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心理咨詢的原則為什麽是「不求不助」?

2021-03-01知識

這個問題我想從四個方面回答:

  1. 首先是對自主權的尊重
  2. 與心理咨詢的代價有關
  3. 與心理障礙的定義有關
  4. 與臨床實踐有關

1. 首先是對自主權的尊重

雖然在人類歷史上一直存在各種心靈療愈的實踐,然而嚴格意義上的心理咨詢是現代社會的產物。

而現代社會的一項基本原則,就是尊重人的自主權(autonomy), 也就是說大家普遍認為思維健全的成年人,擁有在充分知情的情況下做出關於自身決定的權力。

這個話說起來有點抽象,舉個栗子:

一個父親為了彩禮,不顧女兒的反對,硬要把她嫁給了某個男人。

你看到這個例子會不會覺得這個父親憑什麽決定女兒的人生?這就是自主權。

再比如說,一個理發師在地鐵上看到某人發型極其難看,於是在未與對方商議的情況下,強行為其修剪。

你會不會覺得,即便這個理發師真的提升了對方的顏值,其行為也是不尊重人的?這就是自主權。

心理咨詢中有沒有強制進行的呢?也是有的。

比如某人危及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安全(比如自殺、他殺的傾向),或者心理癥狀嚴重到這人無法照顧自己的基本生理需求,為了保全人的生命安全,有時候會不顧其意願,對其進行藥物和心理的幹預。

再比如,美國的法庭有時候會要求罪犯進行一段時間的心理治療,如果罪犯不遵從,就要加重刑罰。當然,這些是極端情況下的例外。

2. 與心理咨詢的代價有關

心理咨詢往往意味著要來訪者突破舒適圈,做出實際的改變。

這意味著來訪者可能要承受焦慮、不適等負面感覺,要承受自身變化後周邊人的反應,要承受每月幾百或者幾千元的經濟壓力,以及(在極少數情況下)治療無效的風險。

這些都是心理咨詢的潛在代價。

如果把這些代價強加在別人身上,來訪者可能會在承受這些代價的時候心中構築起厚厚的防禦,乃至心生怨恨。

這種情況在法庭強制的治療中時常出現,咨詢師有時候甚至會被視作是當權者派來給ta洗腦的走狗,是很難達成效果的。

在實踐中,有時候著急的父母會把不願改變的青少年強行送來咨詢(因為社會只給予未成年人有限的自主權),這會給咨詢帶來很大的阻礙,對於咨詢師來說是很大的挑戰。

(稍微提一句,新聞上出現某些使用毆打、電療手段的「矯正機構」,這馬戲團訓練動物的路子,與心理咨詢沒有什麽關系。)

3. 與心理障礙的定義有關

與身體疾病不同,許多心理障礙很難找到客觀可測量的標準。

那麽什麽是心理障礙?是否跟別人不同就是心理有問題呢?在我的實踐中,我會按照兩個基本的標準來回答這個問題:

1)是否存在主觀痛苦;2)是否存在日常功能損害。

主觀痛苦應該很好理解。

稍微解釋下日常功能損害:它的意思是,你是否能夠完成日常的生活、工作、學習任務,並且達到一個能夠讓你滿意的水平?

要註意,這裏的兩條標準都是很主觀的,比如說張三平時看上去悶悶的,總是不太開心的樣子,ta當快遞員,但是因為做事慢吞吞單子接的比別人少。

雖然外人看起來,張三可能有抑郁癥(心境低落,工作能力受影響),但張三自己覺得這樣的日子很平靜,快遞少送點壓力小,錢夠花就行了(主觀上不痛苦,對自己的功能水平滿意)。

我們就不能稱之為心理障礙,只能說張三的人格特質比較佛系。

所以有的人看上去有點怪怪的,但卻不求助,有可能人家只是某種人格特質,並沒有心理障礙。

4. 與臨床實踐有關

前面提到過,心理咨詢往往意味著改變。而改變並不是輕易就會發生的。

上世紀九十年代,兩位心理學家Carlo C. DiClemente 和J.O. Prochaska提出了改變的五階段論:

包括 前考慮期 (precontemplation;當事人自己不打算做出改變,甚至可能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存在),

考慮期 (contemplation;當事人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存在,但還沒有決心做出改變),

決定期 (determination;當事人意識到改變的必要性,決心付諸行動),

實踐期 (action;在行動中做出改變),

維持期 (maintenance; 維持改變的成果,避免重蹈覆轍)。

在我的工作中,遇到的最多的是考慮期和決定期的來訪者。這些人往往已經充分認識到了問題,並已經作了一些改變的嘗試。

當他們來求助咨詢的時候,有時候已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狀態,咨詢就可以很快進入狀態,對問題進行敞開、深入的探討。

有時候來訪者對於問題的考慮已經非常成熟,稍作探討就有「茅塞頓開」「豁然開朗」的感覺。看似好像是咨詢師水平高超一針見血,其實沒有來訪者內部的準備,再犀利的分析也是紮不透的。

反過來說,當一個人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前考慮期),或者剛剛開始意識到問題(考慮期的初期階段)。Ta對於是否需要改變還存在疑惑,還沒有準備好付出情感、精力、金錢的代價去做出改變。

這個時候咨詢師貿然前去非要給人提供幫助,往往不會有很好的結果。

一種可能是來訪者感到自己的自主選擇權力受到威脅,拒絕並逃離心理咨詢。

另一種可能是來訪者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半信半疑地進入咨詢,結果進入不了狀態(比如說反復討論問題是否存在,覺得不安全無法敞開,一兩次咨詢過後就下結論說咨詢沒有用等等),無法達到咨詢效果,反而損害來訪者對心理咨詢的信心。

因此,從實踐角度來看,在來訪者下定決心求助之前,貿然提供幫助,在臨床上是不利的。

壹心理咨詢,致力於為全球使用者提供可信賴的心理咨詢服務。以嚴苛標準篩選出500多名符合壹心理標準的咨詢師,為14個國家地區的使用者提供個人成長、婚姻情感以及心理健康等方向的心理咨詢服務。目前,超過50萬次心理咨詢在壹心理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