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海聞:高等教育需要更多探索與改變

2024-10-22心靈

在深圳大學城,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是「最不像學校的學校」。

教學大樓是一幢不規則幾何形的七層藍色玻璃幕墻建築,如果不仔細觀察,大概會誤以為這是深圳南山區一家互聯網公司。站在大廳,擡頭能看到每一層都有幾個向外凸出的透明玻璃房——商學院的專業主要集中在經濟、金融、管理等領域,這些空間專門設計用來供師生交流討論或深度思考。

實際上,學院自成立之初,創院院長海聞就希望對傳統教育進行革新,甚至顛覆。在商學院內部,去行政化做得很徹底,這裏只有不同崗位,不存在「科級、處級、局級」領導,全員實行聘任制。

匯豐商學院也被稱為「中國最國際化的商學院」。2009年起,學校在全日制研究生中采用全英文教學,為留學生開設商務漢語、中國經濟等課程;2018年,匯豐商學院在英國牛津郡創辦了首個自有校園、自主管理、自授學位的中國大學海外校區。

2004年,時任北京大學校長助理的海聞被派往深圳,在改革前沿陣地進行一場「教育創業」。他的背景和經歷,決定了他是這場創業的理想人選:1977年恢復高考後第一批考入北大並在畢業後自費留學美國,在美國高校獲得終身教職後回國,和林毅夫、易綱等人創辦了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他說,正是因為他曾在國內外高校都任過教,在創辦匯豐商學院時,才能從國際比較的視角考慮中國的教育發展。

在北大匯豐商學院建院20周年之際,中國傳統的商學辦學模式和環境已經發生巨大變化。目前,中國商學院的建設面臨哪些挑戰,未來的發展方向又是什麽?【中國新聞周刊】對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匯豐商學院創院院長海聞進行了專訪。

海聞教授。

「更多是在高等教育改革上的創新嘗試」

【中國新聞周刊】: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剛成立時,「本部老師不願意來教,學生不願意來讀」,為什麽選擇到深圳辦學?

海聞: 創辦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是北大和深圳市政府在2001年的共同決定,但深研院發展初期遇到了很多困難,我作為校級領導,被派到深圳推動相關工作。

當時深圳高等教育規模與城市經濟、人口發展規模嚴重不匹配。深圳的城市發展與產業升級需要大批高素質人才,但當時深圳能培養高端人才的大學只有一所。由於大多數高校畢業生選擇的就業地是母校所在城市,所以深圳要想培養更多高素質人才就必須發展自身的高等教育。深圳當時提出要實作「教育跨越式發展」,透過辦「大學城」的方式,引進了北大、清華、哈工大的研究生院。

我們當初到深圳辦學的目標也非常明確,一方面是為了促進深圳高等教育的發展,為深圳的產業升級和社會發展培養更多的高端人才。為此,我們創辦了商學院、國際法學院、城市規劃與設計學院等培養未來發展所需人才的學院,並加強了資訊工程、生物技術、環境與能源、新材料等一系列前沿學科的建設,這些對深圳繼續引領改革開放和創新創業都非常重要。

另一方面,我們希望在深圳進行高等教育改革。深圳的高等教育不應簡單復制中國已有的模式,應該在改革中發展。很多教育改革在歷史悠久的大學不易進行,但在一座開放的城市、新建的校園中,沒有歷史包袱,可以嘗試新的措施和制度。創辦北大深研院和北大匯豐商學院過程中,更多是在高等教育改革上的創新嘗試。

【中國新聞周刊】:主要進行了哪些方面的改革與創新?

海聞: 作為北大副校長和深研院院長,我在深研院實際主持了8年工作。為發揮在深圳新校區的比較優勢,我提出了深研院「前沿領域、交叉學科、套用學術、國際標準」的辦學方針和「專業知識、綜合素質、國際視野、社會責任」的育人目標。

首先,要推動前沿領域的研究。作為新的校區,我們更需要也更有條件發展一些新的前沿的學科,如資訊工程、生物技術、新材料等。其次,要強調交叉學科的建設。現代科技發展中,交叉學科越來越重要。在北大深研院的生物技術學院,就包括生物、化學、醫學等各個學科的交叉綜合研究。在匯豐商學院,我們發展經濟、金融、管理、傳媒之間的交叉研究和教學。再次,要跟本部有差異化,專註「套用學術」的研究。北大本部有很強的基礎科學研究,深研院就可以發揮深圳產業的地域優勢,發展套用性的學術研究,如生物制藥等。最後,我們一定要以國際標準來要求自己,以國際一流作為奮鬥目標。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成為世界一流大學。

為此,我們引進了一系列更與國際接軌的管理制度。匯豐商學院建立之初就引入了終身聘任制,在「非升即走」嚴格晉升的同時,也會在科研、教學、生活等方面給予一定支持。同時對商學院內部徹底去行政化,在學院建制方面不設系、盡量減少行政單位和決策層次。在行政管理上,最早取消了行政人員的寒暑假,采用帶薪年假制度,以保證學院和學校的正常營運。此外,在財務上實行學年而不是行事曆年的預算決算制度,確保學院執行正常和資金安全等。

改革與創新中,我們特別強調和堅持國際化辦學。在主持深研院工作期間,我邀請了美國康奈爾大學原校長、著名法學家謝菲·雷蒙到深圳創辦了中國唯一既有中國法的法律碩士學位,又有美國等法律的法律專業博士學位(J.D.)的北大國際法學院。目前,匯豐商學院和國際法學院都實行全英文教學,學生入學面試、上課、作業、論文、答辯等都使用英文,相當於在國內創造了一個國際化環境。

2017年,我邀請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杜文·薩金特加盟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並擔任「薩金特數量經濟與金融研究所」所長。以薩金特為核心,商學院每年舉辦多場宏觀經濟領域的國際研討會。薩金特在北大匯豐教學期間,也會應國內其他高校邀請做講座分享,提升了學術研究的國際化水平。

作為多年堅持國際化辦學和教育改革創新的一個重要成果,匯豐商學院在英國牛津郡成功設立了英國校區,並在北大建校120周年時正式啟用。我們的國際化不僅是「請進來」,也是「走出去」。改革開放以來,國內高校教育國際化經歷了三個階段,從最初「派人到國外學」,到引進外國學校到國內合作辦學,如今北大匯豐商學院能走出國門,到高等教育非常發達的英國牛津郡建立校區,也是將中國教育的國際化推向新的階段。

海聞教授在課堂上。

【中國新聞周刊】:北大匯豐商學院的創新經驗對高等教育改革有哪些借鑒意義?

海聞: 首先是以國際化促進教育改革與創新。北大匯豐商學院引進了很多國際教師與留學生,多元文化背景的人員構成帶來更多創新的可能。例如,外籍師生的很多想法和行為與中國師生不同,他們不認同權威、註重自我意見表達,促使我們做了更多改革,幫助我們建立新的機制,形成一種新風氣。招收大量的國際化師資和留學生,不僅有利於我們為國家培養國際化人才,也有利於提高我們自身的創新性。

其次是對「寬口徑、厚基礎」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探索。北大匯豐商學院自創辦以來就十分重視對人才綜合素質的培養。學院每年從全國一流高校中招收近300名碩士研究生,一方面強調文理結合,另一方面強調理論與實踐結合。我們特別喜歡跨學科的學生,不在乎學生本科是否是經管類專業。在匯豐商學院,幾乎每個學科的學生都有。在金融科技方面,我們招收有很強電腦和數學基礎的學生;在金融投資方面,我們招收很多本科是理工科的學生;在金融管理方面,理工科和人文社科各個學科的學生都有。不僅如此,學生進來後還要修「雙學位」或「主修+輔修」,學經濟或金融的學生,還可以選修管理學甚至傳播學。

在「厚基礎」方面,我們特別強調理論學習。北京大學的學生,無論是學術學位還是專業學位,都必須具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尤其是金融,不僅技術性非常強,且在不斷變化,不是僅靠經驗就能熟練掌握的。無論從中國金融業的改革創新角度,還是從學生的長期發展考慮,都不能急功近利,都必須重視理論基礎。為此,匯豐商學院的金融和財經傳媒等專業學位的學制也是三年,並規定第一年不準實習,專心打好理論基礎,這在全國都是絕無僅有的。同時,我們對畢業論文的要求也是最嚴格的。論文答辯導師不參加,評委也不知道導師是誰,排除了人情的因素,也在機制上促使了導師要好好指導論文和學生要認真撰寫論文,其結果,學生畢業後的理論知識和研究能力都比較強,深得用人單位的欣賞。

「培養學生本身就是最具挑戰性的工作」

【中國新聞周刊】:對比1994年回國創辦的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經歷,籌建商學院有哪些新的挑戰?培養商學人才和培養經濟學人才的區別是什麽?

海聞: 作為社會科學的一部份,經濟學以理論創新為主,而商學更多是套用為主。經濟學的研究生不用很多,主要招收對理論研究特別感興趣又很有研究潛質的學生。商學院則需要培養很多人,各行各業都需要。一流商學院,應該吸引最優秀的學生來學習,把他們培養成創新創業人才和精神文明楷模,以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我認為,商學院培養學生需要在「能、智、體、德」 四個方面下功夫,而不僅僅是經商或管理能力。所謂 「能」,是解決問題和發展事業的知識和能力,包括如何管理、如何行銷、如何投資等。所謂「智」,是這些職業能力背後的理論和智慧。為此,學生需要學習經濟理論、政府政策、國際關系、社會學、心理學等看上去跟商學沒有直接關系的學問。這些課程有時候看起來不那麽實用,但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學生的眼界和心胸。所謂「體」,是學生的身體素質和精神狀態。現在很多商學院都會積極組織參加沙漠挑戰賽、戈壁挑戰賽等活動,都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拼搏精神。所謂「德」,是道德修養、素質情操、社會責任,這是商學院培養人才的最高層次。誠信、守則、榮譽、責任、理想、境界等,都是未來領袖和商界精英最重要的素質,也是人生成功的最高境界。現在國際上也越來越強調企業家在發展企業時,不僅要有個人行為底線,還要將社會責任、對人類的貢獻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中國新聞周刊】:創辦商學院過程中,最大的挑戰是什麽?

海聞: 實際上,我經常感到頭疼的不是如何開拓新的專案,而是如何教育好學生。創辦一所一流學院可能會比創辦一家一流企業更難。企業的口碑來自產品,而學校的聲譽取決於學生的素質,而教育培養學生本身就是最具挑戰性的工作。

二十年來,學院一邊實踐一邊探索著對商學院學生的高標準嚴要求培養模式。對於能考進北大匯豐商學院的學生,我認為他們的「智商」都沒有問題,可能缺的是交流合作和處理問題的「情商」,以及面對困難和遭遇挫折時仍能堅持奮鬥的「逆商」。借鑒國外一些商學院的經驗和業界對人才的要求,2009年,我們提出了要把北大匯豐商學院打造成中國「商界軍校」的目標。創新創業,不僅需要智慧,更重要的是,需要軍人般的拼搏精神、犧牲精神、團隊精神和組織資源戰勝困難的領導能力。

然而,「商界軍校」真正實施起來還是很難的。在目前的社會環境下,很多學生到商學院讀研究生就是為了拿學位、找工作,剛進學院就想實習,希望盡快找到一份好工作。尤其到了研究生階段,學生的學習生活習慣基本定型,改變難度比本科階段更大。一些學生對於學院的嚴格要求不以為然,對於強調理論基礎這些「費力的事兒」認為沒有意義,甚至認為我們的教育理念是「過時」的。雖然只是少數人,但他們的言行常常會影響很多人。

與此同時,相比花很多精力去教育學生,很多學校更重視老師的論文發表,老師們也更關心如何順利評上更高職稱。即使在北大匯豐,當我們的嚴格要求遭到個別學生的不滿甚至網絡上的匿名攻擊時,老師們有時也會出現猶豫,思考這些努力值不值得。面對內外部壓力和浮躁的社會環境,匯豐商學院能否繼續堅持這樣嚴格的教育要求?年輕一代教師是否也能認可「商界軍校」嚴格的教育模式?這些都是能否繼續辦好匯豐商學院要面臨的挑戰。

「大學教育應以激發學生興趣為核心」

【中國新聞周刊】:在深圳辦學創業的過程中,還希望在哪些方面繼續突破?

海聞: 當年學校主要領導派我到深圳工作時,是希望我按加州大學的模式將深研院辦成一個校區。這個模式的特點是,在學校的統一領導下,各個校區保持相對獨立,不僅異地校區的院系要獨立於本部院系,異地校區的一些決策權也要相對獨立,發展初期的政策也要相對寬松。目前,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就是類似的模式。

經過幾年實踐,學校也一度將深研院定位為北京大學「紮根深圳的國際化校區」「建立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組成部份」「教育改革的重要試驗田」。由此,北大深研院在一段時間裏得到快速發展。許智宏教授任校長期間曾說:「北大深研院如果辦得比本部好,也是北京大學的驕傲。」可見,只有堅持把異地辦學作為大學整體發展的重要組成部份,甚至作為創新增量來推動整體改革,才有成功的可能。

總的來說,深圳的高等教育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包括跟大灣區產業發展緊密相關的新工科、加強深圳企業研發能力的基礎學科、活躍深圳文化生活的人文學科、提升深圳綜合管理水平促進社會發展的社會學科、推動粵港澳地區進一步融合的本科教育等。在這些方面,我們都可以進行更多的嘗試,做出更大的貢獻。

【中國新聞周刊】:你理想中的高等教育是怎樣的,要如何實作?

海聞: 我認為大學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必須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為核心,而不是一開始就進行非常具體的專業培訓。到了本科高年級,或者到了研究生階段,學生基本知道自己的興趣所在後,再選擇某個領域進行深入研究。如果從找工作的角度來看,學生本科畢業後可以再讀專門的商學院、法學院、醫學院、工學院等專業,但對初入大學的本科生的教育,尤其是對一流大學的本科來說,應該是一種以激發學生興趣為核心的教育。我們目前的教育體制,還無法達到這一點。

以激發學生興趣為核心的本科教育有兩個前提。一是通識教育,即給學生一個全面了解各個學科的機會和空間,不在一開始就實行硬性的專業限制。大學教育跟中學教育不一樣,大學的學科多、細分專業更為廣泛,要想激發學生興趣,就必須給學生一個了解學科、了解自己興趣所在的機會,讓學生到各個領域學習瀏覽,尋找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方向。國外很多大學,在本科階段並不細分專業,也不強求學生一入學就決定專業,學生可以去學文科、理科、工科的課程,有時學校甚至要求學生在各個領域裏都選一些課程。這一方面給了學生許多機會去了解和尋找自己的興趣,另一方面也培養了學生創新所需的綜合素質。

另一前提是允許學生自由選擇。學生找到了自己的興趣,還要允許學生做出改變。比如學生對物理感興趣,就要允許他學物理,對化學感興趣,就要允許他學化學。如果他既想學藝術,又想學電腦,就要允許他修雙學位或輔修,這需要不斷創新和改革的教育體制來保證。

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對具有國際視野、創新能力的人才提出了更高需求,而培養創新人才的核心就是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為此,需要我們在教育體制上進行更多探索與改變。

發於2024.10.21總第1160期【中國新聞周刊】雜誌

雜誌標題:海聞:高等教育需要更多探索與改變

記者:李明子

編輯:閔傑