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瞭望|天津經開區:先行先試為開放創新探路

2024-12-26心靈
創新推動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做與國際接軌的「試驗田」,盡力縮短中國工業與世界先進工業的差距,為中國現代工業體系的建立探索出一條有效路徑,這是泰達的使命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這裏是開放的前沿,早在40年前就提出致力於打造「仿真的國際投資環境」,40年來先後有124家【財富】世界500強跨國公司在此投資了573個專案。
這裏是改革的高地,在國內首次采用全貸款「規劃一片、開發一片、收益一片」的捲動開發模式,還誕生了中國首份土地出讓使用期限70年的方案及合約。
這裏是創新的熱土,坐擁省部級研發機構185家、博士後科研工作站99家,區域R&D經費投入強度達4.24%,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等創新平台相繼設立。
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被稱為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國家隊」。作為1984年成立的中國首批國家級經開區之一,位於渤海之濱的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泰達」)從茫茫鹽堿荒灘上白手起家,在銳意開放、勇於改革的「高速路」上馳騁,塑造了「開放開拓勵精圖大業;求新求實眾誌建新城」的「泰達精神」。
天津泰達不僅打造出經濟發展高地,而且將發展經驗輸出國外,於紅海之畔崛起海外開發的「明珠」——中埃·泰達蘇伊士經貿合作區,為中國合作共贏理念的實踐增光添新。
開放:敞開大門 擁抱世界
「奧的斯對在天津發展充滿信心,將積極參與城市更新,加快泰達生產基地提質升級,進一步提升智能化水平,助力天津推動高質素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奧的斯中國與天津泰達同齡,在其不久前舉行的40周年慶典上,美國奧的斯全球公司董事長、行政總裁兼總裁朱蒂如此表示。
作為早期進駐中國的外企之一,奧的斯集團1984年與當時的天津市電梯廠聯手成立合資公司。此後,集團不斷加大在天津乃至全國的投資。如今,泰達已發展成為該集團在全球最大的電梯制造基地。
奧的斯的成功,是外企紮根泰達並肩成長的縮影。回望1984年,國務院首次決定在14個沿海港口城市建立經濟技術開發區。
當年12月,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泰達)正式成立,被任命為管委會副主任的半導體專家葉迪生回憶:「地面上是鹽灘,鹽灘底下是淤泥。冬天鋪上石頭路,到了春天一看,整條路都沈了下去。」
即便條件如此艱苦,葉迪生和當時的拓荒者們仍然信心十足,喊出「為投資者提供方便,讓投資者贏得利潤」「企業先賺錢,政府後賺錢」等口號,舉全力在道路、電力、通訊等方面改善條件,力求創造「仿真的國際投資環境」,吸引高水平外商投資。
篳路藍縷,眾誌成城。到1986年,泰達已獲得了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的投資,簽約外商數十家。在這一年,鄧小平同誌來此視察,並題詞「開發區大有希望」,堅定了開發區闊步前進的創業信心。
1992年,當時的世界通訊產業巨頭摩托羅拉落戶泰達,成為中國境內第一家以高科技為主的外商獨資大型跨國公司。重量級外資企業的進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擴大和提質增加了澎湃動力。此後,三星、豐田、大眾、雀巢、雅馬哈、霍尼韋爾等一家家世界知名外企接踵而至。
截至2023年底,泰達累計引進97個國家和地區的外資專案6478個,實際使用外資累計達695.6億美元。隨著世界知名外企不斷湧入,泰達世界級產業集群的輪廓也愈加清晰。
引得來,更要留得住。泰達不遺余力營造一流營商環境,作為吸引外企到此投資紮根的關鍵之舉。
「2023年9月正式落成的PPG全球塗料創新研究院,是PPG美國總部以外唯一全球級別研發中心」,PPG亞太地區總經理延彩明說,「這體現了PPG對中國市場的極端重視,同時也是對泰達一流營商環境和服務意識的高度認可。」
如今,設在泰達的外資研發機構已達17家,外資轉型升級更顯勃勃生機。
從渤海灣畔到紅海之濱,在鹽堿荒灘鍛造經濟新城的天津泰達走出國門、造福世界。已走過了16個年頭的中埃·泰達蘇伊士經貿合作區在中埃兩國元首關心之下發展壯大,目前共吸引約150家企業入駐,實際投資額超17億美元,產業帶動就業約5萬人。
「泰達海外模式」還透過咨詢服務的方式套用於「一帶一路」沿線十余個中國企業海外園區專案,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在位於天津南港工業區的天津渤化化工發展有限公司實訓基地內,工作人員在指導新員工操作(2024年10月10日攝) 趙子碩攝 / 本刊
改革:貫穿始終 增強「基因」
落戶泰達30年間,諾和諾德先後8次增資;本土孵化的康希諾、凱萊英,從四五個人的小微企業,成長為分公司遍布全球的「領軍者」……一個個企業的成長故事每時每刻都在生動地表達著泰達的強大改革「基因」。
剛設立時,泰達可謂「一窮二白」,是首批國家級經開區中首個沒有財政撥款而僅用貸款開發的。
3.7億元開發貸款不僅是壓力,也是動力。當年兩手空空的泰達,把改革先鋒這一職責使命視作「生命線」:在計劃經濟束縛仍存的創業之初,探索按照市場規則搞開發,盡心竭力為投資者服務,從而吸引更多投資者前來投資。
設立之初的一個事件充分證明了這裏的服務意識。當時利科生物制劑有限公司是在此投產的首批20家企業之一,在辦理專業審批手續時,生產所需的放射性同位素「碘-125」在國內尚無相關環境標準。為此,管委會派專員去當時的國家環保總局,結合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的相關標準拿下審批結果,同時,協助企業按照標準建設了專用廠房,引進美國高效空氣過濾器確保廢氣排放達標。一位當時參與專案的幹部說:「當得知企業順利透過驗收的那一刻,所有人心裏的石頭都落了地。」
創新推動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做與國際接軌的「試驗田」,盡力縮短中國工業與世界先進工業的差距,為中國現代工業體系的建立探索出一條有效路徑,這是泰達的使命。
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委副書記張青說:「縱觀前20年的發展‘上半場’,泰達幾乎都在圍繞創造‘仿真的國際投資環境’這一主題,在吸引外資同時,學習西方已開發國家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在‘與巨人同行’中修煉內功,鍛造自己的‘巨人’。」
從提升行政審批效率的「一枚印章管審批」,到提供企業兜底保障的「不管局」;從柔性執法「三張清單」,到中國首個多元共建整合涉企服務綜合體「泰達迎商中心」……一項項思路超前的改革行動措施,有力地推動了泰達不斷努力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
從新建廠房、員工子女入學,到加快產業創新、體制機制創新……在泰達的企業眼中,「改革」二字更加具象化。結合變「政府派出機構」為「企業化管理團隊」的法定機構改革,這裏橫空出世了先進制造業促進局、醫藥健康產業促進局等以優勢產業為基礎、以服務企業發展為核心的職能部門,不斷湧入的專業化人才讓「泰達服務」成色更優。
泰達何以成為投資熱土?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洪世聰給出了答案:「不管」就是最好的服務,政府「少出面」,企業「唱主角」,用更少的行政幹預為企業最大程度地「松綁」,為發展的提質增效提供更大的空間。
創新:激發動能 制勝競爭
水下機器人,廣泛套用於海洋科考、海洋工程、水利水電、應急救援等領域。然而,其核心部件——動力系統「推進器」,一度依賴進口。為研發出效能優越、技術自主可控的國產水下機器人,魏建倉憋著一股勁,一頭「紮進」深海10多年。
「當時國內市場很少觸及深海裝備。」2013年,魏建倉從北京來到泰達,建立深之藍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企業取名「深之藍」,意在研發出先進國產水下探測裝備。持有專利近400項、產品出口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如今,公司展廳內一面密密麻麻的專利墻,詮釋了創新是第一動力、是推動發展新質生產力「主引擎」的價值。
40年來,泰達始終堅持創新驅動引領,以產業創新為核心,持續提升科技創新帶動能力,讓第一動力澎湃激蕩,讓「種子選手」在這片熱土跑出發展「加速度」。
告別噪音不絕、塵土飛揚的傳統裝修環境,讓更綠色環保的拼接式裝修成為現實……在位於泰達下轄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的和能人居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展示大廳,布滿了裝修領域科技創新的成果。「這些年深耕裝配式裝修領域研發,我們獲評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到2023年底手握343件專利。」該企業副總裁劉雲龍說。
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為聚集區,和能人居、海河生物、匯橙資訊等一批企業已成為行業領軍企業或專業賽道標桿企業。截至目前,科技園累計註冊企業5613家,註冊資本金2677.48億元,新增專案中符合科技園主導產業定位企業超過70%,類中關村生態基本形成,科技創新生機勃發,成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主要承載地。
為加快培育科技企業「新梯隊」,泰達加快創新平台的培育,建成投用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天津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等一批重要載體,吸引和催生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211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395家、雛鷹企業690家、瞪羚企業75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3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國家級)4家。
不斷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鼓勵知識產權創造和保護;強化科技金融和科技人才支撐;在企業成長的全周期予以資金、人才和資源的支持……泰達持續扶持科技創新。洪世聰表示,科創資源加速匯聚,創新動能持續增強,泰達不斷激發高質素發展的新動能。
重要數據展現出新質生產力在這片昔日鹽堿荒灘上不斷躍升的曲線:截至目前,泰達已建立博士後工作站99家,聚集高層次領軍人才579人、各類高級人才2萬余人;加快建設中石化北化院天津科學試驗基地等8家研發轉化平台。
循夢而行,向陽而生。在敢闖敢創不畏艱的精神驅動下,泰達將繼續先行先試向深水區邁進,用孜孜以求的探索為中國高質素發展提供樣板。
(采寫記者:王建華 毛振華 梁姊 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