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什麽樣的女主是「女人中的女人,雌性中的雌性」?

2024-08-27心靈

別搞雌競那一套,現在男女對立情緒甚囂塵上,互相理解和體諒才是王道。

就像中式菜肴,鹹鮮口的也要放一點點糖一樣,把男女性格特征完全割裂開來其實是一共粗暴的愚蠢。

一言以蔽之:男人眼中的女人,女人眼中的男人。

大家有沒有發現,自媒體上沒有「男性成長」這個話題,因為男性從小就在被社會訓導著,一直在追求真正的成長。

他們從小就學會了如何打架,在集體中感受到了赤裸的弱肉強食,讀了很多史書,學會了恒久地的忍耐和潛伏,學會了如何積累技能和人脈,學會了如何爭搶功勞。

而女性從小到大,很容易活在偶像劇和愛情小說構成的夢幻泡沫中,活在看似溫情實則暗流湧動的女性象牙塔式的集體中,失去對於實世界和人性的覺察。

有句話說得好:女性不僅僅是一種性別,女性更是一種處境。

上一世紀,波伏娃提出了著名的觀點:「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形成的」,女性的地位和身份並不完全由生物學決定,還包括了由其生活的社會文化因素所塑造。 在小的時候,父母更有可能為女孩添置粉色的衣服;在成長過程中,父母也可能會強調「你是一個女孩」,以此來規訓正在成長的少女的行為。也就是說, 波伏娃認為女人的「他者」地位總是和她的總體「處境」息息相關,是存在主義的。

波伏娃在書中分析了女性被視為「第二性」的歷史和社會原因。她發現不同於「自我」的另一個世界,那是「男人的世界」,是「第一性的世界」,並 探討了男性主導的社會如何將女性置於次等地位。在生活中,男性將自己定義為唯一的直線,來衡量女性是否屬於歪曲狀態;除此之外,在社會中,有許多框定女性的詞語進一步縮小了女性的不可逾越的範圍。

女性往往被視為客體而非主體。「定義和區分女人的參照物是男人,而定義和區分男人的參照物卻不是女人。她是附屬的人,是同主要者相對立的次要者。他是主體、是絕對,而她則是他者。」

波伏娃的出發點是存在主義哲學,特別是她與讓-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的思想交流。 她認為,人首先存在於世界中,然後透過行動和他人的承認來定義自己。然而,對於女性來說,她們的存在往往是透過男性的視角和需求來定義的,這使得女性成為了「他者」或「第二性」。波伏娃自此才驚覺這個世界是由男人建構起來的。 於是,她就從這一點出發,將對自我的審視放大為思索全體女性的處境。

首先是父權制度和父權意識,這導致女性被視為「內在」的,即更多地關註家庭和感情,而不是去追求自己的事業和夢想。這是因為男性意識主導了社會,讓女性覺得她們應該待在家裏,而不是出去工作。

其次,女性的「內在控」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從生物學角度來說,女性的生育功能讓她們在某種程度上更偏向於家庭。而從歷史角度來看,撫養幼兒等家庭責任也主要由女性承擔,這進一步限制了她們的發展。這些所謂的「內在性」讓女性覺得自己只能做某些事情,而不能超越這些限制去追求更多。社會和文化因素,以及女性的生理和歷史角色,都限制了女性的發展和自由。

她認為女性生育後代是因為物種的需要,而不是女性天生的責任。她也反對女性的生命只能用來照顧和撫養孩子,或者做家務等家庭事務。在波伏娃看來,如果女性只是被限制在生育和家庭事務上,她們的自我和個體性就會被剝奪,這也使得父權制有了更多的控制力量。女性不應只是生育的工具和家庭的保姆,她們應該有更多的自由和選擇,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和事業。

在書中, 波伏娃提到:「男人的極大幸運在於,他,不論在成年還是在小時候,必須踏上一條極為艱苦的道路,不過這是一條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則在於被幾乎不可抗拒的誘惑包圍著;她不被要求奮發向上,只被鼓勵滑下去到達極樂。」

社會對男性和女性的期待是不同的。男人被期待去努力、去奮鬥,雖然這條路很難走,但被認為是可靠的。而女人則常常面臨各種誘惑,社會並不期待她們去奮鬥,反而鼓勵她們放輕松、享受。這種不同的期待其實是不公平的,它限制了女性的發展,也讓社會對女性有了刻板的印象。

波伏娃還提到,這種不公平的期待讓女性很難實作真正的自我,她們可能會放棄自己的追求和夢想,只是為了迎合社會的期待。而男性雖然也有挑戰,但至少他們有更多的選擇和可能。給予男性與女性同樣的機會和期待,讓男性與女性都能實作自己的夢想,才是真正的平等。

「我讀那麽多書,從來不是為了成為誰的誰,而是為了看這個世界,花是如何開的,水怎麽流,太陽何時升起,夕陽又如何落下。」王小波的這段話道出了每個獨立女性的心聲,

而女性在成長過程中總會遇到方方面面的陷阱:

01

錯誤的成長目標。

早上六點,天剛蒙蒙亮,一個滿頭精致卷發的女孩從白色蕾絲床品中醒來,拉開窗簾,開始給自己泡咖啡做早餐,然後穿著瑜伽服,開始對鏡練瑜伽……

很多女性的成長目標,就是讓自己看起來更美,更像一個貴婦,更讓其他女性羨慕。所以很多女性本末倒置,將老一套的服美役,套進了「女性成長」這個名頭裏,或者將成長過程的邊角料。(比如變得更有氣質、更有松弛感、更有老錢範),當成了女性成長目標。

為什麽女性在追求這些錯誤的成長目標?從商業上說,這類成長目標更符合消費主義,更容易接廣和帶貨,更被平台喜歡;從人性上來說,這些成長目標周期較短,成本較低,量化程度較高,在朋友圈的「可曬度」也很高,所以完美地契合了女性的心理需求。

什麽是女性真正應該追求的成長目標?

1、物質基礎方面:錢和資源

2、個人能力和認知水平

3、靈性成長

02

錯誤的行動實踐

對於很多女性來說,女性追求成長的行動=護膚/健身+學英語/考證/留學+社交。

護膚/健身是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更有魅力,學英語/考證留學是提升自己的圈層。社交是為了嫁接更好的資源。

看起來邏輯是閉環了,但是其實這個套路,總是脫不開女性企圖透過性別優勢,之取成功的意圖:女性成長都是從自己變得更美、簡歷更光鮮,然後再換個更高的圈層開始。所以很多女性表面是想自我成長,但背後還是希望透過性別優勢去"向上社交"。

而真正正確的成長行動,應該是女性立足於自己的現實基礎,結合自己的秉性和天賦,以升職/創業/副業為目標,深耕某個領域,日拱一卒,最終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這可能意味著女性需要蓬頭垢面地通宵加班或者跑業務,需要忍氣吞聲的接觸更多的客戶,其實就跟男性一樣,沒什麽區別。

03

錯誤的評價體系。

如一最近總結出了女性到底喜歡看什麽樣的自媒體博主,那就是一個過去透過走雌競嫁給大佬,又被大佬劈腿,離婚後拿著大佬給的巨額資產和贍養費,開始做自媒體、開始宣揚"大女主主義"的女人。

女人們並不喜歡看自己苦哈哈創業成功的女性,因為太不優雅了,太不符合女性特質了。走雌竟成功的女人才是聰明人。走雌竟能夠嫁給大佬的,更是聰明人中的聰明人。離婚後拿到大佬大額補償的,直接就是"人生贏家"了。然後如果她拿著錢開始做自媒體,開始批人,開始獨美,那就太颯了。

所以很多女性潛意識裏只喜歡男人給的東西,認為一個女人能讓男人給她東西,是女性權力的最高象征。所以女性評價自己和另外一個女人的成功,就是看男人給了她多少東西,而不是她自己透過實力在社會上實打實贏得了多少東西。

其實說到最後,「女性成長」更像是社會和女性自己共同研發出的一款「麻醉劑」:喝下去了短時間自我感覺良好,實際對於身體起不到任何有益作用,需要不斷的補服,才能抑制女性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不安和困惑。

真正的大女主,是在他人肯定自己的女性魅力的前提下,自己像男人一樣拼搏的女人。

而真正的女性成長,其實就是「人類成長」,跟性別無關,需要女性杜絕任何性別優勢思維和捷徑思維,把自己當成男人,甚至由於比男人起步更晚,還要比男人更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