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怎麽樣可以在家裏高效的工作?

2020-09-20心靈

今年(2020)10月開始從公司跳出來成為了獨立開發者,浪了將近2個月,斷斷續續進行了一些專案的嘗試後終於有了點找到方向的感覺。

這套方案是個人經驗的總結,剛開始踐行,所以我也不太確定合不合適,但參考參考總沒有壞處:

1. 打造一個合適的環境

環境對效率的影響不可估量。對於軟件開發人員來說,雖然表面上看好像只要有台電腦就哪裏都可以摸魚了,但是在家摸魚的頻率和時長都要比在辦公室多得多!

破解的方式就是打造一個專門屬於工作的環境,可以是一個小房間,也可以是角落裏的一張小書桌。空間的大小不是關鍵,關鍵的是 這個範圍裏一定都要是工作相關物件 (絕不能出現像我這樣電腦旁邊放一台 PS4 的愚蠢行為)。

進入這個空間,你眼裏看到的、手能摸到的,甚至盯著電腦的時候眼角余光能掃到的,全都是工作!工作!工作!這就讓我們有了一個最基礎的工作空間了,下一步就是怎麽讓我們進來之後不那麽想逃走。

2. 適當的準備

在家畢竟比在辦公場所要自由,少了身邊一起摸魚的同事的會心一笑,也沒有上司和老板的深情凝視,人的內心和頭腦自然就會更加放蕩不羈:「昨天就應該直接上高地的,推什麽塔!」、「今天早餐有點淡不如中午吃個炸雞平衡一下?」、「欸有點口渴...」、「咦?廁所水龍頭是不是沒關?」

五花八門的念頭裏,隨便一個都能讓你立刻轉身離開精心打造的工作空間,體現出你無與倫比的執行力。上面那些想法就是剛剛一瞬間從我腦子裏同時擠出來的,但這些真的都是問題嗎?

不全是。

獨處這些天下來,我發現這些念頭其實大都源自於我內心在逃避當下的工作任務,而只有少部份是我身體真正的需要,外加一丟丟強迫癥的影響。於是我需要做的就是:馬上開始工作 + 處理身體上的需求。

在這方面我比較幸運,因為我是一個無咖啡不歡的人,而咖啡的提神作用已經潛移默化地讓我產生了一種感覺:「喝過咖啡我就精神滿滿了,該幹些正事了」,所以在這種時候我只要直接起身上個廁所(順便檢查一下水龍頭)然後沖一杯咖啡回來並敲下第一行程式碼就完事了。有些時候手邊正好有杯咖啡,直接喝一口什麽都解決了。

這些動作幫助我改變了想法:

  1. 我不太想開始工作,因為它有點難/有點麻煩/不有趣(畏難) -> 這個程式碼的作用是 xxx,接下來要實作 xxx(工作上的思考)
  2. 我有點口渴/想吃零食/想抓點什麽在手上擺弄(臨時需求/個人習慣) -> 咦手邊就有(需求被滿足)
  3. 我需要從座位上離開,因為水龍頭好像沒關/有件什麽事忘了處理/有個知乎邀請忘了回答(強迫癥) -> 有機會順便做了就行,沒有就算了(安撫了不緊急的事情)

(如果都聽到水龍頭沒關的水聲了,那還是趕緊去關了吧...)

對我來說,一切問題都發生在工作開始前,一旦真的開始工作了,工作本身就會讓人更加專註(也可能只是我這個職業的優勢?)。所以只要完成了上面說到的幾個動作,我就算是真正開啟了一段工作時間,接下來的事情就是怎麽在工作上保持高效了。

(為什麽準備工作只要「適當」而不是「充分」呢?因為我覺得「充分」準備本身就已經讓人感覺很焦慮了,所以順其自然,喝個咖啡就差不多。)

3. 使用一些工具

最後,外部的一切都是輔助,工作本身的高效才是重點。

我最近的體會是: 工作本身的有序安排是最好的提效動作。

說人話是: 合理安排好工作,它自然就會推著你去完成。

(除非你本身就很抗拒這個工作,那可能你需要的是思考一下這個工作的意義了)

關於這一點,應該已經有很多文章說過了,我按時間順序列了一下我工作流程裏涉及到的工具:

  • 腦子裏冒出來的新想法或待辦,用 Things 記錄下來
  • 從 Things 裏挑出每天具體要完成的任務,細分到不同時間塊,用 Sorted 來安排
  • 工作中的資料或文件透過 Bear 來整理,也會用它來寫寫每天或每周的回顧
  • 這些任務看著挺繁瑣,但其實在公司裏也差不多是這個流程:產品經理設計了功能 -> 開發人員計算任務時長和排期 -> 記錄當天的工作內容 -> 每周團隊會議上進行一周的回顧

    另外再補充兩條小建議:

  • Things 和 Sorted 其實都算是 GTD 類的套用,使用邏輯上會有不同,所以按需選擇其中一個也夠用(我是因為在不同時期分別買了它們,又不想浪費所以拿出來一起用試試,結果感覺還不錯)
  • 記得在不同工作任務之間插入一些休息時間(這也是 Sorted 建議的),甚至明確安排一些非工作的時間段也是極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