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詢師也只是人而已,正常人怕什麽,咨詢師就怕什麽。
怕窮,怕累,怕被打,怕生病,怕房貸斷供,怕【海賊王】看不到終集……
而題主的問題,其實是來訪者問出的,並且還是個教育方向的兒童咨詢。
那麽問題就有意思了。
一位資歷深厚的督導師跟我說過:來訪者遇到的問題本身不是重點,重點是他和這個問題之間是什麽關系?
那麽,這個孩子為什麽想知道咨詢師害怕的東西?
並且,他盯了咨詢師足足60秒,才問出這個問題,代表著他思慮再三,這個問題對他非常重要。
怕,就是恐懼。
他想了解咨詢師的恐懼?
或者說,他希望以「恐懼」為話題,和咨詢師進行一些深層次的交流?
這代表著,他的生活中,存在著一樣他很害怕的東西,很恐懼的東西,引發了他的焦慮。
並且,他應該是從未和人傾訴過,一直隱藏在心裏,以至於焦慮長期被壓抑,形成了第二重焦慮。
所以,是他想了解咨詢師的恐懼嗎?
不,他想要的,是咨詢師了解他的恐懼。
被了解,並被理解,並與之共情。
這就是孩子透過這個問題想表達的訴求。
那麽這裏,我們就可以輕易窺見他家庭的親子關系現狀: 父母對孩子關心,但不關註。
關心,是因為父母願意花錢去給孩子做心理咨詢,代表他們希望孩子能夠健康成長。
不關註,是因為孩子內心積壓的焦慮,本能會向父母傾訴。但是父母並不一定在意孩子的「童言童語」,就會導致孩子感覺自己被忽視,從而對父母失望,失去信任,不願意再吐露心聲。
這個孩子究竟恐懼什麽,其實並不重要。
他想要表達自己隱藏的恐懼,並且能不被輕描淡寫地忽視,可以得到安撫的這一份訴求和心情,才是重點。
那麽,是不是咨詢師給他這一份重視,就可以了呢?
非也。
咨詢師不可以,也不可能直接解決來訪者的問題。
因為來訪者的情感寄托並不在咨詢師身上,如果在,那就需要咨詢師逐步處理來訪者的移情。
沈迷於被來訪者信任,享受來訪者的移情,並認為自己可以處理來訪者問題的咨詢師, 都是不合格的。
最終,來訪者的一切訴求,還是要指向他自己生活中真正寄托了他的情感,被他愛著的那個人,
對於這個孩子來說,他情感的寄托,自然是在父母。
讓父母了解並理解孩子的心情,讓父母從「關心孩子」轉變為「關心且關註孩子」,讓孩子感覺到自己不再被忽略,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切實的、體貼的愛。
這個過程中,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了,他們自己就會解決自己的問題,並不需要咨詢師多插手。
最後,正式以 咨詢師的身份 回答題主的問題:
咨詢師真正害怕的,是在來訪者一次一次地咨詢後,尋遍他的世界,都找不到愛他的,可以寄托他情感的,和他一起解決問題的人。
咨詢師只能建立一份移情和被移情的關系,暫時拉住他的狀態,讓他不要往下掉。
但這份關系是虛假的,它不過是靠咨詢費維持的,既不真實,也不現實,無法幫助來訪者真正獲得內心的滿足。
終究有一天,關系會破裂。
咨詢師只能眼睜睜看著來訪者孤獨地回到現實中,猶如那一天,他孤獨地過來咨詢一樣。
我是 @文子
一只可愛的心理咨詢師。
用樸實的語言解讀精彩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