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會議指出,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充實完善政策工具箱,加強超常規逆周期調節,打好政策「組合拳」,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
12月11日至12日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釋放了一系列積極訊號。會議要求,明年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守正創新、先立後破,系統整合、協同配合。要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提高財政赤字率,增加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使用,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兜牢基層三保底線。
明年的財政、貨幣政策分別被定調為「更加積極」「適度寬松」,無疑傳遞著一些新的政策傾向。
那麽具體來看,政策的轉變釋放出哪些訊號,政策落地又應該聚焦哪些方面?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實踐教授胡捷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從現狀分析、問題關鍵等角度,帶來了最新的深度剖析。
「政策背後的關鍵,是為財政部提供流動性,使中央財政以更為積極的態度募資,提高赤字率,營造更為寬松的資金環境。」胡捷談到。
打好「雙松」組合拳,解決「卡增長」關鍵
本周的兩次會議均釋放出「適度寬松貨幣政策」與「更加積極財政政策」相結合,超常規逆周期調節力度凸顯的訊號。
可見,為了更加適應當前經濟發展形勢的變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目標和思路正在發生轉變。
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是2011年後首次「重出江湖」。胡捷表示:「當前,在宏觀經濟形勢增長力度相對欠缺的前提下,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能夠繼續降低企業和居民綜合融資成本,使貨幣供應量將合理充裕,使利率水平處於低位,從而推動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落地實作,以此來解決那些卡住增長力度的難題。
胡捷認為,就今年情況來看,中國實施的貨幣政策總體已經處於相對寬松的狀態,而明年「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說明央行未來不會「大水漫灌」,但相對今年仍會進一步寬松。
而宏觀政策之間的協調配合則是近年來備受關註的問題,尤其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之間的「組合拳」。
近期提到的,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所形成的「雙松」組合,將成為明年經濟執行的主要基調,進一步增強超常規逆周期調節的政策效果。
胡捷強調,「組合拳」的著力點主要集中在財政政策上。「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的實施,是為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創造空間。」胡捷說,「貨幣政策的進一步放松,一個是刺激居民消費,第二是為了刺激企業,推動企業更願意貸款擴產能,加大生產力度等。但是最重要的是第三點,即為財政部提供流動性,使中央財政以更為積極的態度募資,提高赤字率,營造更為寬松的資金環境。」
解決根本性難題,真正激發消費意願
消費作為終端需求,在當前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下,只有終端需求得到充分的釋放,才能夠比較好地牽引供給,從而驅動中國經濟實作高質素的發展。
數據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32.33萬億元,歷史同期首破32萬億元,同比增長5.3%;而前三季度,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0.3%,漲幅比上半年擴大0.2個百分點。
可見,2024年,出口對中國經濟的支撐比較大,但是受到2025年全球經濟存在不確定性,以及美國計劃對中國部份產品加征關稅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出口增長面臨壓力,因此提振內需仍是保證中國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
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將「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作為明年要抓好的首項重點任務。具體來看,會議提出,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提升消費能力、意願和層級。適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創新多元化消費場景,擴大服務消費,促進文化旅遊業發展。
談及如何促進消費,胡捷表示,直接發錢並不是最好的辦法,如何解決住房、教育、健康和養老這「四座大山」給老百姓帶來的壓力,才是提振內需,促進消費的關鍵。
「上一輪的政策動作主要是為了構建一種防禦系統,以應對經濟波動。」談及政策的轉變背後的邏輯,胡捷強調:「那麽接下來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我們需要考慮如何有效地刺激消費。雖然目前仍沒有具體的落地政策,但我個人認為,最有效的方向之一應該是激發普通民眾的消費意願。」
在胡捷看來,當前民眾不願意消費,並不是舍不得花錢,而是當前住房貸款、教育費用、健康擔憂以及養老難題這「四座大山」,是當代的年輕人倍感壓力。即使他們現在無需直接面臨這些問題,防患於未然的特質也會間接影響年輕人的消費意願。
胡捷表示:「因此,我認為真正要促進消費,應該從緩解這‘四座大山’壓力的角度入手,減輕消費者的心理負擔。透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更有效地刺激消費,進而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只有這樣,我們的投資才能真正發揮作用,促進經濟的全面復蘇。」
然而,從政策制定開始,到落地實施,再到初有成效並非一蹴而就,這其中需要一個周期,需要時間和耐心。胡捷說:「我們的生活狀況與宏觀經濟形勢息息相關,但是從中央釋放出這些政策訊號到普通百姓生活狀況真正得到改善,中間會存在一個時間延遲。」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