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博士學歷「稀缺」光環褪去,壓力不減,入學後發現自己不適合讀博該如何及時止損?還有哪些出路?

2024-12-04心靈

博士退學並不是逃兵,而是勇士。

讓一個人去質疑,甚至徹底推翻自己所做的決定,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因為這種行為類似於對於自己過去一段時間內的汗水的全盤否定。

能拿到博士offer的人,無論如何都是有兩把刷子的人。

如果是直博的,那麽學校一般不差,自己成績也很不錯,本科期間就能做到讓導師覺得很好用,這就是一種能力;還有碩博連讀的,很差的本科考研後讀博,國外讀博的,甚至我舉個極端的例子,自費讀海外博士的,這其實也代表了一種能力,鈔能力其實是一種很罕見的能力。

可以說,你能坐在博士生辦公室,就代表了你已經算是有一定實力的人。

那麽在這種背景下,能做出放棄讀博的選擇,我是很佩服的。

因為事實上,幾乎所有讀博的人,在長達3-8年的讀博過程中,總會有那麽幾次想要放棄,但是絕大多數人都會讓自己忍忍,最後帶著一身疾病畢業的人並不在少數。

但是博士退學畢竟是一個需要慎重考量的抉擇,其實在最後退學前,我覺得除了自我反思適不適合意外,還得考慮一下導師是否有問題。

因為讀博雖然是一個人的事情,但是其中的重要關節都要跟導師打交道,我有個朋友也是類似的情況,本來要退學了,但是後面換了個導師之後直接煥發新生。

我看過一篇文章,它提到的是the Top 5 Traits of the Worst Advisors,轉譯過來就是 五大最糟糕博士導師特質

5. 小偷

如果你遇到這樣的導師,那就是最糟糕的情況。這種導師會把你的研究成果據為己有,是學術界最毒的那一類人。如果發現這種情況,立刻采取行動,不要猶豫。馬上向系主任或研究生院院長報告。你沒有任何義務忍受這種不公,遠離這種導師才是明智之舉。

4. 前後矛盾、反復無常

這種導師今天告訴你要全力開展實驗,下一周又突然質疑你花在實驗上的時間是否太多。例如,某次會議上他們可能要求你將工作重點放在數據采集上,而下一次會議卻又批評你「怎麽沒有深入分析模型?」
面對這種情況,每次會議結束後都要立刻寫一封簡短的總結郵件,清晰記錄導師的具體要求和建議,作為後續的依據。這封郵件不僅能保護你自己,也能確保你對任務的理解始終準確。當導師反復無常時,你可以直接用郵件中的記錄與他們對話,保持主動權。

3. 負面、虐待型人格,總是打擊你

這種導師充滿負能量,永遠不會給你正面的反饋。他們只會透過貶低和打壓你來彰顯他們的「權威」。如果你不得不與這種導師共事,那就盡量在學校裏找到其他積極的導師來支持你。最重要的是,千萬不要自我貶低。越是退縮,對方只會越得寸進尺。相反,勇敢捍衛自己的學術觀點,往往會讓對方收斂。

2. 永遠找不到人

有些導師名氣很大,總是在外面開會,今天在荷蘭,明天在新加坡。他們的頭銜和名望可能不少,但對你的指導時間卻極其有限。對於這種導師,你必須學會自我管理,找到校園裏那些更容易接觸到的導師作為支持,提前幾個月預約會議,利用郵件、共享文件和影片會議等手段保持聯系。面對「總不在」的導師,你需要充分利用他有限的時間,自己則要更獨立地推進研究。

1. 過於「友好」但缺乏深度

這種導師看起來溫和友善,總是有空,但實際上他們是你學術進步的絆腳石。他們從不提出嚴厲的批評,也不會逼你面對自己的不足或推動你去挑戰極限。這樣的導師很容易讓你陷入舒適區,而不是真正地進步。在中國的學術環境中,學生往往習慣於選擇好說話的導師,但你真正需要的,是能讓你痛苦成長的人,而不是溫水煮青蛙的「好好先生」。學術界不是靠「和氣」取勝的,而是靠毅力和拼搏打出一片天的。

如果你發現你的導師可能是以上這幾種類別的,你可能需要的是換導師,而不是退學。

退學其實並沒有多大的影響,我知道的退學的大多過的不錯,因為很清晰的認識到了自己適合做的和不適合做的,因此之後做的決定大多都更理性和最優。

只不過在最終決定之前,請你減少過度自我反思,在最後看看是不是導師的問題,可能還有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