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仁濟180|180年,現代醫學中國範本

2024-11-18心靈

仁濟醫院正瞄準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聚焦影響中國人群健康的重大疾病,科學整合現有資源,全面深化改革,在多院區模式下謀求更高質素、更好水平的一體化發展。

記者 | 黃 祺

日出日落,時光從山東路145號老建築赭紅色的墻面一輪一輪劃過,仁術濟世,轉眼已是三個甲子。

在上海最繁華的鬧市區,距離南京路步行街咫尺間,三棟英式建築合圍一個院落,一百多年來,這裏見證了時代的風起雲湧,但從未停止服務病患——她曾名為「仁濟醫館」「中國醫院」「施醫院」,現在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西院區。

建築凝固住充滿傳奇色彩的西醫東傳歷史;而180歲的仁濟醫院,則繼續講述著中國現代醫學從奮發圖強到走向世界一流的壯闊故事。

今天的仁濟醫院,由東西南北四個院區和上海市腫瘤研究所組成,是一個學科門類齊全,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的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

仁濟醫院東院區。攝影/楊帆

近年來,仁濟醫院在國家公立醫院績效考核中持續取得A+級以上,最高獲得A++級,排名全國第11位;連續16年獲得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院長績效考核A等。仁濟醫院在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綜合醫院排名榜上始終處於全國前20位。2023年度中國醫學院校/醫院科技量值(STEM)排名中,仁濟醫院在全國2900多家醫院中排名第10,自然指數(Nature Index)長期位列全國醫療機構前三。

就像180年歷史長河中一次次的開拓創新,新時代交給仁濟醫院新的使命。

仁濟醫院正瞄準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聚焦影響中國人群健康的重大疾病,科學整合現有資源,全面深化改革,在多院區模式下謀求更高質素、更好水平的一體化發展。

2024年仁濟醫院第九次黨代會明確了未來發展的路線圖:將仁濟醫院整體建設成為綜合實力持續提升、資源配置合理高效、學科發展特色鮮明、科研活力實力兼具、管理服務專業優質,具有較強引領輻射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國內一流創新型、研究型、智慧型、國際化醫學中心,成為上海這座國際一流醫學中心城市的標桿醫院。

180載積澱,仁濟醫院正在煥發新的光彩。

診治疑難病,拿出中國方案


哪些指標可以說明一個國家的強大、一座城市的影響力? 醫療水平無疑位列其中。 著名的國際化大都市,無一不是擁有一流醫療服務能力並透過創新形成自身醫學影響力的城市。

上海作為中國的「醫學高地」,正在以建成國際一流醫學中心城市為目標,全力打造與國際化大都市相匹配的醫學影響力,而仁濟醫院則以「標桿醫院」為標準,透過「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醫療服務,為疑難疾病的救治提供上海方案。

這些年,仁濟醫院兒童肝移植病房裏,時常能見到不同膚色的小患兒和他們的家長。

2023年3月的一天,仁濟醫院外科大樓309手術室內,馬來西亞患兒月月(化名)的活體肝移植手術順利完成。

月月只有10月齡大,出生就被診斷為患膽道閉鎖,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治療,他的生命一般不會超過1歲。月月病情惡化,當地最頂尖的醫學中心——馬來亞大學醫學中心(UMMC)的醫生對月月進行檢查評估,發現患兒做肝移植手術的風險極大。

如果是幾年前,馬來西亞醫生會推薦患兒家長去新加坡、日本等已開發國家就醫,但現在,他們首先推薦的是——中國上海仁濟醫院。

對於月月一家來說,上海之行是生命之旅,是希望之旅。

世界兒童肝移植領域,無人不知仁濟醫院。截至目前,仁濟醫院肝移植團隊已經連續11年保持兒童肝移植年手術量全球第一,成為目前全球最大的兒童肝移植中心。團隊已經完成3700多例兒童肝移植,術後5年生存率達到94%,處於國際領先水平。至今,仁濟醫院兒童肝移植團隊成功完成了45例國外患兒的活體肝移植手術,月月是其中一個孩子。

仁濟醫院肝臟外科團隊早已踏出國門,不僅幫助海外同道完成難度極大的移植手術,還培養了世界各地的肝移植外科醫學人才。

另一個故事發生在仁濟醫院的風濕科病房。作為傳統優勢學科,仁濟醫院風濕科在國內外均具有重要的學術影響力。

2024年4月的一個周日,印度患者NIK(化名)出現呼吸迴圈衰竭的表現,被送到仁濟醫院急救。30歲的NIK此時存在病毒感染、高熱不退、惡心嘔吐、兩肺炎癥、心力衰竭、炎癥指標爆表……詳細詢問了病史後,風濕科主任葉霜將診斷方向確定在一個嶄新的疾病狀態——多系統炎癥症候群,是一種罕見的疾病。

在臟器功能監測和支持的基礎上,葉霜團隊為NIK進行了細胞因子靶向治療以及感染預防等治療。十多天後,NIK各項指標逐步好轉,順利康復出院。

這次準確的診斷和治療,體現出仁濟醫院在疑難罕見疾病上的診療能力。2023年10月,仁濟醫院整合各科優質資源,成立疑難及罕見病診療中心,風濕科作為中心的重要醫療力量,依托風濕重癥監護病房和新型藥物治療,為罕見病患者提供多維度的疾病診斷和救治平台。

不僅是NIK這樣突發疾病的外國患者會到仁濟醫院就醫,在仁濟醫院國際醫療部,具備臨床科技創新核心競爭力的13項仁濟醫院特色醫療服務旗艦學科不斷吸引全球患者。

仁濟醫院的特色技術,也吸引了不少外籍醫學專家成為仁濟醫院的外籍醫生。

2017年10月,仁濟醫院引進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卡羅萊納醫療系統的運動醫學主任Frank Ernest Lorch IV開展診療。此後,加拿大渥太華大學醫學院前院長、著名精神科專家Jacques Bradwejn教授成為仁濟醫院聘任醫師並在仁濟國際醫療平台執業;美國生殖醫學會副主席Steven Robert Lindheim教授入職仁濟醫院生殖醫學中心,這位世界頂級生殖醫學專家成為首位全職在仁濟醫院工作的外籍非華裔生殖醫學教授。2019年4月起,意大利著名婦產科醫生Giuseppe Bigatti教授全職擔任仁濟醫院婦產科宮腔鏡中心主任,這裏成為國內第一家由外籍醫生領導的公立醫院臨床宮腔鏡中心,集國際領先的婦科宮腔鏡診治和臨床實訓為一體。

世界著名的醫院,往往也是著名的醫學教育基地,近年來仁濟醫院吸引了不少年輕海外醫生在仁濟醫院接受培訓。

「上海醫療」「仁濟品牌」如今被越來越多的海外患者和醫學同道知曉和認同,仁濟醫院正在為上海建成國際一流醫學中心城市做出自己獨特的貢獻。

「上海醫療」「仁濟品牌」如今被越來越多的海外患者和醫學同道知曉和認同。

高質素發展,學科形成國際影響力

作為知名三甲公立醫院,仁濟醫院在推進公立醫院高質素發展的新實踐中,走出一條頗具特色的道路。

「仁濟醫院透過大力推進技術創新、模式創新、管理創新,為推進公立醫院高質素發展和醫療衛生健康領域改革貢獻仁濟方案。」

仁濟醫院黨委書記鄭軍華接受【新民周刊】采訪時,梳理了仁濟醫院高質素發展理念。他表示,仁濟醫院正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現代醫院管理制度,關註提質增效、關註精細化管理、關註人才和技術要素,發展新質生產力,提高資源配置和營運效率。仁濟醫院聚焦科技變革,推動資訊科技與醫療、教學、科研、管理深度融合,建設智慧型醫院。

醫院的高質素發展,首先建立在學科的高質素發展上。

仁濟醫院院長夏強介紹,醫院持續聚焦影響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整合優勢資源,轉變診療模式,正在建設一批優勢明顯、國內一流、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學科群高地。

仁濟醫院夏強院士主刀兒童肝移植手術。

人口老齡化背景下,中國的腫瘤發病率與死亡率仍在逐年攀升 ,仁濟醫院腫瘤學科一直在為提升腫瘤診治水平、提高治療效果而努力。仁濟醫院的腫瘤學科群,依托上海市腫瘤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院、臨床幹細胞研究中心、臨床研究中心、協同創新中心等一批從事腫瘤基礎和轉化醫學研究的重要平台,目標是建成國內一流的符合國際標準的腫瘤綜合治療、技術研發臨床醫學中心。

腫瘤學科群全面對標美國德薩斯大學安德森癌癥中心,醫院全面組建腫瘤疾病臨床實踐研究與轉化平台,建立符合臨床路徑和國際指南的「仁濟」腫瘤治療質素標準體系、智慧診療隨訪體系和數據套用體系,同時建立與國際接軌的腫瘤專科人才培訓基地。

目前仁濟醫院肝移植手術數量全國領先,兒童肝移植、活體和劈離式肝移植全球領先,腎移植手術數量全市領先。在已有的優勢基礎上,仁濟醫院建設大器官移植學科群,醫院對標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美國匹茲堡大學、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醫院等移植中心,全面提升器官移植手術質素,提高器官移植患者術後遠期生存率,建成以肝、腎、心、肺移植為主的國內乃至國際最大的器官移植技術中心、培訓中心和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移植免疫研究中心。

夏強介紹,優勢醫療團隊要繼續完善技術創新,開展移植免疫等多方面科研,打造醫研結合的一站式醫療服務體系。

大器官移植學科群還將建立器官移植醫師培訓基地,培養更多高質素器官移植專科醫生。醫院開通器官移植患者診治綠色通道,將專業技術輻射至全國甚至國際,提升品牌影響力。

仁濟醫院危重癥學科群久負盛名,醫院對標國內外頂級醫療機構的學科建設標準,整合醫院各強勢學科的優質醫療和人力資源,集中建設床位規模100張左右的中心ICU,建成學科特色鮮明、人才梯隊合理、學術影響力廣泛、國內領先的一流危重癥診療中心和研究中心,統一調配床位資源和醫護資源,統一技術標準、流程和操作規範,加強CRRT、ECMO、感染治療等專業技術人才培養,統一開展生命支持技術和ERAS、RT等康復治療手段,實作「危重癥診療學科群」的融合式聯動發展。

醫院的聲譽靠的是醫療實力,仁濟醫院的世界影響力正在日益提升。

在科研領域,仁濟醫院瞄準國際醫學科技前沿和臨床新興技術,針對重大疾病和重點人群,加快科研創新步伐,聚焦臨床、科研的研究整合能力,推進基礎和臨床研究成果轉化,打造新藥新器械孵化平台,加快關鍵技術突破和醫學成果對接生物醫藥產業。

仁濟醫院積極響應國家決策部署,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沈。以「多維融合、資源賦能、互通共享、同質營運」為目標,多管齊下探索分級診療的發展模式和路徑,積極發揮三級醫院核心引領和帶動提升作用。

近年來仁濟醫院與浦南醫院、嘉定區中心醫院、大場醫院和浦江醫院構建醫聯體合作,全面幫扶提升醫療技術水平,使轄區居民能在家門口享受到更優質的醫療服務;與區域內安達醫院、楊思醫院、長航醫院構建專科聯盟合作,將腎移植術後康復、日間化療和部份一、二級手術、心臟和卒中康復等點對點下沈;簽約10余家社區醫院,在上海「1+1+1」簽約醫療機構組合中,是全市簽約居民數最多的三級醫院之一。

醫院透過與周邊一、二級醫院形成長期、穩定的醫療協作和上下聯動,在分級診療、雙向轉診、日間醫療、慢病管理、疾病早篩、社區康復、基層醫生培養等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實作緊密型醫聯體「高效內迴圈」。同時透過建立基於區塊鏈的醫聯體電子病歷互動平台,即時掌握下級醫院的診療過程資訊,及時進行指導和接受咨詢,推動下級醫院不斷提升醫療服務標準化和規範化。

此外,仁濟醫院還承擔5個行政區17家社區醫院全科醫學教學,透過全面幫扶提升醫療技術水平,使更多群眾能在家門口享受到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仁濟醫院直升機平台進行空中救援演練。

系統性變革,引領服務模式風尚

數碼時代、基因時代、老齡化時代……技術和社會的變化對醫療提出了新的要求。 未來的醫療應該是什麽樣? 怎樣的醫療模式才能滿足當代人的健康需求? 仁濟醫院正在做自己的創新探索。

仁濟醫院院長夏強介紹,早在2005年,仁濟醫院在國內率先開展「日間手術」,成立「日間手術中心」,是國內最早規範化開展日間手術的醫療機構、中國日間手術合作聯盟副主席單位。多年來,仁濟醫院日間醫療規模保持上海第一、全國領先。

發展至今,仁濟醫院開展日間手術的科室從6個擴充套件至16個,手術術種超1000余種。

當初的「新探索」如今早已成為「常規」,仁濟醫院日間手術中心參與上海市地方標準【醫院日間手術管理規範】和國家衛生健康委向全國推薦的日間手術術式標準的制定,仁濟標準已經推向全國。

為引領高質素發展,仁濟醫院進一步規範日間手術術種目錄,加強臨床套用評估與動態管理,逐年提升日間手術中三四級手術占比,並正在積極嘗試推進日間醫療專科化、專病化管理。

仁濟醫院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5G、「互聯網+」等新技術,將智慧理念融入醫院各項工作中,打造集智慧醫療、智慧研究、智慧服務、智慧管理等功能的多位一體的智慧型醫院。

近年來,互聯網醫院套用場景不斷拓展。作為上海市首批試點單位,仁濟醫院互聯網醫院自2020年3月正式上線,目前有53個學科,1100余名醫生註冊執業,其中高級專家占比接近50%,累計服務量居上海市級醫院首位。

仁濟醫院創新開發落地了「互聯網醫院+養老院」「互聯網醫院+社區」「互聯網醫院+商業保險」「互聯網醫院+國際遠端醫療」等多個特色專案,不斷提升大型公立醫院的高質素醫療服務能階。

2024年9月,仁濟醫院互聯網醫院智慧醫療平台上釋出配套優生篩查專案模組,首次將優生篩查系統性地部署在互聯網醫院智慧醫院平台,最多可篩查500種遺傳風險。透過生殖醫學專家和人工智能客服的配合,可實作線上7×24小時無間斷的自動化引導服務、護理咨詢和持續隨訪管理,讓更多人群能夠快速、便捷和精準地獲得優生篩查機會。

新技術給醫療模式的改變帶來更多可能性,仁濟醫院正在融合技術與人文,圍繞「病人至上、質素為本」的服務宗旨,不斷探索新的醫療模式,為患者帶來更好的治療效果、更高的生活質素。

多院區管理,提供仁濟經驗

仁濟醫院的發源地位於寸土寸金的上海黃浦區,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人口的增長,原來的院區遠遠不能滿足醫院發展和民眾就醫的需求。

上世紀90年代末,一個重要的決策帶領仁濟醫院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1999年,嶄新的仁濟醫院東院區建成,成為當時浦東第一家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仁濟醫院的東進,為浦東開發開放提供了重要的民生支撐,也為醫院的騰飛提供了先決條件。

如今,東院區是仁濟醫院規模最大的院區,也是患者最為熟悉的一個院區,吸引上海各區以及周邊省市的患者前來就醫。東院區也是仁濟醫院的醫、教、研管理基地。

2009年,仁濟醫院南院區和北院區的建設先後啟動。南院區位於上海市閔行區浦江鎮,於2012年12月建成投入使用,2020年10月20日整建制並入仁濟醫院;北院區位於上海市浦東新區靈山路,於2013年7月全面啟用;腫瘤所位於斜土路,於2010年10月與仁濟醫院正式「院所合一」。

仁濟東院新落成的鐘樓延續了西院20世紀30年代建築的風格。

至此,仁濟醫院完成了在上海市區東西南北的布局。四院區不同特色專科和管理方式的錯位發展,為中國醫院發展開拓了新的路徑。

按照定位,東院區科室齊全、優勢明顯,重點專科集聚;西院區小綜合,專科特色鮮明,老牌優勢專科吸引著全國各地患者就醫;南院區以區域醫療中心為建設目標,在綜合性基礎上著力「補短板、強優勢」;北院區為生殖醫學中心,是小而精的特色分院,以生殖醫學專科診療與科研為主體,擁有上海市唯一的生殖與優生技術中心、上海市輔助生殖與優生實驗室及上海市唯一的人類精子庫。

仁濟醫院副院長嶽冰目前分管南院,他介紹,仁濟醫院正在進一步明確多院區「一盤棋」式統籌發展定位,三個綜合性院區「高度緊密融合、一體同質管理、適度錯位發展」,實作更高質素一體化發展。相應調整學科布局,適當擴增重點學科、新興優勢專業床位規模。

醫院對重點學科和特色學科予以政策傾斜,確保重點投入,形成優勢學科和拳頭專業;支持一批有發展前景的新興學科和專業盡快形成規模,使現有學科在不同層次、不同類別上形成各自特色。各院區在醫療質素安全、醫療服務效率、專科建設能力、總體執行水平等方面均做到同質化。

除了四個院區外,目前仁濟醫院還有9家緊密型醫聯體,其中4家市內醫聯體:嘉定區中心醫院(仁濟醫院嘉定分院)、寶山區大場醫院(仁濟醫院寶山分院)、浦東新區浦南醫院(仁濟醫院浦南分院)、閔行區浦江醫院(仁濟醫院閔行分院);5家外省市醫聯體:寧波市杭州灣醫院(仁濟醫院寧波醫院)、南通市第一人民醫院(仁濟醫院南通醫院)、SK無錫醫院(仁濟醫院無錫醫院)、國家消化系統疾病區域醫療中心(仁濟醫院安徽醫院)、三亞崖州灣科技城醫院(仁濟醫院海南醫院)。

仁濟醫院與合作醫院、醫聯體醫院加強協作,助推相關學科同質化發展和管理,釋放醫療空間,進一步加強醫院重點學科生產要素配置,促進蓄力提升學科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多院區發展給醫院管理帶來挑戰,仁濟醫院十多年來的探索實踐,為同行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也為醫院未來的發展帶來啟發。

先鋒歷史,激勵創新文化

重溫輝煌的歷史,是為了汲取前行奮鬥的力量。

仁濟醫院黨委副書記閔建穎介紹,仁濟醫院透過對醫院歷史的挖掘和醫院文化的塑造,建立認同感和文化自信,這種自信鼓舞著仁濟人勇於面對挑戰,繼續開拓創新。

仁濟醫院西院區住院樓是上海唯一仍用作醫療場所的優秀歷史建築。過去的一百多年間醫療技術從稚嫩走向成熟,世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仁術濟世」的文化卻如灑落在「大病房」地板上的陽光一樣並未改變。

1844年2月初,33歲的英國醫學傳教士雒魏林(William Lockhart)在開埠不過四個月的上海建立上海第一家西式醫院——「中國醫院」。1846年7月,醫院遷至山東路,定名「仁濟醫院」(Renji Hospital),又稱「山東路醫院」(Shantung Road Hospital)。

醫院向中國貧苦百姓提供免費救治,當時很多人稱這家醫院為「施醫院」。

仁濟醫院迅速聲名鵲起,成為當時中國甚至遠東第一大綜合性西醫院。醫院還為民眾接種牛痘,幫助鴉片上癮者戒毒,成為當時上海醫療和公共衛生行業中的重要一員。

西醫在中國的很多「第一次」,都發生在仁濟醫院。

仁濟醫院從1849年開始用氯仿進行外科手術;到1876年,醫院所有較大的外科手術均在無菌情況下進行,仁濟醫院開創了外科消毒法在中國的最先套用,標誌著相當高的醫療技術水平。

1856年,仁濟開始招收中國人佐理醫務,為上海培養了第一位中國西醫師;1894年仁濟開出40張床位的女病房,開始招收中國婦女進行護士職業培訓;1896年,醫院開辦高級看護班。1914年註冊的仁濟護校是中國最早的護校之一。

1922年時的仁濟醫院,已擁有了中國第一架X光機。

回顧仁濟醫院的初創史可以看到,從建院初始,仁濟醫院就承擔了救治疑難疾病患者、套用最新技術、培養醫護人才的重任,她代表著上海乃至中國醫學的最高水平,也彰顯著醫學的人文之光,是被民眾信任的療愈港灣。

1946年,顏惠慶擔任仁濟醫院董事會主席,陳邦典擔任院長。至此,仁濟醫院人事權完全掌握在中國人手中。

新中國建立後,仁濟醫院聚集了一大批懷揣理想的醫學大家,為全新的仁濟醫院打下堅實的發展基礎。

仁濟醫院學科奠基人江紹基、黃銘新、蘭錫純銅像。

1954年,蘭錫純、黃銘新、馮卓榮帶領醫護人員實施了全國第一例閉式二尖瓣分離手術。1956年,董方中成功完成左肝葉切除術,被譽為中國肝臟外科先鋒之一。1961年,仁濟醫院與上海醫療手術器械廠合作,研制中國第一台上海II型人工心肺機,極大推進了中國心臟手術的發展。1972年4月,由王一山主刀,孫大金、秦亮甫等協同實施世界上首例針刺麻醉體外迴圈心內直視手術。

上世紀50年代全國血吸蟲病防治工作中,仁濟醫院黃銘新、江紹基等首先闡明血吸蟲病侏儒癥發病機理和治療方法,首創用大劑量阿托品搶救銻劑中毒所致阿斯症候群,對中國血吸蟲病防治工作作出卓越貢獻。

仁濟醫院首創性的手術、治療不勝列舉,在當時全國醫療水平相對較低的大背景下,仁濟醫院醫學先驅們大膽套用新技術、新理念,推動了中國醫學事業的發展。

鄭軍華書記表示,仁濟醫院將始終秉承「仁術濟世」的精神,不斷強化社會責任,服務國家戰略,緊盯上海城市定位,實作自身高質素發展目標,為推動健康中國建設、提升人民健康水平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弘揚仁術濟世,傳播大醫精神

仁濟醫院透過多種方式,傳承「仁術濟世」精神,以人文溫暖醫療。

1945年,仁濟醫院第一任華人院長陳邦典牽頭制訂【仁濟醫院醫德信條】,寥寥百字,意義非凡。為弘揚醫德,仁濟醫院將刻有【仁濟醫德十二條】石雕紀念碑矗立在仁濟醫院發源地——西院前廣場,啟示當下仁濟人做好醫生、辦好醫院。

黨委副書記閔建穎告訴記者,近年來,仁濟醫院樹「仁術濟世」石、命名文化路、命名「合信亭」「求索亭」、樹立醫學大師銅像、建造文化長廊、建仁濟名人墻,傳承有形的歷史資源。

仁濟醫院黨委書記鄭軍華帶領職工參加騎行活動。醫院努力打造溫馨、和諧、向往、自豪的職業環境,讓每一位員工都能在這裏找到成長和實作自我價值的舞台。

醫院打造「故事裏的仁濟」品牌,透過仁濟人講故事的方式,再現故事背後的仁濟精神;將仁濟護校走出的女護士左英成立上海衛生系統第一個地下黨組織、牛惠霖二救陳賡的故事編排成情景劇——【百年仁濟的紅色基因】,由仁濟青年醫務人員演繹,傳承紅色基因。

醫院還編撰出版了【上海市級專誌·仁濟醫院誌】【仁術濟世——上海第一家西醫醫院的百年故事】【仁濟濟人:仁濟醫院早期故事】等書籍,每年舉辦的院史論壇,是中國唯一以單家醫院院史為主題的醫院醫學史研究論壇……

仁濟醫院透過開展這些活動,鞏固壯大主流價值,增強思想引領。

縱觀仁濟醫院180年的歷史,仁濟醫院始終忠實履行著一家醫院的社會責任,與祖國同呼吸,與人民共命運。

上世紀50年代的長江中下遊和淮河流域特大洪災;1976年唐山地震;1991年安徽巢湖地區特大洪災;1998年湖南等省特大洪水;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自然災害中,仁濟醫院醫護人員挺身而出,參與災後傷病員救治和災區重建。

新中國建立初期的血吸蟲疫情、天花疫情,2023年非典疫情。2020年武漢新冠疫情和2022年上海疫情防控,仁濟醫院也是醫療中堅力量,以科學專業的工作,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安全。

幾十年來,仁濟醫院還派出醫護人員支援缺醫少藥的欠發達地區,積極參與支援摩洛哥醫療隊。此外,仁濟醫生還前往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柬埔寨等國支援醫療工作。

堅守醫學事業,信仰的力量至關重要。鄭軍華書記表示,一直以來,仁濟醫院黨委始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黨建工作中堅持守正創新,不斷提高醫院黨建工作質素,持續強化思想引領、組織引領、制度引領和品牌引領,切實推動黨建工作與中心工作的深度融合,以高質素黨建引領醫院高質素發展。無論是在日常工作中還是抗擊疫情的特殊環境中,仁濟醫院黨員隊伍都發揮先鋒作用,體現出責任擔當。

醫院既是服務公眾的機構,對員工而言也是一個大家庭。「沒有滿意的員工就沒有滿意的患者」,醫務人員是為人民提供醫療衛生服務和公立醫院高質素發展的的核心力量,是醫院最寶貴的財富。仁濟醫院努力打造溫馨、和諧、向往、自豪的職業環境,讓每一位員工都能在這裏找到成長和實作自我價值的舞台。

仁濟醫院將自身的發展充分融入到服務國家戰略和上海城市發展中,她是醫學創新的弄潮兒,也是維護人民健康的守衛者,更將代表中國一流的醫療水平,影響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