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潯陽鹹魚:外國人認識孫悟空嗎?

2024-09-04心靈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潯陽鹹魚】
據數據分析公司VG Insights預估,於8月20日登陸全球遊戲平台的國產3A首作【黑神話:悟空】,在發售10天後,總銷量已達1690萬份,遊戲總收入已超過8.1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7.5億)。另有媒體報道,截至目前,【黑神話:悟空】每天最高線上人數仍逾百萬。
無疑,這驚人的數據背後,主要來自於華人文化圈的玩家貢獻。「孫悟空」這個響當當的名字,是很多玩家心目中的童年英雄。而這爆款遊戲代表的就不僅僅是百人團隊的四年耕耘,更承載了中國文化的璀璨與浪漫,延展了那個已流傳千年的歷險故事的想象空間,用體驗感撫慰了所有人的美猴王情結。
而對於那些非華人文化圈的外國玩家們而言,他們可能未必會了解孫悟空的故事——「這猴子是妖?是神?還是什麽超級英雄?」更多的人,會帶著這樣的疑問去開始了解西遊記的背景故事。
孫悟空在歐美文化圈中,或許比不了超人和蜘蛛人這些超級英雄角色,但實際上,他的影響力也不小。那麽在【黑神話】遊戲之前,又是誰曾將中國的孫悟空介紹給外國人呢?別急,且看筆者娓娓道來。
吳承恩【西遊記】中的孫悟空起源
眾所周知,【西遊記】故事的起源是唐代玄奘法師西域遊歷十余年的記錄。早先,是由玄奘口述、弟子辯機編撰成【大唐西域記】共十二卷,講述了玄奘在取經路上的所見所聞,是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民族學方面的重要文獻。但是,這本書以風土見聞為主,故事性弱。
後來玄奘弟子慧立、彥琮撰寫了【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這本書以師傅玄奘為主角,講述了取經路上的一些神奇故事,當然這些故事的目的性就是為了弘揚佛法。可他們也沒料到,正是這些神奇故事,從此開啟了以「玄奘取經」為故事線的西遊神話世界。
玄奘對於佛教的貢獻居功至偉,受到人們的尊崇也在情理之中,他的傳說故事很快就在民間流傳開來。這類傳說最初都和玄奘在西域的艱險歷程有關,後來內容不斷被加工、潤色,雖越來越偏離真實,但西遊的神話體系逐漸豐滿。
南宋時期,出現了三卷【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其中的取經故事已經加入了妖魔元素,出現了猴行者(孫悟空原型)和深沙神(沙僧原型)。「猴行者」是一位白衣秀士,自稱是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自願踏上幫助唐僧取經的征程。如今存在於甘肅瓜州境內石窟上的壁畫【玄奘取經圖】中,也有一位「人相似猴」的人物跟在玄奘身後。這批壁畫產生於西夏時期,正與【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的內容相印證。
到了雜劇興盛的元代,以吳昌齡的【唐三藏西遊記】和楊景賢的【西遊記雜劇】為代表,出現了保護唐三藏(玄奘)取經的「通天大聖」(孫悟空),這「通天大聖」說「齊天大聖」是他哥哥——「猴行者」又多出個雅號來。
隨著元雜劇的發展,【西遊記】故事也進入飛速發展的階段,各路作家毫不吝嗇自己的想象力,雜糅民間故事於西遊故事之中。有一說一,元雜劇中的「通天大聖」形象並不好,他更像是一個妖怪,會吃人,還好色。一直到吳承恩的【西遊記】問世,才一舉扭轉過來,孫悟空變成正義的形象,在取經路上除惡揚善,多次拯救唐僧於危難之中。同時,也正是這本書,成為後世「西遊記故事」的奠基石。
誠然,西遊故事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故事,但吳承恩作為西遊故事的集大成者,成就了中國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讓這段取經故事大放異彩。他筆下的孫悟空是一個充滿童心與正義感的英雄——酷愛自由、不受拘束、天性淳厚,仿佛能扛下世間一切疾苦,卻又抵不過宿命安排。
此後,孫悟空與【西遊記】牢牢地繫結在了一起,甚至可以說,中國的神話故事體系也迎來了新的篇章。
英語文化圈中的孫悟空
明清時期,印刷出版業興盛,【西遊記】、【三國演義】等古典小說得以流傳到同為中華文化圈的北韓、日本等國,受到人們的歡迎也是情理之中。而在英語文化圈中,則是到上世紀40年代,由酷愛中國文化的英國轉譯家阿瑟·戴維·韋利(Arthur David Waley)轉譯,這位向英語文化圈傳播西遊文化的先行者也只選譯了【西遊記】部份內容,譯名是【猴】(Monkey)。
這個譯名確實不好,讓老外對「孫悟空」的認識直覺更多是「Monkey King」(猴王),甚至簡單地認為它就是一只很厲害的猴子,從而不會對這只猴子身上的「人性」做更深的了解。所以說,韋利雖然是吳承恩的「知音」,但懂得還是不夠多啊。
他在解讀【西遊記】時曾說:有趣本身就是一種價值,吳承恩不斷用戲謔、調侃的寫法敲打一切莊嚴,以提醒人們,自主人生的重要性。——我只能說,這段話蘊含的價值觀就很西式。
我們中國人當然能夠理解孫悟空身上的反抗精神與正義感,他代表了成長,而不是前進演化。為了讓老外們能夠理解這一點,以至於現代有網友教老外念「Sun Wu-Kong」——就是要讓老外認識到,孫悟空絕不單純是一只猴子,他有自己的名字,更有自己的個性。
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化交流的深入,【西遊記】在海內外皆有著極高的人氣和傳播力,英譯本多達64個,是最早被收入企鵝經典文庫的中國古典小說。在英語世界中,知道孫悟空、豬八戒、唐僧、沙僧的讀者,遠比知道林黛玉、賈寶玉的多。【西遊記】不僅被轉譯成多種文字,還衍生出遊戲、影視和動漫等各種形式的產品。而「出海」後的【西遊記】也因地域、文化等差異,被賦予了不同的色彩。
例如在現代兩大漫畫公司——DC與漫威的超級英雄故事體系中,孫悟空也嶄露頭角。
漫威世界中的孫悟空是個光頭形象,比起猴子,更像是和尚,他的名字還是「Monkey King」,上衣胸口的位置還畫著一只猴子。這是把孫悟空當成猴子還沒完了是吧?!真不是,漫威的猴王顯出本體,居然是一只猩猩!
嗐!還能怎麽說呢!就是他們對【西遊記】文化不了解,創作也不用心。一會兒猴子,一會兒猩猩,反正一點都不像孫悟空。
而隔壁DC世界中的孫悟空形象就相對用心,因為參考了中國經典的孫悟空藝術形象,「鎖子黃金甲」和「鳳翅紫金冠」都穿上了,其武力值更是爆表,直接吊打DC最強反派達克賽德,達克賽德的鐳射線碰到孫悟空都得拐彎。
但是,DC的創作者還是考慮到這個中式超級英雄與超人、蝙蝠俠放在一起,會顯得另類,於是便讓孫悟空拔了一根毫毛,在本宇宙創造出另一個分身英雄:猴王子(Monkey Prince)。
得!又跟猴子扯上了!
而且「猴王子」的形象更符合西方人對中國人的刻板印象——畢竟是美漫的藝術環境,中國英雄也必然要經過西化才能迎合讀者。或者,可以這麽想:孫悟空仍然是中國原型,而猴王子更像華裔。
鳥山明與漫畫【龍珠】
有人會問,為什麽老外總是難以區分「猴王」和「孫悟空」?那是因為「Sun Wu-Kong」對他們來說,第一印象是那位身穿武道服的超級賽亞人卡卡羅特。
當年鳥山明因為喜歡【西遊記】,又喜歡看成龍的電影,再加上當時的日本動漫裏很流行中國元素,便幹脆把這些匯集到一起,創作了一部漫畫【龍珠】。一開始的情節是以【西遊記】為藍本,偏向搞笑娛樂,後來因為市場的需求和編輯的引導,【龍珠】才走上熱血格鬥漫畫的道路。
雖然【龍珠】的最終整體走向是不同於【西遊記】的另一個故事,但在早期人物設定和一些小情節上仍能看出二者之間的關聯,只是到了故事的後期,【龍珠】自成一體的奇幻未來世界觀已經成型,【西遊記】的元素也漸漸消失。
在【龍珠】中,孫悟空最初也是只猴子,幾經修改後才成為現在的「超級賽亞人卡卡羅特」,但保留了一條猴子尾巴。這個孫悟空有爺爺孫悟飯留下的伸縮自如的「如意棒」,還有龜仙人給的「筋鬥雲」。他也有個4人團隊,但不是去取經,而是要收集七龍珠。
別名「小八戒」的烏龍,其性格特征也與西遊記中的豬八戒類似:好色、愛撒謊、喜好吹牛。【西遊記】中孫悟空第一次見豬八戒是變身高翠蘭,然後收服了他,在【龍珠】裏的孫悟空初見烏龍時也是男扮女裝。
【龍珠】裏也有「牛魔王」,只不過不再是孫悟空的大哥,而成了他的嶽父。是的,這裏的悟空是有媳婦的,這一點並不難接受,只要悟空擁有人類的情感:師徒情、父子情、手足情,就很難避免男女之情。只不過在英雄大義的光環之下,感情線被弱化一點也是合理的。
雅目茶則可以對應到【西遊記】中的「沙和尚」,雖然性格有些吊兒郎當。
那麽誰對應的是「唐僧」呢?布爾瑪。她是除爺爺之外孫悟空遇到的第一個人,並且還要帶悟空去找七龍珠,這些都很像唐僧和悟空的相遇。而且尋找七龍珠實作願望和取得真經修成正果,路程中都會經歷眾多磨難,結果都是為了圓滿。再加上布爾瑪也是團隊核心,是需要保護的人,這些特征基本都能對應上唐僧。
日本電視台1978年版【西遊記】的巨大影響
為什麽漫畫【龍珠】中的「唐僧」布爾瑪會設定成一個女孩子?這裏不得不提1978年開播的、作為日本電視台成立25周年紀念節目的電視劇【西遊記】,這也是在世界範圍內出現的第一部【西遊記】劇集。
為了表現唐僧善良、溫和及柔弱,唐三藏法師由女明星夏目雅子飾演。夏目雅子塑造的「中性」三藏形象也對日本創新【西遊記】產生了很大影響,之後日本再作翻拍時也都沿用了女唐僧這個設定。甚至還影響到很多漫畫中,例如我們熟悉的【蠟筆小新】和【哆啦A夢】,在出現【西遊記】情節時也分別由美伢、靜香來裝扮唐僧。
就【西遊記】的海外傳播而言,日本算得上是影響最大、轉譯最早、研究最為深入的國家之一,除了上文提到的作品外,在影視劇方面日本電視台陸續制作了1993版【西遊記】和1994版【新·西遊記】,富士電視台也在2006年翻拍了電視劇【西遊記】。
在漫畫方面,除了前面提到的鳥山明的【龍珠】,還有很多相關創作。著名漫畫家手冢治蟲自1952年開始創作不一樣的孫悟空,並做成漫畫【我的孫悟空】在雜誌【漫畫王】上連載。他所塑造的孫悟空除了神通廣大,也很具有人性化。他自稱是因為看了中國動畫始祖萬籟鳴兄弟所制作的動畫片【鐵扇公主】,才決心將動漫作為自己的終生職業。
漫畫家峰倉和也所著的系列漫畫【最遊記】則是一部套用【西遊記】人物名稱,劇情與【西遊記】稍有關聯的奇幻冒險系列漫畫。它算是一部本土化很成功的作品。
再說回78版日劇【西遊記】,日本電視台將這部劇賣到海外,在英國、澳洲等國頗受好評。可以說,該劇替中國人向西方人狠狠地推廣了一波東方神話故事,給西方觀眾提供了一個了解中國古典文化的視窗——雖然西方人未必能分得清中國人和日本人。
不管怎麽說,這部日本【西遊記】對於70、80後的西方人來說,就是妥妥的童年回憶殺。曾經就有一位英國歌手說,自己還是小學生時,放學回家最開心的事就是開啟電視,看這部【西遊記】;至今還會模仿裏面的台詞和動作。在2018年,由澳洲官博公司(ABC)制作的電視劇【猴王傳奇】(Legend of the Monkey)上映,裏面的唐僧仍然是女性角色,由此可見,這幫澳洲的編導們都是78版日劇【西遊記】的鐵桿粉絲。
屬於中國人的1986年版【西遊記】
因為78版日劇【西遊記】帶的「好頭」,導致這幾十年來,西方人都認為,西遊記故事就是這日劇裏的那些元素,甚至唐僧是女人。而作為故事原創國度的中國人,對此是絕對不會認可的。
就如同當初,78版日劇【西遊記】在引入國內後,中國觀眾就無法忍受劇情和人設被「魔改」,民間乃至官方都一致發出反對的聲音,於是此劇被強制停播了。正因如此,央視才立誌要拍攝一部屬於中國人的【西遊記】。
而後,楊潔劇組力排萬難,在拍攝條件極為艱苦的條件下,歷時六年,終於拍出了霸屏暑假電視機十多年的86版【西遊記】。當時的特效技術也十分有限,做出的特效在今天看來也十分「五毛」,但很多人認為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年年都有人回看。可以說【西遊記】是世界上重播率和收視率最高的電視劇。
孫悟空大戰小白龍……
對於70-80年代的中國人,這一版西遊記就是童年回憶殺,對劇中的台詞劇情更是如數家珍。主題曲【雲宮迅音】更是深深地刻入每個中國人的DNA中。相信我打出「登登等燈」這四個字時,你一定會自然而然地唱出來。
86版【西遊記】孫悟空的扮演者是著名藝術家六小齡童,他的孫悟空形象,也更像是從書中走出來一般,符合中國人的審美,相信他就是不折不扣的美猴王——孫悟空。
他,天父地母所生,破石而出「不伏麒麟管,不受鳳凰轄,又不伏人間王位所拘束」,學習了72變,會駕筋鬥雲,一根如意金箍棒使得出神入化。
他和妖怪稱兄道弟,牛魔王、蛟魔王、鵬魔王、獅駝王、獼猴王和禺狨王都自封了和「齊天大聖」一樣不受上天管束的霸氣名頭;
他看穿了白骨精的假面,卻被師傅責罵,還被設計套上了金箍,即使如此,他仍堅持守護唐僧,保他平安到達雷音寺,修成正果;
他牢記授業恩師菩提老祖的教誨,他有花果山情結,他不恃強淩弱,他嫉惡如仇……
六小齡童將傳統戲曲猴兒戲和電視藝術融合,不僅在模仿猴兒時惟妙惟肖,且更加註意使用眼神,表演大氣灑脫,為我們成功塑造了融動物、人、神於一體的美猴王形象。
之後也陸續有西遊故事搬上銀幕,真人版的總有些差強人意,畢竟有「六老師」的悟空珠玉在前,【後西遊記】的曹榮、【齊天大聖孫悟空】的張衛健,總是讓人產生贗品感,即使是受眾頗多的【大話西遊】的周星馳扮相,當年上映時也不過是只奇怪的猴子,「好像一條狗」。
中國人要學會講好孫悟空的故事
西方人熱衷於【西遊記】題材,一方面是因為它在中國古典文化中的地位,猶如荷馬、但丁、莎士比亞和塞萬提斯的作品之於歐洲。另一方面在於它融歷史、神話、傳奇於一身,裏面每個人物都有各自的性格和經歷,為多角度詮釋人物提供了可能;它的戰鬥場面很多,視覺可塑性強,為現代科技提供廣闊的發揮空間。還有一點很關鍵,那就是【西遊記】的主旨包含英雄主義的經典套路,非常適合好萊塢模式,很對歐美觀眾的胃口。
2008年的【功夫之王】就是這樣一部很歐美的西遊幻想記。講述的是一位白人少年以「如意金箍棒」開啟了一場穿越之旅。他是「天行者」,能用如意金箍棒把孫悟空從石化狀態解救出來。可為什麽會是一位美國男孩來完成這件事呢?!當年無力吐槽的點,終於能在今天的黑悟空遊戲中發泄了:我們才是解救悟空的不二人選!
遊戲【黑悟空】中悟空的造型在一定程度上借鑒了壁畫。另外遊戲的背景中還有大量傳統古建元素,都是經過實地拍攝和考察得來的,大多來自歷史悠久的山西,玩家不禁大呼創作團隊有誠意。
讓中國玩家淚目的是「悟空拜師」壁畫的出現,悟空和菩提老祖之間如父子般的師徒情從童年記憶中湧出,更印證了悟空是位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人,而非冷冰冰的神。還有很網友只認菩提老祖是孫悟空唯一的師傅,唐長老不過是西天取經專案的團隊領導而已。
遊戲中的壁畫名為【盤中謎】,畫中老者即孫悟空師父菩提老祖。
隨著【黑悟空】上線,【西遊記】的熱度再次高漲,不僅表現在國內,國外也是如此。外國友人不僅是喜愛孫悟空,還很愛改編,這不禁讓人想起了少年讀物【龍珠】,但它是以西遊記為靈感的原創。
每個時代的作者都在一邊繼承一邊出新,讓【西遊記】成了永不過時的經典。事實證明,最大的傳統是有創造力的人,而不是前人創造的形式。所以說【西遊記】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但要怎樣講好這飽含中國文化的故事呢,每個人的答卷都不同。
作為執導過【軍雞】、【車手】、【殺破狼2】的知名導演,鄭保瑞在2014年推出了【西遊記之大鬧天宮】,集結了一眾港台演員,甄子丹扮孫悟空,郭富城扮牛魔王,周潤發扮玉帝……2016年又出了【西遊記之三打白骨精】,2018年出了【西遊記之女兒國】,但三部西遊電影都沒有激起多大的水花。只能說太多的特效會削弱想要傳遞的精神內核。
反觀2015年的動漫【大聖歸來】,豆瓣評分8.3,得到了廣泛認可。一方面是人們對國漫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說明了西遊題材不是不好寫、不好拍,而是需要和時代共鳴,有誠意的同時也要有新意。
孫悟空是一個有著無窮魅力的大IP,他勇敢有擔當,他執著地追尋自己,但他又始終充滿童心、貪玩、淘氣,經歷惡與痛的洗禮,他的善更有厚度。
自【黑神話:悟空】上線以來,在受到了絕大多數好評的同時,還是有些評論表示出對劇情設計不滿意。這是由於遊戲劇情設計是脫胎於騰訊旗下量子工作室遊戲作品【鬥戰神】;而【鬥戰神】又是取材於二十多年前的中篇小說【悟空傳】(作者:今何在);而今何在的創作靈感又是來自於周星馳主演的電影【大話西遊】。
好嘛!原來【黑神話:悟空】的劇情並不是直接取材於吳承恩的【西遊記】,怪不得在遊戲中,會有孫悟空和白骨精相愛的劇情呢。
在大部份中國人心中,孫悟空是頂天立地的大英雄,而【大話西遊】衍生出的西遊故事體系,則賦予了孫悟空更多的現代人文元素:悲情與無奈,陰謀與詭計,愛情與得失。這個孫悟空雖然與傳統孫悟空大相徑庭,但仍然有很多支持者。
筆者當然支持西遊記的再次創作,也深以為「六老師」說過「改編不是亂編」應是有條件限制的,就是:理解創作,理解觀眾新需求,也就是理解一棵樹只有開枝散葉才能枝繁葉茂。但是作為創作者來說,必須要把自己的創作定位說清楚,什麽是根?什麽是枝葉?不允許混淆視聽,把改編當成經典解讀。
這也就是筆者在前文強調「吳承恩【西遊記】是後世西遊記故事的奠基石」的緣故。
我們不再是那個只把【西遊記】當熱鬧看的孩子了,不想再看到被魔改到唐僧是女人的劇情了,也不需要穿著中國服飾的外國英雄。除了用經過時間考驗的經典文學佳作向外輸出,我們還需要有時代標簽的、能代表中華文化的內容。
如果說吳承恩的【西遊記】啟用了孫悟空的經典形象,那62年動畫版【大鬧天宮】是具象了美猴王,86年劇版【西遊記】則生動了這只石猴,【大聖歸來】撥動了我們的英雄情結,2024年的黑悟空已經打通了時間空間的束縛,讓所有人都為這只猴子發出了一聲感嘆:「天命所歸,舍我其誰!」
中國玩家們曾經扮演過北歐的海盜、日本的武士、西部的牛仔,如今也可以透過【黑神話】,扮演在中國文化中地位舉足輕重的孫行者,用遊戲的方式將中國優秀文化向全世界展示。希望黑悟空是中國文化正向輸出的開端,未來還有更多內涵豐富的影視、漫畫、遊戲作品出現,把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故事講好、講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