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長不看之結論:當覺察到自己正在反芻時,就已經在停止折磨。
原因及具體操作:
反芻是一個能力,這項能力是關於:把過去的事反復放到現在的思緒裏再現。開心或不開心的事是反芻的具體內容。
過去的事導致現在想起來都會開心或不開心,這是一個結果,產生這個結果的過程是這樣的:
反芻就像一個流水線上的制造機器,過去的內容就像流水線上制造的產品。大腦是具可塑性的,選擇什麽產品去制造會加強大腦的相關能力,熟能生巧:選擇對什麽投放出註意力,選擇對什麽收回註意力。
在生理上,大腦就具有可塑性,需啟動上層腦(皮質區、大腦前額葉):同理及辨識自己此刻的情緒。
「啟動上層腦的方法很多,其中一個簡單方法就是讓孩子辨識現有的情緒。這時候父母要做的就是同理,並且幫助孩子辨識情緒,
像是跟孩子說:「他把你的東西搶走, 你現在一定很生氣吧 !」
或是問問孩子:「他這樣說, 你有哪些感覺? 」
當孩子 感覺到被了解、開始辨識自己的情緒,就可以啟動上層腦、開始思考。大腦是可塑的,越常使用的部份就會越強壯 。如果希望孩子能夠 成為會思考、會調節情緒的人,就要經常幫孩子活用上層腦 。
打罵、恐嚇、威脅只會不斷活化孩子的下層腦,讓孩子沒有機會練習思考與情緒調節。許多父母不擅長和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因此,幫孩子 辨認並談論情緒 是父母必須經常使用的教養練習。」(來源)
無獨有偶,和大腦的研究相吻合的,是正念的練習也會註意到要關註且辨認出正在經歷的情緒與感受。正念mindfulness 的來源satipatthana 裏則把對自身感受的覺察更細化,主要按時間劃分為 2 種狀態:此刻,與非此刻,而把感受主要劃分為 3 個種類:樂,苦,非樂非苦 ——
- 正在經歷 的感受
- 是否執著 於某種感受
也就是: 覺察到自己正在經歷什麽樣的感受,以及覺察到自己是否正執著於某種特定的感受 。我們覺察到的「反芻」,其實就是執著。
「如何就感受觀察感受呢?」
1. 正在經歷的感受:
「在經歷快樂的感受時,他清楚了知:「我正經歷快樂的感受。」
在經歷痛苦的感受時,他清楚了知:「我正經歷痛苦的感受。」
在經歷不苦不樂的感受時,他清楚了知:「我正經歷不苦不樂的感受。」」
2. 是否執著於感受 :
「在他執著於快樂的感受時,他清楚了知:「我正執著於快樂的感受。」 沒有執著於快樂的感受時,他清楚了知:「我沒有執著於快樂的感受。」
在執著於痛苦的感受時,他清楚了知:「我正執著於痛苦的感受。」 沒有執著於痛苦的感受時,他清楚了知:「我沒有執著於痛苦的感受。」
當執著於不苦不樂的感受時,他清楚了知:「我執著於不苦不樂的感受。」 沒有執著於不苦不樂的感受時,他清楚了知:「我沒有執著於不苦不樂的感受。」」(來源巴利三藏-經藏-maha satipatthana sutta 白話文。)
在註意到自己正在經歷的身體感受,以及註意到自己是否執著於某種特定的身體感受後,再留意感受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