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有哪些你覺得是人間絕句的詩詞?

2020-02-22心靈

謹以此篇,向蘇東坡致敬!

如果你喜歡蘇軾,可以看看這個回答。

如果你還沒有喜歡上蘇軾,那麽不妨也看一看這個回答。

未曾相遇,有幸相逢。祝看到這個回答的你幸福啊!

如果覺得太長,一時看不完,可以先碼住以後再來看,但是收藏了的朋友可不可以也順手點個贊呀?你們的贊就是對我的鼓勵啊,如果你也喜歡文學,那麽要不要點個關註交個朋友啊?

浮生萬千,幸會矣!

宋代文人有強烈的結盟思想,幾乎每個時期都出現了領導風氣的文壇盟主。不同時期的盟主之間還存在著類似禪門宗祖衣缽相傳的繼承關系。

在歐陽修主盟文壇時,他就明確表示把將來領導文壇的責任交付給年輕的蘇軾,並預言蘇軾的成就將超過自己。

蘇軾對此當仁不讓,他後來對門人宣稱:

"方令太平之盛,文士輩出,要使一時之文有所宗主。昔歐陽文忠常以是任與某,故不敢不勉。異時文章盟主,責在諸君,亦如文忠之付授也。"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北宋文學出現了一浪高於一浪的發展趨勢。蘇軾沒有辜負歐陽修的期望,宋文、宋詩和宋詞都在他手中達到了高峰。所以當後人說到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時,會不約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蘇東坡的身上。

宋有蘇軾,乃宋之幸。

蘇軾繼柳永之後,對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終突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

蘇軾對詞的變革,基於他詩詞一體的詞學觀念和"自成一家"的創作主張。

自晚唐五代以來,詞一直被視為"小道"。而蘇軾認為詩詞同源,詞乃「詩之苗裔」,詩詞的藝術本質和表現功能是一致的,為詞向詩風靠攏、實作詩詞的相互滲透提供了理論據。

而所謂「自是一家」,就是詞品應與人品相符,作詞應如寫詩一樣抒發自我的真性情與人生感受,只有這樣才能「其文如其人。」

蘇軾改革詞體的方向,是擴大詞的功能與開拓詞境。他將傳統的柔情之詞拓展到了豪情之詞,讓詞的表現主體不再囿於情愛。蘇軾大力提倡寫壯詞,欲與柳永、曹元寵分庭抗禮,豪放派由此進入奠基階段。當時學蘇詞的人只有十之一二,學曹柳者有十之七八,但豪放詞派畢竟肇始於此。南宋詞論家王灼說蘇軾作詞「指出上天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自振。」

這個回答主要以蘇詞為主,希望答個比撒哈拉沙漠還要幹的幹貨回答!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臨江仙·夜歸臨臯】

在【臨江仙·夜歸臨臯】一詞中,由於結尾"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兩句所表達的棄官歸隱之念,以至於第二日喧傳子瞻夜作此詞,掛冠服江邊,拿舟長嘯去矣。郡守聞之,驚且懼,以為州失罪人,急命駕往謁。子瞻鼻斯如雷,猶未興也"。

清夜無塵。月色如銀。酒斟時、須滿十分。浮名浮利,虛苦勞神。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

雖抱文章,開口誰親。且陶陶、樂盡天真。幾時歸去,作個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

——【行香子·述懷】

在蘇軾現存的360多首詞作中,"歸"字竟出現了100余次,這是深可玩味的現象。李澤厚先生說:"蘇軾一生並未退隱,也從未真正"歸田,但他透過詩文所表達出來的那種人生空漠之感,卻比前人任何口頭上或事實上的"退隱'、'歸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沈重。因為,蘇軾詩文中所表達出來的這種退隱心緒,已不只是對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種對社會的退避"。

我夢扁舟浮震澤。雪浪搖空千頃白。覺來滿眼是廬山,倚天無數開青壁。此生長接淅。與君同是江南客。夢中遊,覺來清賞,同作飛梭擲。

——【歸朝歡】

全詞氣象宏闊,情致高健,堪稱蘇詞中寫離別的代表之作。這也是我把它列出來的原因。

在上闕,蘇軾寫了與伯固同遊廬山的所見所感。

他這首詞中描繪出的畫面總讓人不由得想起太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青山蔚然深秀,千峰峭峙,拔地參天。震澤夢遊與廬山清賞,虛實交映,相輔相成,給人一種瑰麗多變之感。"雪浪搖空","青壁何天",如此奇麗之景,更是令人神往。

然而正當蘇軾陶醉於這種似夢非夢的自然樂趣之中時,一縷悲涼之感卻襲上心頭,使他又回到了坎坷的現實中來。

「接淅"出自【孟子·萬章下】,說的是孔子之去齊,接淅而行",說孔子去齊國的途中淘米燒飯,不等把米淘完、瀝幹,帶起就走,言其匆速狼狽之狀。"此生長接淅"一句正是蘇軾宦海浮沈的生動對映。

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幹忙。事皆前定,誰弱又誰強。

趁閑身未老,盡放我、些子疏狂。百年裏,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

思量,能幾許,憂愁風雨,一半相妨,又何須,抵死說短論長。

幸對清風皓月,苔茵展、雲幕高張。江南好,千鐘美酒,一曲滿庭芳。

——【滿庭芳】

在本詞中,蘇軾一開始就參照【莊子】中的一個寓言故事,以蔑視的眼光,稱為"蝸角虛名、蠅頭微利"。上闕既是對世俗觀念的奚落,也是對朝堂內部傾軋的厭倦和批判,大有洞悉人生之概。東坡感到人世間名利場的角逐如同夢幻,所以,"且趁閑身未老,須放我、些子疏狂。百年裏,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試圖在醉中不問世事,以求遠禍。"渾"字抒發了以沈醉替換痛苦的悲憤,一個憤世嫉俗而又渴求擺脫塵世羈流的文人形象呼之欲出。

下闕筆鋒一轉,以無際的綠黃、高漲的雲幕,與浩大無窮的宇宙合而為一,求得了內心的寧靜。

結尾"江南好,千鐘美酒,一曲【滿庭芳】一句,情緒練達開朗,充滿了飄逸曠達、超凡脫俗的閑適至樂之情,表明蘇軾終於擺脫了世俗功名的苦海,獲得了精神的超脫與解放。正如有人所說,詩詞固然以"主性情"為主,但是"主議論"的詩詞如能做到"帶情韻以行",同樣可以收到扣人心弦的藝術效果。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

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裏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蘇軾的好友王鞏(字定國)因受蘇軾遭殺身之禍的"烏台詩案"牽連,被貶謫到地處嶺南荒僻之地的賓州。王定國受貶時,其歌妓柔奴毅然隨行到嶺南。元豐六年,王鞏北歸,出柔奴(別名寓娘)為蘇軾勸酒。蘇問及廣南風土,柔奴答以"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聽後,大受感動,作此詞以贊。

本詞的最後一句化用了白居易【初出城留別】中的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種桃杏】中的"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等語。它歌頌了柔奴隨緣自適的曠達與樂觀,同時也寄寓了蘇軾自己的人生態度和處世哲學。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風波】

如果說蘇詞的一大風格是曠達,那麽這首【定風波】可算是個中代表作了。

有人想表現自己亦是曠達之士,便創了一個新詞牌曰【解愁】,蘇軾認為既曰"解愁",顯然還是有愁,把愁先當作一件痛苦之事,然後再想辦法去排解它,這顯然算不上真正的曠達。於是蘇軾反其意而行,另創新牌曰【無愁可解】。

其序中有句雲:"此雖免乎愁,猶有所解也,若夫遊於自然而托於不已,人樂亦樂,人愁亦愁,彼且惡乎解哉?"

瑯然,清圓,誰彈,響空山,無言,惟翁醉中和其天。

月明風露娟娟,人未眠。荷蕢過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賢。

醉翁嘯詠,聲和流泉。

醉翁去後,空有朝吟夜怨。

山有時而童顛,水有時而回川。

思翁無歲年,翁今為飛仙。

此意在人間,試聽徽外三兩弦。

——【醉翁操】

我把這首詞放上來的原因就在於它句式和字聲的搭配非常奇特。開頭四句,"瑯然,清圓,誰彈,響空山。"只有一個仄聲字,其余都是平聲。接著二句亦然。這樣的安排,與此曲所屬宮調有關。同時,上下兩結句作七言拗句,也是特意安排的。故鄭文焯日:"讀此詞,然蘇之深於律可知。"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水龍吟】

在這裏,數碼的妙用傳達出蘇軾的一番惜花傷春之情。至此,楊花的最終歸宿,和蘇軾的一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將詠物抒情的題旨推向高潮。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一句,總收上文,既幹凈利索,又余味無窮。它由眼前的流水,聯想到思婦的淚水;由思婦的點點淚珠,映帶出空中的紛紛楊花,可謂虛中有實,實中見虛。

佳人猶唱醉翁詞,四十三年如電抹。

草頭秋露流珠滑。

三五盈盈還二八。

與余同是識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

此詞是蘇軾五十六歲時懷念恩師歐陽修所作的。

歐陽修因支持範仲淹的政治革新面被貶謫到滁州、揚州、穎州等地,但他能興利除弊,務農節用,曾奏免黃河夫役萬人,用以疏浚穎州境內河道和西湖,使"焦陵下與長淮通",西湖遂"擅東潁之佳名"。因此人民至今仍在懷念他,傳唱他的詞和立祠祭祀,就是最好的說明。蘇軾這次來潁州,上距歐公來此地已四十三年了,歲月流逝,真如電光一閃而過,因此下一句說"四十三年如電抹。"

詞的下片寫月出波心而生的感慨和思念之情。過片言人生如"草頭秋露",明澈圓潤,流轉似珠,卻倏忽而逝。其後的"三五盈盈還二八"是借用了謝靈運【怨曉月賦】中的「昨三五兮既滿,今二八兮將缺。",意思是十五的月亮晶瑩圓滿,而到了二八即十六,月輪就要缺一分了,可見生命短促,人生無常。

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

——【西江月】

蘇軾受佛家思想影響頗深,習慣用佛家的色空觀念看待事物。白居易詩雲"百年隨手過,萬事轉頭空",蘇軾則更進一步認識到"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這種對整體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攜帶某種禪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深深地埋藏著某種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

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

——【西江月】

這首詞明為詠梅,暗為悼亡。

東坡概嘆愛梅的高尚情操已隨著曉雲而成空無,已不再夢見梅花,不象王昌齡夢見梨花雲那樣做同一類的夢了。句中"梨花"即"梨花雲","雲"字承前"曉雲"而來。曉與朝疊韻同義,這句裏的"曉雲",是他小妾朝雲的代稱,透露出了這首詞的主旨所在。

朝雲是懂他的,甘願陪他流放到偏遠之地,可惜終究福薄,在喪子之後自己也溘然長逝。

藍橋何處覓雲英?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南歌子】

"藍橋何處覓雲英"這一問句,借用唐代裴航遇仙女雲英之典故。唐人裴铏所作【傳奇】中,有一篇題作【裴航】的小說,故事離奇曲折,略謂:裴航下第歸,與一仙女同舟,得其所示詩,有雲:"藍橋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嶇上玉清。"及至求橋驛,下道求漿,得遇雲英,雲英,女仙之妹也。裴航歷訪求玉杵、搗藥服食諸曲折,終得結褵而升仙。

蘇軾此詞中所謂"仙村",即指藍橋而言;所謂"夢不成"者,謂神仙飄渺不可求,故有"何處覓雲英"之感嘆。最後蘇軾覺得路邊的溪水也還是有情的,這就是"只有多情水伴人行"了。

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遊人都上十三樓。不羨竹西歌吹、古揚州。

——【南歌子·遊賞】

"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是說蘇軾及其同伴面對湖光山色,盡情聽歌,開懷痛飲。歌女眉頭黛色濃聚,就象遠處蒼翠的山巒;醉後眼波流動,就象湖中的艷艷水波。

接著補敘一筆:"遊人都上十三樓。"意即凡是來遊西湖的人,沒有不上十三樓的,此一動人場面就出現在十三樓上。為了寫出十三樓的觀覽之勝,蘇軾將古揚州的竹西亭拿來比襯:"不羨竹西歌吹古揚州。"這裏說只要一上十三樓,就不會再羨慕古代揚州的竹西亭了。據【輿地紀勝】記載:"揚州竹西亭在北門外五裏",得名於杜牧【題揚州禪智寺】的"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竹西亭為唐時名勝,向為遊人羨慕。本詞寫的就是蘇軾和同伴於十三樓上的遊賞之樂。"

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

水殿風來暗香滿。

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寢,欹枕釵橫鬢亂。

起來攜素手,庭戶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

試問夜如何?

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繩低轉。

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

——【洞仙歌】

這首詞令我驚艷的地方就在於,原來描寫帝王後妃的生活也可以如此清靈空雋,語意高妙。這首詞描寫了五代時後蜀國君與其婦花蕊夫人夏夜在摩河池上納涼的情景,著意刻繪了花蕊夫人姿質與心靈的美好、高潔,結尾一句也表達了蘇軾對時光流逝的深深惋惜和感嘆。

夢中了了醉中醒。

只淵明。

是前生。

走遍人間,依舊卻躬耕。

昨夜東坡春雨足,烏鵲喜,報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鳴。

北山傾。

小溪橫。

南望亭丘,孤秀聳曾城。

都是斜川當日境,吾老矣,寄餘齡。

——【江城子】

首句"夢中了了醉中醒",一反常理,令人拍案叫絕。只有在醉中才清醒,夢中才了然。蘇軾能理解陶淵明飲酒的心情,深知他在夢中或醉中實際上都是清醒的,這是他們的共同處。

"只淵明,是前生。走遍人間,依舊卻躬耕",充滿了辛酸的情感,這種情況又與淵明偶合,人的命運何其相似啊,陶淵明因不滿現實政治而歸田,蘇軾卻以罪人的身份在貶所躬耕,這又是兩人的不同之處。

天涯流落思無窮!既相逢,卻匆匆。攜手佳人,和淚折殘紅。為問東風余幾許?春縱在,與誰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歸鴻,去吳中。回首彭城,清泗與淮通。欲寄相思千點淚,流不到,楚江東。

——【江城子·別徐州】

本詞大有「人生長恨水長東」之意,感情沈痛悵惘,令人斷腸。

蘇軾外任多年,類同飄萍,自視為天涯流落之人。他在徐州僅兩年,又要調往湖州,南北輾轉,更添了他的天涯流落羈旅漂泊之感。

多情多感仍多病,

多景樓中。

尊酒相逢,

樂事回頭一笑空。

——【采桑子】

多景樓在北固山後峰、甘露寺,下臨長江,三面環水,登樓四望景盡收眼底,曾被贊為天下江山第一樓。東坡博古通今心時政,喜歡尋幽探勝,在這樣的樓上賞景又怎能不觸情呢?

三國時的孫權曾建都於此,宋武帝劉裕曾在討伐桓玄,東晉謝安、梁武帝衍也曾在此流連,面對這樣的古跡,蘇拭思古想今,感慨萬千,滿懷愁緒,湧上心頭,噴吐於筆端,即為"三多"——情多,感多,病多,凝煉而又傳神。

君臣一夢,今古空名。

但遠山長,雲山亂,曉山青。

——【行香子】

【莊子】中有雲:「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此句就表達出了蘇軾「浮生若夢」的感慨。

蘇軾受道家影響極深,蜀地道教氛圍濃厚(作為川妹子我深有其感),東坡生於斯長於斯,自然受道家思想觀頗深。

據記載,蘇軾的祖父蘇序就是四川眉山頗有文化見識、大度豁達又樂善好施的農民,被世人尊稱為「端正道人」。所以蘇軾八歲的時候就拜了道士張簡為師,自幼學習道學。

接下來的幾首詞巴蜀人民讀起來應該更有共鳴啦。

見說岷峨淒愴,旋聞江漢澄清。

但覺秋來歸夢好,西南自有長城。

東府三人最少,西山八國初平。

莫負花溪縱賞,何妨藥市微行。

試問當壚人在否,空教是處聞名。

唱著子淵新曲,應須分外含情。

——【河滿子】

上闕主要寫馮京守成都時的事功。起首"見說岷峨淒愴,旋聞江漢澄清",謂動蕩不安之岷、峨一帶,已出現太平局面,如江漢澄清一般。"見說"、"旋聞",表明問題解決得很快,又宛然是遠道聽到家鄉新聞的口氣,透出一種親切感。

岷峨分別指四川的岷江和峨眉山,是東坡故鄉的山河。"但覺秋來歸夢好",承上"江漢澄清"而來,又映帶"岷峨淒愴"之時。久客思鄉,故有"歸夢";亂止憂除,故覺"夢好"。東坡之"歸夢好",是因為蜀中有能人鎮守,即所謂"西南自有長城"。

詞的下闕轉而敘述蜀地的風土人情。結合馮京的知府兼安撫使身份,擬寫他在那裏的公余遊賞生活,和人民的關系,起到調劑詞情的作用。"莫負花溪縱賞,何妨藥市微行"。"花溪"即浣花溪,在成都城西郊(曈曈溫馨提示:今在青羊區,杜甫草堂隔壁)。

陸遊在【老學鹿筆記】卷八載:"四月十九日,成都謂之流花。邀頭宴於杜子美草堂滄浪亭。傾城皆出,錦繡夾道。自開歲宴遊,至是而止,故是盛於他時。予客蜀數年,屢赴此集,未嘗不晴。蜀人雲:雖戴白之老,未嘗見澆花日雨也。'"這確是一個遊賞的好去處。

以"邀頭"稱州郡長官,意為嬉遊隊伍的首領。東坡有" 邀頭要及澆花前"的詩句。"藥市"在成都城南玉局觀。【老學庵筆記】卷六謂"成都藥市以玉局化為最盛,用九月九日";其【漢宮春】詞以"重陽藥市"與"元夕燈山"為對,其盛況也可以想見。莊綽【雞助編】卷上記成都重九藥市較詳:"於瞧門外至玉局化五門,設律以貨百藥,犀腐之類皆堆積。府尹,監司,武爾(步行)以閱。又於五門之下設大尊,容數十斜,置杯勺凡名道人者,告戀飲。如是者五日。"這兩處遊樂,都是群眾性的趕集。且都有州郡長官參與。詞以"莫負"、「何妨"的敦勸口吻出之,期盼馮京與民同樂,委婉人情。

接著"試問當壚人在否,空教是處聞名",提起有名的"文君當壚"故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載成都人司馬相如,在臨邛買一酒舍沽酒,而令文君當壚。相如身自著犢鼻裈,與保庸(奴碑)雜作,深器於市中"。詞中只寫到文君,當兼有相如在內。這是一則文人才女的風流故事,歷代被人津津樂道。如李商隱【杜工部蜀中離席】詩雲:"美酒成都堪送老,當壚仍是卓文君。」而他的另一首【寄蜀客】詩則雲:"君到臨平問酒坊,近來還有長卿無?"東坡的"試問當坊人在否",立意與之相同,也是說這樣的風浪人物不在了,只有佳話留傳。這意味著人文鼎盛的成都,應該還有特殊的人才出現,這就期望著地方長官的教導和識拔了。結尾"唱著子淵新曲,應須分外含情",便體現了這樣的意思。

這首詞既抒發了作者個人的情思,又穿插了歷史感慨,讀來頗有大氣磅礴之感。(對不起,談起成都我就滔滔不絕了……………)

歸去來兮,吾歸何處?

萬裏家在岷峨。

百年強半,來日苦無多。

坐見黃州再閏,兒童盡楚語吳歌。

山中友,雞豚社酒,相勸老東坡。

雲何,當此去,人生底事,來往如梭。

待閑看秋風,洛水清波。

好在堂前細柳,應念我,莫剪柔柯

仍傳語,江南父老,時與曬漁蓑。

——【滿庭芳·歸去來兮】

上片抒寫對蜀中故裏的思念和對黃州鄰裏父老的惜別之情。首句"歸去來兮",搬用陶淵明【歸去來兮辭】首句,非常貼切地表達了自己思歸故裏的強烈願望,暗含了思歸不得歸、有家不能歸的悵恨。接下來"百年強半,來日苦無多"二句,以時光易逝、人空老大的感嘆,加深了失意思鄉的感情氛圍。

上片的後半部份,筆鋒一轉,撤開滿腔愁思,抒發因在黃州居住五年所產生的對此地山川人物的深厚情誼。"坐見黃州再閏,兒童盡、楚語吳歌"句,於平糊的語氣中,傳達出生命短促、人生無常的沈重哀傷。

"山中友,雞豚社酒,相勸老東坡",這三句,真切細致地表現了作者與黃州百姓之間純真質樸的情誼,以及作者在逆境中曠達超脫、隨遇而安的淡泊心態。

忘卻成都來十載,因君未免思量。

憑將清淚灑江陽。

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涼。

坐上別愁君未見,歸來欲斷無腸。

殷勤且更盡離觴。

此身如傳舍,何處是吾鄉!

——【臨江仙·送王緘】

王緘何許人也?乃蘇軾發妻王弗之弟。

想必大家對蘇軾寫給亡妻的「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比較熟悉,其實這首詞也暗含了對王弗的徹骨相思。

王弗突然染病身亡時,年僅二十六歲。這對蘇軾來說,打擊非常之大。為了擺脫悲痛的纏繞,他只好努力設法"忘卻"過去的一切。

而大凡人之至情,越是努力設法要遺忘,越是不易忘卻。

從王弗歸葬眉山至妻弟王緘到錢塘看望蘇軾,其間相隔正好"十載"。這"十載"蘇軾沒有一年不在想念王弗。"忘卻"所起的作用不過是把紛繁堆積的難以忍受的悲痛,化為長久的有節制的悲痛而已。但是王緘的到來,一下子勾起了往日的回憶。日漸平復的感情創傷重又陷入了極度的痛楚之中。

王緘此來,與蘇軾盤桓數日,蘇軾得知"故山好在",自感寬慰,但又說得自己官跡飄零,賦歸無目,成為天涯孤客,於是不禁悲從中來。

所謂"悲涼",意蘊頻豐。

當送別的惆悵、悼亡的悲痛、政治的失意、思鄉的愁悶交織在一起,這首詞的悲涼也被推向了高峰。

結尾兩句,蘇軾吐露了將整個人生一切看破之意。

【漢書·蓋寬饒傳】雲:" 富貴無常,忽則易人。此如傳舍,閱人多矣 。"

本詞"此身如傳舍"一句借用上述典故而略加變通,以寓" 人生如寄 "之意。

又【列子·天瑞篇】雲:

" 古者謂死人為歸人。夫言死人為歸人,則生人為行人矣。行而不知歸,失家者也 。」

蘇軾是一個很有人格魅力的人,他能在困難中孑然特立,能在逆境中掉臂獨行,能從悲哀中排遣超脫,能從苦難中品嘗人生。

在蘇軾身陷囹圄之時,他給弟弟子由寫下了絕命詩" 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 "。

但蘇軾剛出獄,就又高唱道" 卻對酒杯渾似夢,試拍詩筆已如神 "了。

來到黃州後,他又自我安慰道:" 逐客不妨員外置,詩人例作水曹郎 。"

所以踽踽獨行的苦悶象征,在蘇軾心目中卻能化成" 此間但有荒山大江,修竹古木,每欲村酒醉後,曳杖放腳,不知遠近,亦曠然天真,與武林舊遊,未見議優劣也 」的逍遙遊了。

曠達——頓悟——感傷,是蘇軾文學作品中所特有的一種情感模式。他一生屢遇艱危而不悔,身處逆境而泰然,內心深處的感傷卻總是難以排遣。

我對蘇軾,永遠懷著一種溫情與敬意。

因為他不是人才,而是天才

參考文獻:

[1]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

[2]莫礪鋒【蘇軾的藝術氣質與文藝思想】

[3]商務印書館【東坡詞】

附上關於推薦 國學 領域書籍的回答:

關於十大 夏季必看的電影 安利回答:

都看到這裏了,您看,我還有機會被您點個贊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