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特別策劃|我們為何沈溺於「流量狂歡」?

2024-08-26心靈

編輯 | summer

「我們是地球上最沈溺於幻覺的人民。我們不敢破除迷惘,因為幻覺是我們居於其中的房屋,是我們的新聞、我們的英雄、我們的冒險、我們的藝術形式、我們的所有體驗」......

可以看到,這種由網絡所構建的精致幻覺已經成為了當代人的「精神鴉片」。近日,一系列以「精致女生坐高鐵」為主題的影片火遍整個社交媒體,她們以相似的鏡頭將所有動作串聯起來,首先騎著電動智能行李箱閃亮登場,隨後在車廂內找到對應位置後掛好包包,再拿出噴霧將車窗和小桌板進行仔細消毒。

當然,這僅僅是開始,接下來這些博主們會開啟加濕器,再給自己泡上一壺茶,開啟iPad追劇、玩遊戲,亦或是拿出鍵盤處理工作,更誇張的還有人帶著便攜印表機......也有人直接高鐵上洗漱完就進入了深度護膚、及化妝流程。不得不說,這一套流程下來忙到不行。

事實上,這樣一支時長不過兩分鐘的影片中,大概會包含上百個分鏡、幾十款產品宣傳,在這個的「精致幻境」中,社交媒體一邊是各個博主的爭相模仿,另一邊則是被眾人吐槽這類影片太過制造焦慮。

畢竟,這種「精致」非常虛幻,普通人無法透過效仿,或者購買博主同款,從而真正提高生活質素甚至是得到想要的生活方式。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人們在焦慮內卷之下對於美好生活的向往、欲望,或許正是這類影片能夠得到潑天流量的背後原因所在。

換句話說,這場「狂歡」之中,博主、觀看者、品牌方缺一不可,都是這類影片成功的「推手」之一。但在TOPHER看來,美好生活的本質其實應該建立在穩定的內核之上,而非一味的模仿。

那麽,為何這類影片能夠掀起「流量狂歡」?為何人們對於在社交媒體上打造「精致」人設樂此不疲?或許在今天的特別策劃中能夠窺見一二。

PART 1 活在社交幻象中的人們

造星運動、觀光景點、文學改編、門面組織、品牌廣告……我們以為的真實世界,其實皆是人為捏造的「幻象」。幻象充斥我們的體驗,技術進步令其愈發多彩、愈發有說服力、愈發「真實」,最終圍剿現實。

由歷史學家丹尼爾·布爾斯廷撰寫的最具突破性的作品【幻象】一書,則敏銳地描述了大眾文化轉型的方方面面:新聞業不再忠實報道,轉而炒作熱點;媒體迎合公眾,量產朝生暮死的娛樂明星;觀光景點專為遊客客製,卻又顯得千篇一律;行銷廣告亦真亦假,鋪天蓋地;文學改編層出不窮,花樣翻新……

作者全面觀察美國新聞行業發展和社會變化,系統回顧了公共意識從註重真實轉向愛好虛假的過程,準確剖析了大眾媒體興起和技術進步帶來的負面影響,內容涉及新聞、選舉、旅行、出版、電影、廣告等多個領域,深度剖析我們為何沈溺幻象無法自拔。

本書為20世紀流行文化研究的奠基之作,一經出版即在學界和社會引發熱議,啟發【娛樂至死】【景觀社會】【消費社會】等多部經典著作。

即便在出版半個世紀後,也沒有任何一本書能夠如此成功地塑造大眾媒體時代美國文化轉型的觀念,沒有任何一本書能如此清晰地勾勒出美國人的意識如何從註重真實轉向愛好虛假……

作者將在本書中,帶你戳穿失真濾鏡,走出自欺困境,助你在海量資訊中辨認出真相,清醒生活。

薦書:【幻象】作者: [美] 丹尼爾·布爾斯廷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出品方: 新經典文化原作名: The image譯者: 符夏怡

PART2 資訊過量的痛苦

1964年,媒介理論家馬歇爾·麥克盧漢曾指出:「電子技術就在我們身邊,在其與古騰堡技術的碰撞中,我們變得麻木,又聾又瞎又啞。」

的確,數碼化資訊交流的提升讓我們變得愈加麻木和疲憊,這種狀態被稱之為「資訊疲勞症候群(IFS,Information Fatigue Syndrom」,也是由過量資訊引起的一種心理疾病,通常IFS患者會抱怨分析能力不斷下降,無法集中註意力,普遍焦慮,或者失去承擔責任的能力。

1996年,英國心理學家大衛·路易士對此病做出定義。起初,IFS患者主要為需要在工作中長時間處理大量資訊的人群。如今,我們每一個人都被IFS波及,原因在於,我們所有人都面對著快速增加的大量資訊。

現在的人類雖然擺脫了工業時代奴役、剝削的機器,但數碼器材同樣帶來了一種新的強制,一種新的奴隸制。基於可移動性,它把每一個地點都變成一個工位,把每一段時間都變成工作時間;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它的剝削甚至更為高效。

另外,智能電話在給與更多自由的同時,從中也產生了一種災難性的強迫,即交流的強迫,而社交媒體大大強化了這種強迫。

那麽,數碼技術的背後究竟是進步還是退步?交流形式的變化讓情感更加枯竭還是豐富?網絡媒體時代帶來新的倫理困境又有哪些?以上問題在韓炳哲撰寫的【在群中】一書中可以找到答案。

韓炳哲是互聯網時代的精神分析師,他指出,我們如今正邁向數碼精神政治的新時代,監視社會擁有進入集體潛意識的通道,以此幹涉大眾未來的社會行為,並且由此發展出極權主義特征。

與此同時,數碼媒體在主觀判斷之外,極大地改變著我們的行為、感知、情感、思維、生活,然而,我們卻無法對結果做出全面判斷,這種盲目,以及與之相伴的麻木共同構成了當下的思維危機。

透過哲學的睿智與分析的犀利,韓炳哲迫使我們去反思數碼網絡媒體時代的生存情調與倫理處境。他推進了大眾社會考察的很多關鍵範疇、重新連線了哲學與經驗,進一步揭示了數碼時代人所面臨的困境。在他的思考中,透露出了東方哲人的細膩與韻味。

或許看完本書你會明白,大數據時代之下,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新的哲學思維和框架,以此來指導生活。

薦書:【在群中】作者:[德]韓炳哲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品方:見識城邦副標題:數碼媒體時代的大眾心理學

PART 3 媒體真相的缺失

在這個假新聞和另類事實大行其道的時代,公眾重視對真相的關註,並且強烈要求政客、商業領袖、社會活動家和其他職業溝通者為個人言論的真實性負責。因為,人們重視真相,願意為之抗爭。

由為世界頂尖企業提供商業咨詢的說故事大師赫克托 麥克唐納所撰寫的【後真相時代】一書,則用生動的故事向我們展示出真相是如何被資訊傳達者肢解、扭曲和掩蓋的。

他在大量例項的基礎上總結出誤導者的慣用伎倆,同時告訴我們如何更有效率地利用競爭性真相來證明觀點、凝聚人心。作為後真相時代的資訊消費者,上當受騙有時在所難免。唯有洞悉真相的運作模式,我們才能更有智慧地處理資訊,甚至透過改善真相的講述方式達成目標。

本書談論的是真相而不是謊言,盡管其中的許多內容涉及如何像使用謊言一樣使用真相。作者認為,導致溝通者說謊的本能、壓力和動機也會驅使他們以極具誤導性的方式使用真相。透過展示他們的做法,作者希望鼓勵更多人發現和指出具有誤導性的真相。

例如,可以透過更具建設性的方式使用不同形式的真相,起到團結、鼓勵和轉變的作用。因為合適的真相可以團結一家公司,鼓舞一支軍隊,加速新技術的發展,為政黨召集支持者,激發整個組織的活力、創造性和熱情。

本書是為所有願意真誠溝通但也知道真相需要選擇的人寫的。它是為所有厭倦了被政客、行銷人員和公關人員用符合真相定義的言巧語牽著鼻子走的人寫的。

哪些真相能夠最有效地說明你的觀點?哪些真相可以鼓勵你的組織?哪些真相最符合道德?哪些真相可以被用來說服我們采取違背個人利益的行動?我們如何挑戰具有誤導性的真相?【後真相時代】應該可以幫助你回答這些問題。

最後,作者指出,真相是個多面體,別有用心者只描繪其中的一面,因而我們必須擦亮雙眼,看清真相如何被別有用心者挑選、加工和塑造。

薦書:【後真相時代】作者:[英]赫克托·麥克唐納譯者:劉清山出版社:民主與建設出版社出品方:後浪副標題:當真相被操縱、利用,我們該如何看、如何聽、如何思考

PART 4 稽核機制的必要性

登陸一個網站,開啟一個APP,我們享受其中的優質內容,並沈浸其中,然而,實際上我們所看到的一切並非它原本的面貌。這是因為其背後隱秘且龐大的內容過濾機制,已經事先為使用者掃除了無數劣質、不良的內容。但是,你們知道嗎?這套商業過濾機制的操控者,以及具體實施篩查工作的執行者,仍然是活生生的人。

進入社交媒體時代,互聯網上的內容日益混亂駁雜,商業性內容稽核已成為一項廣泛存在、極為必要的工作。基於此,數以百萬計的稽核員承擔了大量的工作,他們評估社交平台使用者上傳的資訊,篩選和移除色情、暴力、仇恨言論等不良內容。然而,出於各種原因,這個行業長期遊離於社會關註之外,從事相關工作的稽核員群體也不被大眾所知。

在一個自動化、智能化的時代,互聯網的商業性內容過濾機制為何仍然需要大量人力的投入?從事這項工作的普通員工,他們每天如何開展工作,面對的是什麽,又遭遇了什麽?他們的經濟權益、身心健康是否得到了保護?他們對於自己的勞動、社交媒體經濟乃至互聯網的文化和政策,又有哪些敏銳的理解和洞察?

在由撰寫的莎拉·羅伯茨【幕後之人】一書中,作者歷經2010—2018年長達八年時間的調查,基於對從矽谷到菲律賓、專業稽核公司和主要社交媒體的一線員工的采訪,對商業性內容稽核這一行業進行了充分的社會研究。

本書對這個不被人所知的行業進行了全面分析,考察了互聯網商業性內容稽核工作的不同類別,包含短期合約工、專業公司、外包、零工等,揭示了稽核員們的社會待遇、身心健康、日常生活、職業發展等,並針對內容稽核過程中出現的政策爭議、犯罪制止、社會影響等進行了分析和闡述。

除了突破了互聯網公司保密協定、地域限制等重重阻礙,采訪到商業性內容稽核員之外,莎拉·羅伯還與學者、律師、記者等在內的更大群體進行溝通,使得內容更加詳盡。

本書對於互聯網內容稽核員這一「幕後之人」群體的揭示性調查,不僅對商業互聯網的現實做出了獨到的描述,還提供了對數碼時代全球化勞動力未來的洞察。作者從同情和共情的角度出發,深刻理解了內容稽核員在全球數碼勞動力市場中的位置。羅伯茨巧妙地戳破了社交媒體上內容自由流動的神話,並且引起了對數碼勞動者工作的批判性關註。

無論你之前如何看待互聯網的運作方式,現在都要準備好重新審視它的一切。所有使用、信任互聯網客觀性的人,都須閱讀該書。我們相信,這本書將會令人們對現代互聯網的思考更為清晰。

薦書:【幕後之人】作者:[美]莎拉·羅伯茨(Sarah T.Roberts)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出品方:萬有重力副標題:社交媒體時代的內容稽核譯者:羅文

PART 5 拋棄手機大腦

每天觸碰2600次,每10分鐘就要看一眼,每天上網近7小時,逛社交媒體近2.5小時……

焦慮、抑郁,註意力難以集中,虛度時間,睡眠變差,情緒變糟,智商變低……

手機不光是個時間小偷,還是快樂刺客,讓我們錯失生活中很多美好的事物。

為什麽只要醒著我們就離不開手機,為什麽疫情中的我們更容易自投羅網?為什麽比爾·蓋茨不讓小孩用手機,喬布斯不讓孩子碰iPad?手機裏設下了多少讓我們沈迷的陷阱,我們又要怎樣才能戰勝這個人生小偷?

這些問題同樣困擾著瑞典首席心理健康專家安德斯·漢森,他立足自身研究成果,創造性地將腦科學、人類前進演化、心理學結合起來,將研究結果融入進【手機大腦】之中,逐章剖析了為何電子產品和社交媒體會令我們更容易焦慮、抑郁,註意力難以集中,虛度時間,睡眠變差,情緒變糟,智商變低。

作者認為,比起每天被手機牽著鼻子走的成人,正處在生長發育階段的孩子們面臨著更嚴重的後果,對此,其在書中提供了更進一步的照料和管教建議,以挽救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在書的最後,作者還制作了一份「獻給旅行在數碼世界的人們的安全手冊」,透過短短的小建議,幫助讀者們解決實際問題。拯救手機大腦的第一步,就從放下手機開啟本書開始。

無論是關註養生主題,希望改善睡眠、情緒、焦慮、抑郁等問題的打工人,還是渴望更有效率地學習、專註讀書、提高記憶力的學生、備考群體;亦或是看重孩子的健康、智力、註意力、思維能力的家長,都能從本書中收獲意想不到的知識。想改變手機的負面影響,來一場思維的探險總是有效的!

薦書:【手機大腦】作者:[瑞典]安德斯·漢森/Anders Hansen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品方:後浪副標題:讓人睡眠好、心情好、腦力好的戒手機指南

我們沈迷於社交媒體,

或許並不是因為它提供了炫目的視覺享受,

而是因為它展示了不同版本的自己,

以及觀察別人對這些不同版本的自己有何看法,

並最終對我們的身份認同加以修正。

但是社交媒體是一面折射的棱鏡,

往往會讓人們對彼此之間以及自己產生扭曲的理解。

因此,我們不能將生活的動力寄予互聯網,

唯有真實地活在當下,

去走進天地間,

才能看清生活的本質及尋找到原始動力。

TOP HER|記錄女性成長價值與商業價值

垂類精準媒體|她經濟整合行銷|數據增長決策|高凈值社群經濟

北京·上海·香港·紐約·倫敦·溫哥華|[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