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事關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 三大交易所同步征求意見

2024-11-12心靈

(編者按: 11月6日,滬、深、北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三大交易所)釋出了【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編制指南(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指南】),對外公開征求意見。據悉,【指南】此次先行設定【總體要求與披露框架】和【應對氣候變遷】兩個具體指南。因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的專家學者主要聚焦這兩個具體指南,從上市公司實踐的角度進行解讀和提供建議,比如,如何評估雙重重要性議題、建立可持續治理架構、構建綜合的風險管理框架等。)

每經記者 黃宗彥 每經編輯 楊夏 楊翼

11月6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上交所、深交所和北交所官網獲悉,三大交易所起草了「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編制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並自11月6日起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三大交易所表示,【指南】旨在幫助上市公司準確理解今年4月釋出的「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以下簡稱【指引】)內容、按照【指引】要求編制可持續發展報告,以規範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資訊披露,推動提高上市公司質素。

視覺中國圖

同日,上交所還釋出了【推動提高滬市上市公司ESG資訊披露質素三年行動方案(2024~2026年)】。

據悉,【指南】此次先行設定【總體要求與披露框架】和【應對氣候變遷】兩個具體指南。

三大證券交易所釋出【指南】的第一號具體指南——【總體要求與披露框架】中,內容設定上大致相同,均分為7個部份,涵蓋總體要求、重要性議題辨識和重要性分析、治理、戰略、影響、風險和機遇管理、指標與目標、報告披露。

財政部首屆可持續披露準則咨詢專家、西北工業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賈明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由於【指南】一定程度上參照了國際標準,這不僅提升了中國企業資訊披露的質素,也有助於國際利益相關者,更深入地了解中國企業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努力和成果。因此,【指南】對增強中國企業在全球範圍內的認可度具有積極作用。

W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10日,A股披露獨立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相關報告公司的數量達2224家,占比41.69%。不過,由於缺乏統一的披露框架,各家公司披露的報告質素參差不齊,即便是所屬同一行業的公司,實質性議題以及指標的選取也存在一定差異。

財政部首屆可持續披露準則咨詢專家、商道融綠董事長郭沛源向記者表示,第一號具體指南主要解決了三大交易所4月釋出的【指引】要求下,可持續發展報告推動實踐先行中「怎麽披露」的問題,包括公司的可持續發展治理架構、議題雙重重要性評估分析方法、報告框架等市場反映較多的重點難點內容。

【指南】為企業,提供「工具箱」和「百寶書」

三大交易所釋出的【指南】征求意見稿顯示,【指南】細化了【指引】相關規定,以進一步規範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資訊披露,夯實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資訊披露基礎,支持上市公司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

三大交易所釋出的「起草說明」中,特別提到了【指南】的四個總體思路。

一是推動實踐先行,增強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意識。【指南】根據【指引】要求,形成典型實踐推薦,旨在推動上市公司健全治理、強化管理、提升可持續發展意識。

二是輔助參考為主,不增加額外的強制披露要求。【指南】以【指引】為基本框架,不在【指引】之外新增額外強制性披露要求,不增加上市公司披露負擔。

三是突出重點難點,為上市公司提供適用指導。【指南】針對完善可持續發展治理架構、雙重重要性評估分析、四要素披露框架套用等重點難點內容,給予針對性細化指導。

四是堅持系統思維,穩步推進健全制度體系。本次先行設定「總體要求與披露框架」和「應對氣候變遷」,後續將根據市場需要有序推進其他重要議題具體內容的制定,逐步實作對【指引】重點內容的全覆蓋,持續健全可持續發展資訊披露制度體系。

上交所官網稱,【指南】為上市公司完善可持續發展治理架構和工作流程、辨識重要性議題、分析可持續發展相關風險和機遇等提供「工具箱」和「百寶書」,同時將【指引】中的相關披露要求細化為披露要點,提供具體的適用解釋,便利上市公司編制可持續發展報告。

三大交易所【指南】征求意見稿的第一部份為「總體要求與披露框架」,詳細解釋可持續發展報告的原則性規定以及辨識、分析重要性議題的方法,明確「治理—戰略—影響、風險和機遇管理——指標與目標」四要素的披露要求和範例,並提供可持續發展報告披露的總體框架。

【指南】征求意見稿的第二部份為「應對氣候變遷」,提供評估「應對氣候變遷」議題重要性(包括影響重要性和財務重要性)的方法,提供氣候適應力與情景分析、核算溫室氣體排放量、氣候轉型計劃相關披露實踐和範例,並詳細解釋【指引】關於「應對氣候變遷」議題的所有披露要點。

11月6日,上交所還釋出了【推動提高滬市上市公司ESG資訊披露質素三年行動方案(2024~2026年)】。其中提出,力爭經過三年的努力,滬市上市公司ESG治理能力、披露基礎進一步鞏固,【指引】相關要求得到有效執行,ESG報告披露數量和披露質素明顯提高,主流評級機構對上市公司ESG評價評級水平整體提升,優質上市公司綠色轉型融資得到有力支持,ESG金融產品支持上市公司獲得合理估值,ESG關鍵數據數碼化水平明顯加強。

2024年2月8日,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同時在官網重磅釋出【指引】,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4月12日,三大交易所正式釋出【指引】,並從5月1日起正式實施。【指引】采用強制披露與自願披露相結合的方式,建立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資訊披露框架,接軌國際規範應對氣候變遷相關披露要求,明確了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等21個披露議題。

據悉,本次【指南】公開征求意見結束後,三大交易所將根據意見反饋情況進一步完善相關指南,履行有關程式後釋出。

規範報告披露,倒逼上市公司重視ESG理念

業內普遍認為,對於ESG報告的披露以及ESG相關工作的開展而言,首要任務是搭建可持續治理架構。

據了解,盡管當前已有越來越多公司成立可持續治理架構,或者成立可持續戰略委員會,並由董事長擔任主席,但從披露的可持續發展報告來看,不論是信披質素還是與主營業務的關聯度,與公司設定的目標都有一定差距。

郭沛源表示,建立治理架構的問題,從形式上達到合規較為容易,只要按照【指引】和【指南】要求,逐步實施即可。難點在於相關的治理架構是否能真正發揮作用,譬如董事會及其專門委員會等是否理解和支持ESG,是否有足夠能力管理、監督ESG。這些都是在現實工作中,上市公司會面臨的挑戰。

「我建議,上市公司一是要用心,讓公司管理層真正認同ESG並推動;二是要賦能,董事會成員中要有ESG專家,公司也要匹配相應資源推動此事;三是要有規章制度和激勵機制,讓上下目標一致、動力充分。」郭沛源稱。

賈明對此亦持相同觀點。在他看來,許多公司雖然聲稱擁有ESG委員會,並指定董事會成員負責相關事務,但實際上這些措施更像是為了應對監管要求而浮於表面,並沒有真正與公司業務融合。「如果能夠從披露報告開始,逐步推進,這將是一個有效的抓手。透過強制要求企業披露可持續發展資訊,可以倒逼企業培養這種理念。因為如果僅靠企業自發去做,難度很大。透過這種倒逼手段,可以有效地促使企業將ESG融入業務中,避免浪費時間和精力。」

值得註意的是,第一號具體指南再次強調了實質性議題的「雙重重要性」原則(即財務重要性和影響重要性),並要求企業說明分析的過程及結果。

郭沛源認為,「雙重重要性」是企業ESG披露的基石。如前所述,企業透過雙重重要性分析,可以從眾多議題中去偽存真、抓大放小,辨識出最值得關註和披露的議題,否則ESG報告會顯得非常累贅,對資訊使用者很不友好。

在實操層面,【指南】給出了4個步驟的流程,分別是了解公司活動和業務關系背景、建立議題清單、議題重要性的評估與確認和議題報告。

在此基礎上,賈明做了進一步分析和建議。首先,企業應參照交易所提供的指南,梳理出涉及的主要議題範圍。交易所指南通常涵蓋21個基礎議題,為企業劃定了一個大致的範圍。然而,每家企業都需要根據自身的行業特性和未來發展需求,確定一個更廣泛的議題範圍。這一步驟要求企業具有前瞻性,考慮行業發展趨勢,而不僅僅是企業當前的狀況。

其次,在評估議題方面,企業可以從三個維度進行考量:分別是議題的重要性(包括財務和社會影響)、緊急性(是否需要立即采取行動)以及合理性(是否是利益相關者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接下來,企業需要評估這些議題對企業產生的影響程度。這需要與企業業務緊密結合,從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兩個維度進行具體評估。不同的議題可能對企業產生不同的影響,有的議題可能同時具有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影響,而有的議題可能只對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產生影響。因此,企業需要建立一套評估體系,以準確辨識議題對企業的影響程度。

最後,企業需要建立風險應對機制。在評估了議題的影響後,企業需要能夠有效地應對突發變化,以減少這些變化對企業的潛在影響。這要求企業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建立一套風險防範和應對機制,以確保企業的穩健發展。

上市公司設專職人員,負責ESG內容是趨勢

值得一提的是,【指南】顯示,披露主體應建立可持續發展相關資訊報告、監督機制,並給出了7個步驟的系統流程作為參考。

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不少上市公司並沒有專門的部門和人員來開展ESG報告的編制及審校、監督等工作。有些公司是由品牌部負責報告編制,有些則是董秘辦牽頭,還有些是快到披露期,臨時組建工作小組,從各個業務部門收集資訊。

如果按照【指南】,企業要做這部份工作,需要培養或者招聘專門的人員。

郭沛源認為,上市公司讓專職人員負責ESG相關工作是一個趨勢。各個公司可以根據自身情況來決定。對中小上市公司來說,這是一個挑戰。

因此,三大交易所在4月份釋出的【指引】中強調,「應當使用與公司的能力、前期工作成果和資源相匹配的方法收集可合理獲得的資訊,兼顧成本的可負擔性」。也因為這樣,【指引】只對部份上市公司(約400家)提出強制披露的要求,鼓勵其他上市公司自願參照執行。中小上市公司可以量力而為。此外,透過資訊化系統幫助中小上市公司降低披露難度和成本,也是一個重要的方法和趨勢。

賈明對此持其他觀點。他認為,在提升ESG報告編制和披露水平的過程中,企業需要專業人才來支持這一工作。然而,招聘專職人員可能會帶來較高的成本,特別是對於規模較小的企業。短期內,第三方機構可能會提供相關服務,類似於會計事務所在財務報表和稅務問題上的支持。隨著專業化分工的趨勢,第三方市場預計將逐漸建立起來。

「對於中小公司而言,這實際上是一個機遇而非負擔。小企業涉及的關鍵議題和業務流程相對簡單,更容易梳理風險並建立有效的管理措施,從而更容易實作綠色低碳轉型。深交所提供的詳細指南可能也是考慮到了大多數企業的規模並不大,以便他們能夠更好地上手。透過建立這樣的機制,企業能夠更好地與業務融合,增強未來的競爭力,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際市場。」賈明說。

值得註意的是,披露風險管理也是可持續發展報告的重要內容。【指南】提到了辨識、評估和管理可持續發展相關的影響、風險和機遇。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不久前有幾家上市公司被ST(特殊處理),其中不乏披露了ESG報告且ESG評級較高的情況。

在郭沛源看來,【指引】和【指南】涉及的是可持續發展相關的風險,不是全部風險。傳統風險管理更多關註常見的財務風險、技術風險等,但往往容易忽視環境等可持續發展相關風險,因此要補充進來。但ST風險往往由財務因素、公司治理因素導致的,大多不是透過可持續發展相關風險的管理所能夠避免的。ESG不能包治百病。

對於企業評估風險和機遇,賈明表示,在進行未來風險和機遇評估時,企業面臨的一大挑戰是如何做到全面性。「我們目前所做工作的本質是基於現狀來預測未來,這本身就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過程。」

對此,賈明建議企業可以建立基於大數據的決策模型。這樣的模型能夠系統地收集外部資訊,並結合公司當前的數據來預測不同情況下的風險概率。不過,賈明也指出,不能過度依賴數碼化的決策,還是要同時結合過往經驗,形成經驗決策+數碼決策的立體評估體系。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