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問題的人屬於腦洞開啟,在不考慮可實作性(比如技術問題)時考慮倫理和哲學是沒有必要的,更別說市場了。我的觀點是有些腦洞不是瓶頸而是無法實作,具有不可達性。
機器人(robot)並不一定是人形的。發明人形機器人是為了參考人類優質的機構設計,完成簡單重復性的工作。
人形機器人要做成仿人的皮膚,仿人的柔韌性的身體是具有可達性的。或許五十年後可以實作。不過請參考複制技術,當年05年複制技術導致人們需要討論倫理問題。但由於市場沒有繼續推動等原因現在並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有時候倫理問題只是風口來的時候熱炒,當風頭過去了,大家都不做或者很少有人做時,技術並不是想當然的推進。
在精神層面,比如人工智能在互聯網上的套用。個人認為具有不可達性,無法實作機器人和人進行深層次的互動。機器人或者人工智能程式可以做到有情感的管家、秘書,但不是有情感的心裏醫生。機器人要想完全模仿人類的思維,就必須依賴心理學的發展。正如十年前仿生技術遇到的問題,生物學跟不上電腦技術發展,仿生技術取得進步不會像電腦那樣快,自然整個社會資源就會轉移,仿生技術就更不會快速發展。
現在所謂的機器人和人聊天完全采用模型樹+大數據的方式,連深度學習都不用。都是在淺層次的交流上,很難深入,要麽就是答非所問。
我們對自身的情感都不理解,很難做出超越自身情感的東西。人類發明工具,汽車,機器人,是因為我們知道自己不擅長什麽,對應的發明工具彌補短板。人類天性不喜歡簡單重復性工作,長時間穩定性也差,所以才發明了機器等各種工具提高生產力。
科技無法替代人類的感情,無法代替子女的親情。就算我發明出來的養老陪護機器人本身能夠逗老人開心,可以給老人播放更多的資訊,但我認為老人最需要的還是子女的關懷,所有的科技最終落實到人文關懷上。
希望未來有東西代替人類感情的朋友,可以腦補下未來是希望身邊都是聽話的善解人意的但是沒有自由意誌的機器人陪自己老去還是希望每天都能和真實的人交流呢。至少我觀察到,當年我的祖父輩開始時天天看電視很新奇很開心,後來也膩了寂寞了。
在人類沒有對自己的情感研究清楚前,是不可能做出代替人類情感的機器人。但是我們確實能做出來善解人意的和逗你開心的機器人。
請註意,我們發明了美女直播,約炮軟件,我們想約就約,想花錢約就花錢約,但約多了的人告訴我自己越來越寂寞,為什麽?人性是非常復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