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甄翔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肖震冬】中國商務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和國家藥監局三部門8日聯合釋出【關於在醫療領域開展擴大開放試點工作的通知】,擬允許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蘇州、福州、廣州、深圳和海南全島設立外商獨資醫院,但不含中醫類醫院,也不含並購公立醫院。此外,外商投資企業也獲準在北京、上海、廣東三地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從事人體幹細胞、基因診斷與治療技術開發和技術套用。該通知引發國內外媒體對於外商獨資建立醫院的討論。
從合資到獨資
香港【南華早報】9日報道稱,在商務部等三部門釋出上述通知的同一天,第二十四屆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在廈門開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出席開幕式並致辭。何立峰在講話中表示,中國推動高質素發展、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支持全面創新,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將為外資企業創造更廣闊的市場空間、營造更好的營商環境。報道認為,開放醫療產業是中國吸引外資的最新舉措。
【日經亞洲評論】關註到,2014年,原中國國家衛計委和商務部曾聯合釋出【關於開展設立外資獨資醫院試點工作的通知】,允許境外投資者在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在內的7個省市建立醫院。但2014年通知釋出後,外資基本透過合資而非獨資方式在華開設醫院。報道分析認為,此次開放外商獨資醫院是落實今年7月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長遠發展藍圖的舉措,旨在積極吸引外資。
一家位於中國上海的中外合資醫院急診處。(視覺中國)
中國的醫療服務需求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人口老齡化行程推進,中國人的醫療服務需求不斷增長。世界衛生組織預計,到2040年,中國60歲以上人口比例將占總人口的近28%。這意味著中國對於醫療相關服務的需求將持續增長。醫學界專業人士莊時利和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對於外商來說是一個大市場,而外商所擁有的成熟經營模式也便於其在他國落地經營,因此外商會比較願意來中國。
去年,馬來西亞IHH醫療保健集團與中國泰康保險和上海虹信醫療投資控股成立的合資公司在上海開設了百匯醫院。百匯醫院高度看好未來發展前景。該院官網稱,中國長三角「腹地」將成為未來高端醫療「福地」,中國高端外資醫院將迎來規模化時代。今後,高端外資醫院將不再只是小而美、為國外的人士服務的機構,其服務客群正在發生轉變。中國高凈值人群對高端醫療服務需求旺盛,在長三角地區,有多元化、多層次醫療服務需求的客群規模日益擴大。
新加坡【聯合早報】題為「中國進一步放寬外資準入,允許設立外商獨資醫院」的報道稱,上海自貿區在2013年明確允許設立外商獨資醫療機構,有新加坡資金參與的上海萊佛士醫院於2021年正式營業。針對剛公布的新政,上海萊佛士醫院總經理鐘子堅表示其「讓人鼓舞」,集團目前在上海、北京和重慶經營三家醫院,未來將繼續在中國尋找優質專案。報道還稱,中國政府在醫療領域的開放值得關註,預計將以醫療行業為開端,帶動服務業領域擴大開放。
有業內人士表示,長遠來看,在華外資醫院本土化發展將是一大趨勢,外資醫院的進入不僅可以給國內帶來新觀念、新技術和新的服務理念,還可以助力部份區域醫療技術服務水平的提升。
需要完善配套措施
業內人士分析稱,開放外商設立獨資醫院有助於構建開放型高水平經濟體制。同時對於外商來華投資設立醫院,也應有相應的配套政策,來保證良好的投資水平糊投資環境。此次三個部門聯合釋出的通知顯示,設立外商獨資醫院的具體條件、要求和程式等將另行通知。
莊時利和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首先應規範對外商的資質審查。例如對前來投資的國外醫院在水平、規模、經營歷史上作出具體規定。
此外,他建議,對於前來投資的外商可以給予適當的政策支持。例如建立一些稅收、藥品準入方面的配套機制,方便外商在華落地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