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透。
前幾天我和太太去買菜,一個賣菜的大姐知道我是心理咨詢師後,興奮又好奇的說,那你一定知道我現在想什麽吧!是不是我一個眼神你就知道我一切念頭?你趕緊教教我,我好明白他在想什麽——說完還瞟了一眼身邊在忙碌整理攤子的她丈夫。
我說:不知道啊,那我要是什麽都知道還不是神仙了嘛!
她說:奧,那也得慢慢說,才能了解對吧。
很多人對心理學存有猜測,就我從業心理咨詢師後,遇到幾類情況。
第一類人是理想化咨詢師的,覺得咨詢師是「高人」,他們認為心理咨詢師是不會發脾氣的、認知超前的、能搞定一切煩心事,能有他人所不能,甚至覺得咨詢師有「讀心術」;
第二類是貶低咨詢師的,覺得心理咨詢師都是有病才學的,「好好的沒事幹嘛學這個」,他們試圖避免碰觸自己的心理和心靈真相;
第三類是辯證的學習者,他們願意接觸新鮮事物,也願意透過心理學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和提升個人心境,是積極的學習和探索者。真正走進咨詢室、願意和心理咨詢師交流的人,心中都有成長的渴望。
心理學細分有很多種類。
側重於知識、數據分析、統計學和概率學的心理測量學構成了「科學心理學」的基礎。這些心理學知識可以讓我們了解一個人的大致心理現象、群體心理規律,可以提供思考的維度。比如,大街上有一個人在看月亮,後面有了第二個人,緊接著就有了第三個、第四個排隊的人,大家不知道為什麽這麽做,就是不自覺的排隊跟上了。
這個現象如果沒有學心理學,會覺得「這些人很愚蠢」,但學了心理學就會明白,這是一種「從眾效應」,這種效應是一種共性。再細致去想,就會發現,強烈從眾的背後有緊密關系型社會文化習俗的現象,也有個體邊界弱化、自我意識不強等性格特點。
側重於心理咨詢師技能的心理學,則會提升一個人的感受性,這可以提高觀察力、覺知力,這個能力的提升,可以讓咨詢師獲得微細資訊的感知能力,可以提升對人的「認知」。對言語的敏銳感受性、對行為和思維的判斷提升,也可以讓咨詢師更好的辨識「對方的人格水平」。
但這和看透一個人完全不是一回事。
咨詢師並不能了解當下對方的起心動念、未來發展(事實上每個人都有非常復雜的線性因果),但可以了解這個人大致的狀態和關系模式。
我們內心的念頭流轉非常快,也經常有善惡交織的共存態,我們的行為受到情感和情緒驅使,也受到自己的認知、過往心境影響,更受到不同的環境刺激激發。人本主義認為,任何一個人只要有合適的環境,都會自發的進入自我實作的成長軌跡。
最專業的咨詢師,即使有最犀利的眼光,也會心存敬畏,最不輕易判斷一個人,也不輕易說一個人的未來是怎樣發展的,因為他們同時更驚嘆生命的偉大。
不知者常常初生牛犢不怕虎,知者常謹慎且敬畏。
2024.7.11 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