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每臨大事有靜氣」,如何培養這種靜氣?

2019-08-12心靈

「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麇鹿興於左而目不瞬。」是中國人眼中典型的成大事者姿態。晚清同治、光緒兩位帝皇的老師翁同龢,也講過同樣的話,即「每臨大事有靜氣。

我們現代的生活節奏很快,所以都很浮躁,這種浮躁感體現在生活的各個細節裏,小到講話、表情,再到對事情的「無控制感」。

為何會這樣?

因為大家都很焦慮,又沒有足夠的底氣,所以心裏很慌。一旦心慌,就容易亂去找事情做,讓自己變「充實」,這樣才不至於浪費於浪費生命。

那麽如何才能培養靜氣?

培養靜氣方式一:慢下來

凡是泰然自若的人,他們遇事一般不會心慌,更不會手忙腳亂,更別說急得跳腳。

想要有靜氣,我覺得第一個要素,就是「慢」。

別人找你說話時,你不用著急去找話題,或是回復他們,等自己想好了再慢慢地回答。有些人語速快,是因為聰明,而有些人則是為了讓別人聽不清,以掩蓋自己的邏輯漏洞。所以說話要慢慢講,抑揚頓挫,讓人心生愉悅。

同時一般有氣質的人,他們都不會大驚小怪,猛地擡頭或轉身,一般都是先轉頭,再擡眼。

你去看【黃伯虎點秋香】裏的回眸一下,不管是秋香還是如花,他們都是先轉身再擡眼,最後再有微笑,整個鏡頭都是慢的,這就是為了體現出「靜氣」。猶如天神出現,世界都安靜了的設定。

培養靜氣方式二:定則靜

人有靜氣的最重要一個體現就是,眼神要定。很多沒自信的小員工,在和上級談話時,就會出現眼神飄忽不定的情況,這是由於沒自信,沒氣場。

同時由於眼神不定,所以他們會做其他很多小動作,來舒緩自己的不安羞怯感,比如頻繁撩頭發,磨耳朵,抖腳,用手摸臉等。這些小動作多了,就算你的面容再怎麽端莊大氣,都會讓人察覺到「怯感」。

而有靜氣的人,他們基本上不會有小動作,說話對視就坦然地對視,吃飯就專心吃飯,一心只做一件事。

要養成有靜氣的習慣,則需要強制地控制自己,有意識地不做小動作,即使內心再焦灼,也不要做小動作來分散註意力,如老僧入定般,做眼前的一件事。

這裏有一個捷徑,可以告訴大家,就是盡量培養讀書、寫字、畫畫等愛好,當你沈浸於心流時,一個人的靜氣最盛,也就是定力最強之時。

培養靜氣的方法三:慧則靜

李漁在【閑情偶寄】中描述過這樣一個場景:

李漁春天出遊時,剛好偶遇了一場春雨,於是急急忙忙跑到集市的屋檐下躲雨。其他人都在抱怨這雨下得不是時候,邊說邊抖動衣裙上的雨水。唯獨一位婦人不發一言,手上也沒任何動作。

過了一會兒,雨停了,紛紛走出屋檐,婦人還是站在屋檐下。沒料到雨很快又下了下來,眾人又再度回來,重復剛才的抱怨。原來婦人早看出了雨還會在下,但她沒有絲毫得意之色,只是在那兒靜待雨停。

可見,一個人如果眼神、儀態、話語間,能帶一分靜氣,多半是源於內心的修煉和積累。他們用智慧來判斷局勢,而心有靜氣,又讓他們生出智慧,這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並非只學皮毛,就能有靜氣。

如果對我的回答感興趣,請幫忙關註、點贊、收藏或轉發,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