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主要分布在廣東、福建、江西等地的漢族民系。
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漢民族,姓氏寄托了鄉愁,代表每個人及其家族。
客家姓氏有幾百個之多,但行走粵、閩、贛三地,不經意間會發現:陳、鐘、賴、鄔四大姓氏非常多。
現實中也是這樣,我們僅僅以從陳姓為例:
廣東第一大姓:陳姓,約有970萬;
福建第一大姓:陳姓,約有428萬人;
江西陳姓排名第三:約有204萬人;
更有意思的是,陳、鐘、賴、鄔這四大姓,雖然各自均有數量不等的堂號,但是,都有一個共同的堂號:潁川堂。
譬如:
鐘氏潁川堂堂聯:潁川世澤,太傅家聲;
陳氏潁川堂堂聯:潁川世澤,世胃家聲;
賴氏潁川堂堂聯:松陽世德,潁水家聲。等等。
潮汕古街古巷中,更有很多宅子門楣上鐫刻「潁川舊家」或「潁川世澤」,說明其望出潁川。
從歷史上來看,堂號的產生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得姓始祖家鄉為堂號,稱地望堂號;一種是以先祖功績為堂號,稱掌故堂號。
潁川堂,就是屬於第一種,以得姓始祖家鄉潁川郡為堂號。
秦滅六國後,以郡制封天下,設立潁川郡,治所今河南省禹州一帶。
潁川郡管轄範圍很廣,大致包括今天的登封、汝州、許昌、新鄭、寶豐、新密等地。
這個區域,是當年夏王朝首都所在地,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行政中心。
產生堂號,除了為得姓始祖老家外,還要有一個必要條件:為當地望族。
但是,根據目前我們掌握的資料,並不能支撐陳、鐘、賴、鄔四大望族獨立存在。
那麽,為什麽四大姓會有同一個堂號呢?
關於這個問題,史學界多有爭論,各執一詞,今天,我們參考其中資料之一,管中窺豹:
清光緒十三年(1887)【鍾氏族譜源流總序】中記載:
公元前286年,宋國被齊、楚、魏三國聯軍滅國之後,宋國君偃的三弟公子烈逃到今河南許昌,不久後「娶姒氏生四子:長復、次優、三宋、四項,遂分鐘、陳、賴、鄔四姓。」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鐘、陳、賴、鄔四擁有一個共同的先祖,他們的得姓始祖為公子烈。擁有共同堂號就解釋過去了。
關於這個結論,雖然歷史上並沒有太多史料佐證,但現實是,在今天客家人之間,流傳著」鐘、陳、鄔、賴是一家,以兄弟相稱「這一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