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家庭會有一種比較神奇的情況。(以下是某種沙盤推演,無需對號入座)
小的時候,是木訥的爸爸躲在廁所挨罵,潑辣的媽媽在外面堵著門罵他是窩囊廢。
過了幾十年,父母老了呢?
情況反過來了。
木訥的爸爸越來越狡猾,情緒化,逐步掌握主導權。
而潑辣的媽媽卻開始畏首畏尾,垂頭喪氣,沒了當年的銳氣。
是因為兩個人的性格變化了麽?
其實不是的。
而是因為,在年輕的時期,這個家本質上就是建立在爸爸的賺錢這個基礎上。
其余的媽媽主動,媽媽操持大小事,媽媽和孩子們說你爸沒出息如何如何。
本質上是一種爸爸作為一家之主的讓步。
但這個家的總和還是爸爸+媽媽,並沒有因為媽媽強勢,媽媽說的天花亂墜就變成一個新高度的家庭。
父親這個角色,很多時候只要家不散,能執行,他能忍是忍的。
所以會有這種看起來媽媽更厲害,更牛逼,但爸爸卻依然安然地生活在家裏的奇怪場景。
而到了倆人都退休的時候,這個家的價值總和不再上升了。
就像退役的火箭一樣。
爸爸自然也不再需要繼續那麽維持家的總體和諧。
他的真實性情和想法會開始顯露,就像一個退化成小孩的過程,白頭發越多,心思反倒越簡單直白。
因為子女都大了,成家了,有自己的生活了,開枝散葉了。
而這時候,反倒是一直色厲內荏的媽媽,開始失去抓手,而變得頹唐。
沒有目標了。
不需要再戰鬥了。
如果這時候爸爸消失,她會更幸福嗎?
答案就像題目的情況一樣,她會更空虛,更無助,更快失去重心。
因為她的一生都是建立在這個窩囊廢的身上,是我比他能,我照顧這個家,我了不起。
但這其實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失去了沙包,也就失去了揮拳的意義。
同時也失去了存在本身。
哪怕你年輕時如何自視甚高,到了一頭白發,也多少心裏知道自己和身邊的姐妹差在哪裏。
真只是嫁的不好嗎?
所以在這種事裏我慢慢意識到的一件事就是。
很多人是活在一種自己享受的劇本裏的。
那種劇本是一種對自己當下處境的麻醉。
甭管外人怎麽看,誰欺負誰,誰倒黴誰受益。
當事人是樂在其中。
他們用這種口角的小苦去遮掩內心的大苦。
強行終止演出,對每一個人都是致命的。
而因為生活的慣性,活在家庭單位裏的個體,其實已經不能算具體的人了。
當我們過分守護家這個單位的時候。
每一個家的組成單位反倒失去了自我。
這是真的需要警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