 那麽為了搞這個,你是不是就可以報名一個搞自控的導師,期間把電氣自控機械類的課程學一學,然後積極參加各類設計大賽闖出個名堂,最終借此順利從茫茫應屆生中脫穎而出呢?

情形二,現在環保類NGO越來越受重視,這些機構通常對英語水平、寫作水平、實習經歷比較看重,如果你未來想進入環保NGO工作,是不是就可以在讀研期間找機會溜出去參加保護某地水源地的調研呢?或者,到一些環保公益訴訟的律師事務所實習,親身經歷一些環保訴訟,了解環保法及其中國特色, 把自己打造成為比環境工程專業學生更懂環保法,比環保法學專業學生更懂環保工藝的特色學生 呢?

情形三,環境類企業通常都需要做專案,然而推進專案的能力絕不僅包含酒量,其他很多能力都能夠用的上,比如寫標書的能力,比如與甲方或乙方溝通的能力等。如果你想去環保類企業往專案經理方向發展,是不是可以 讀研期間找實習跟進專案,鍛煉自己寫標書的能力、跟甲方或乙方協商的能力 ?舉個親身經歷的例子,你們公司接了一個縣長工程,本任縣長為了政績催著趕著推一個水廠專案,你們做完設計準備施工的時候縣長突然一拍腦袋來了新想法,要你們改工藝,應該如何跟他們協商?協商了半年剛協商好,縣長高升,新縣長對本專案很不感冒,你又如何去協商?我相信在 讀研期間有一次這樣的經歷,就會大大提升你handle復雜市場狀況的能力,那麽你就足以比別的環境工程應屆生多50%的勝算 了。

情形四,環境保護是個投資熱點,政府每推出一個新政策就會激起一段時間的投資熱潮,那麽投資的前、中、後期都需要什麽,是否可以在這方面下功夫呢?當然可以!投資前需要做大量的行研,行研需要對環境政策足夠的敏感,需要有過這方面的研究經歷,為此,你是不是可以 到政府部門或者企業的行研部門實習,針對環境的某一個細分產業寫一份5萬字的報告 ?為了順應這個時代裏「數據也是生產力」的特點,是不是可以 苦練SPSS、Stata、Eviews等中d 一個,鍛煉自己扒數據、處理數據、運用數據說服人的能力 ?是不是也可以學一門Python等程式語言,可以自己編程式來扒數據?到了投資中期和後期,需要有紮實的經濟金融基礎,雖然你不是經濟類專業科班出身,但是否可以 自學考一些證券從業資格證、會計從業資格證等證書 ,借此學習這方面的知識呢?

總之,相比直接轉行的風險,跨行可以避免丟掉自己的老本行,從而把風險控制在最小。跨行的可選擇性更多,透過將自身與當前潮流的技能(金融、數據分析、編程、法律)繫結在一起,一步一步把自己擴張成為一個極富有競爭力的人。最重要的是,嚴格來說你的競爭者既非環境本行業的人,也非跨行目標行業的人,而是與你一樣為數不多的跨行業者,只要你跑贏了他們,就基本打贏了應屆生就業這場仗。


3. 換行業從頭開始,也就是轉行,優點是可以脫胎換骨,把當年選專業時腦子裏進的水全都倒出來。缺點有三,首先,你無法保證自己進的那行就比環境行業好;其次,換一個行業就意味著你這幾年學的大多數都白費了;最後,很少有人能脫產學習,也很少能投入比目標行業從業者更多的精力,所以很可能最終原行業和新行業都是半吊子。 換行業來說,最短平快的是轉碼農,薪金上漲速度堪比母豬長膘,報培訓班學幾個月即可出欄,一年後月薪的零頭都比環境專業高,多麽可怕,答主好幾個本科同學都走上了這條道路,短時間內即可實作單車升級電動車,摩托車升級小汽車,小汽車升級越野車的轉變。除了轉碼農,其他道路也都可以轉,比如答主課題組內的好幾個女生轉了人力資源或者中學教師,答主本人是轉了經濟,當然過程要艱難的多,不再贅述。


==============再次總結==============

為了打贏應屆生就業這場仗,至少有3種思維可以幫助我們,這三種各有優劣:

1. 本專業深入挖掘,將自己所有的未來賭在環境行業,優點是獲得了在本行業的更強競爭力,缺點是存在賭輸的可能。適合真心熱愛環境專業,意欲從事科研、教職、公務員及事業單位、設計院等的人。

2. 跨專業追求廣博,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裏,優點是靈活又穩當,永遠跟隨時代走,缺點是,相對於另外兩種思路可以埋頭苦幹,本思路要求用一顆清醒的頭腦時常張望形勢,偶有不慎,可能導致科技樹點歪,賠了夫人又折兵,是最累心的方向。適合真心熱愛環境行業,性格比較靈活變通,意欲從事環境行業研究、環保投資、環保NGO、環境訴訟、環保企業的專案等的人。

3. 換行業從頭開始,徹底跳出環境專業,優點是脫胎換骨,缺點是轉行難度大、很辛苦、容易轉錯行。適合對環境專業無愛,或者因為經濟原因需要轉行的人。


總之,努力去想,努力去做,環境專業還是可以混口飯吃的。但是思維懶惰,或眼高手低,導致缺乏核心競爭力,就很尷尬了……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