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6日電 12月6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黃浦江畔「綠心」綻放——從上海世博文化公園看新發展理念】的報道。
爬山、遊湖、賞園、觀展,這不是在郊外鄉野,而是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去上海世博文化公園,正成為全球來客的「新時尚」。在溫室花園的欣榮生機裏、在雙子山的打卡人氣中、在文化交融交流的現實場景間……這座世界一流的中央公園,成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完美演繹。
2010年,史上最大規模的世界博覽會曾在這裏舉辦。如今,歷經數年精心謀劃、精細「繡花」,黃浦江畔,一片城市「綠心」仿佛上海捧出的文化瑰寶,留給人民。一個文明交流的互鑒地、尖端技術的試驗場、幸福生活的休憩地,承載新發展理念,面向世界呈現一幅中國式現代化的美麗畫卷。
2024年9月9日,上海世博文化公園(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方喆攝與世界共鳴:
在全球文化交融中瞰見開放之心
花上一兩天時間精遊,這一上海中心城區最大的公園,可以感知的是一場場全球文化盛宴。
公園內的原法國館,變身為羅丹藝術中心,初冬時節,正舉辦羅丹作品展。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法國國寶級展品【青銅時代】曾經展出;如今,同一個地點,包括【思想者】等106件與羅丹相關的展品再次遠道而來,與中國的愛好者展開一場藝術對話。
「中心的建成是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開放、包容、多樣性的體現,是中法互信、深入合作的成果。」中心創始人吳靜說,年輕人不出國門就能看到全球藝術真品,感受東西方藝術交融,為公眾提供更加優質的文化產品。
世博會結束後,俄羅斯、意大利、法國、盧森堡等4個國家捐贈了場館。通江達海的上海,也以常年的文化藝術活動,保留了「世界博覽會」的國際韻味。規劃過程中,4個場館被原汁原味利用,開展文化展覽、音樂表演等活動,成為永不落幕的公共文化空間。
不遺余力、一擲千金,公園建設的大手筆卻是精雕細琢的惠民工程、文化工程。2017年9月開工建設;次年組建指揮部,協調9家建設主體、16家參建單位及有關部門;5年後的元旦,公園迎來新年首批參觀市民;今年,雙子山正式開放,樂水的市民從此有了攀登之趣。
世博會後,很多商界人士「相中」這塊鉆石地段的濱江寶地,面對以千億元計的開發利益,決策者未為所動。直到規劃落地,仍有種種疑問:一個公園,為何要以「文化」為名?
如今行走園內,每個人都能找到答案。北邊的申園,是獨具江南園林文化特色的園中園,掇山理水、築房建橋,醉紅映霞、古柯晚渡等八景錯落有致,絕大部份建築采用純木結構,使用榫卯連線,見不到一顆釘子,更展現中國建築的博大精深。
「根據考證,公園的方位百年前是江南水鄉,建造申園,是對上海歷史文脈的一種傳承,也是對江南水鄉空間記憶的回應。」世博文化公園設計總控單位華建集團黨委副書記夏冰表示,申園采用園林「借景」手法,依山(雙子山)傍水(中心湖泊),體現了上海「海納百川」的城市精神。
南邊的馬術中心,已形成國際馬文化周等品牌活動,盡顯國際潮流範兒;西邊的大歌劇院,外形如同展開的「中國扇」,正在建設未來亞洲演藝中心的文化巨艦,未來將成為具備歌劇藝術交流、歷史展示、理論研究等功能的劇院綜合體。
在雙子山的「腹腔」裏,屬於上海工業文明的記憶也在流淌。這裏有上下三層的展館,正在舉辦「人民的‘鏡’界——上海世博文化公園攝影作品展」,有原址「上鋼三廠」生產的如火如荼,也有上海世博會的流光溢彩,還有公園建設的熱火朝天、營運期間的人氣爆棚。
山的北側,一條400多米長的時光銘印大道更是時刻喚醒歲月的痕跡:28根廢鋼制成的樹木造型路燈,為紀念原上鋼三廠自制成功28噸薄板機架而建;銹跡斑斑的鋼堆上,嵌入鏡面不銹鋼制成的「幼芽」,仿佛工業遺址新生的藝術具象。一座公園,串起了城市發展的歷史、現在與未來。
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何以敦煌」敦煌藝術大展、藝術上海等高水平展覽展會,張學友、劉德華等歌手演唱會,以及【天鵝湖】等國際頂尖演出……平均每年超800場高人氣的文化活動,讓世博區域站上全球藝術的頂級秀場之列。
無論來客是哪種文化的擁躉,都能在這裏找到心靈的共鳴。
站在雙子山上,凝望不遠處上海世博會保留至今的場館,和中華藝術宮(原中國館)的中國紅遙相呼應,與申園的江南園林秀交相輝映,便會豁然開朗:滔滔東流的黃浦江水,融合全球的多元文化、展現城市的開放品格,世博精神得到完美傳承;世界文明在公園裏相融共生,共享文化的時代魅力,全球來客共享一個可供休憩、交流的家園。
用科技共繪:
在瑰麗山水中領略巧妙匠心
看得到的是繁華寧靜,看不到的是創新奇思。記者采訪了解到,這片瑰麗山水,還是以尖端科技繪就的綠色發展樣板。
怎麽樣才能以生態環保的理念,在上海市中心造一座好玩好看又好用的人工山?重新整理國內空腔結構人工仿自然山林高度的雙子山,給出了答案。
業內人都知道,在上海堆山造景屬實是個難題。因為江邊軟土地基承載能力的問題,堆山不超過10米就會沈降。而世博文化公園附近密布交通隧道、汙水輸送幹線等重要城市生命設施,這幾乎要求雙子山必須做到零沈降、零位移。
「我們創造性地采用了空腔結構的山體設計,用更輕的重量解決沈降位移問題,同時在空腔內最大程度節約利用空間。」上海世博文化公園建設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瑋說,展廳、停車場、變電站等功能設施都被完美地「藏在」雙子山內部,僅停車位就多達1600個。
華建集團上海建築設計研究院工作人員回憶,這一新結構體系在設計過程中遇到諸多挑戰,當時國內僅有數例小型專案的示範套用,尚無設計規範。團隊在多方案比較、計算分析和論證後,最終為雙子山「量身定做」了部份包覆鋼—混凝土組合結構。這種結構結合了鋼結構、混凝土結構的優點,在整體剛度、構件截面、節點連線、抗震效能、低碳環保等方面有綜合優勢。
不僅「肚子」裏別有洞天,雙子山的底部也是「就地取材」。李瑋介紹,建設公園會產生大量建築垃圾,帶來處置負擔。上海世博文化公園探索出了一條綠色環保的新方案——變廢為寶,這些建築垃圾已經成為建設雙子山的「基石」。
科技,為城市綠色發展提供可行方案;城市,讓前沿科技有「用武之地」。雙向奔赴之下,市民遊客在其間暢遊,感知的是創新之美和技術之光。
如果說雙子山的科技蘊含在山石草木之間,那麽溫室花園則是用科技帶給市民遊客一場奇妙之旅。上海溫室花園是目前亞洲最大的溫室花園,占地約2.2萬平方米,地上地下總建築面積約4萬平方米,包含海市沙洲、雲上森林以及雲霧峽谷三大主題場館。
這裏不僅集中了植物界的珍寶,更是用聲光電等技術打造身臨其境的沈浸式互動體驗。以海市沙洲為例,漫步其中仿佛闖入了【黑神話:悟空】中的「黃風嶺」,隨處可見形態各異的熱帶幹旱植物以及巖石洞穴。在這裏,可以看到世界上最高仙人掌品種之一的巨人柱、充滿熱帶風情的猴麪包樹群、「大肚子」的彌勒異木棉、有劇毒的「見血封喉」等等。
「我們跳出植物園科研科普的限定,打造了一個面向市民遊客遊覽需求的生態綜合體。」上海世博文化公園建設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彭貴平說。
用手指向小小的風扇裝置,「漂浮」在「植物海洋」中的大量透明燈片便會依次亮起,模擬花粉在風中飄揚。
記者在現場看到,這個名為「花之傳揚」的裝置吸引了不少遊客排隊互動,而如此巧思只是這場生態旅途中的驚喜之一。絢麗光影、水底森林、室內瀑布、雲中棧橋、水下隧道等亮點數不勝數。「很多小朋友喜歡在溫室裏停留,他們花了大量時間體驗我們的互動裝置。」講解員楊悅說。
將曾經的工業遺址改造為公園建築,為數萬棵喬木植入芯片助力澆水養護,智慧化公廁直觀展現空廁位和空氣質素,智慧燈桿不僅能照明,還能一鍵求助……遊覽上海世博文化公園,處處可見生態與科技碰撞出的火花。
不僅是城市綠化的典範和綠色思維的課堂,城市,更成為尖端科技的最佳試驗場。
與自然共生:
在生態留白中為未來發展「填空」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
站在公園溫室花園的入口處,一位來自印尼的遊客正請教其含義。導遊說,這一出現在【天論】的短句,詮釋著「人類友好保護自然,自然慷慨回報」的樸素道理。
一個公園,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社會對環境的價值觀,也是對中華傳統文化最直接的了解和體悟。
在如此稀缺地段,放棄商業開發建公園,本身就是一個智慧的決斷和發展的奇跡。有人曾測算,如果進行商業地產開發,這一領域的價值至少是數千億元。
2017年,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組織世博文化公園建設市民「金點子」征集活動。在1800多條反饋中,不少市民提出,希望在上海市中心建設「綠水青山」,以彌補上海少山的遺憾。
上海放棄價值高昂的土地出讓金,決定在世博地區建設一個面向市民的城市中央花園。如今,這裏成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的一次重要實踐,也是「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的生動案例。
事實上,這樣的「最佳實踐場景」比比皆是。街邊拐角、裏弄小巷,或怡情小景裝點社區,或花團錦簇吸引遊客駐足。生機勃勃的城市,濃縮了新發展理念的核心要義。截至2023年底,上海已建成公園832座,其中城市公園477座、口袋公園265座、主題公園1座。2024年,上海安排再新建120座公園,向建成「千園之城」的目標發起最後的沖刺。
2021年,上海出台【關於推進上海市公園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最佳化「市民—公園—城市」三者關系,積極破解超大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瓶頸,持續推動綠色空間開放、共享、融合,讓綠色成為城市發展最動人的底色、人民城市最溫暖的亮色。
建築是可以閱讀的,街區是可以漫步的,公園是可以休憩的,城市是有溫度的。「在‘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指引下,上海完成人均公園綠地從一雙鞋、一張報到一間房的遷躍,向‘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願景持續邁進。」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長郜紅建說,進入新時代,公園城市不是簡簡單單在城市中建公園,而是要努力把城市變成一座大公園,實作公園與城市空間的無界融合,讓市民們眼中見綠、腦裏增智、心中有光、胸懷世界。
在城市「心臟」觸摸鄉愁,綠水青山內建吸重力。世博周邊地區正在崛起一個魅力十足的科創區域,截至目前,共有30家左右央企集團、公司在世博地區註冊100余家各類關聯企業。這裏也成為上海市央企集聚密度最高、數量最多的區域之一,打造上海科創版圖升級的「點睛之筆」。
14年前的世博會,184天的節日裏,24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給7300多萬名參觀者,展現了上海怎樣以更開闊的視野觀察世界、以更開放的姿態面向世界、以更虛心的態度借鑒世界,更以創新行動創造未來,為全球留下了「世界城市日」等公共產品。
身為上海世博會園區總規劃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誌強說,他從未將世博園區建設看成一次性專案,而是當作中國城市可持續建設實驗與示範的載體,探索全球現代化城市的中國模式。
而今,從世博文化公園的雙子山頂眺望,位於浦東陸家嘴的「三件套」燈火璀璨,一個國際金融中心蓬勃跳動;黃浦江水穿城而過,「愛達·魔都號」、C919等大國重器從這裏入海、飛天。
一座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超越傳統發展模式,更加註重可持續發展和居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建設人民城市的腳步堅實而鏗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